|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園林,剋隆的山,復製的水:微縮的山水,映照著真實的世道人心 | 作者 | 王丹 |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
| ISBN | 9787531673576 | 齣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該書通過展現悠久的園林文化史,展現齣附於它內部和“體錶”的文化元素。園林是建築中*精華的一部分,該書精妙地展示瞭這一點,但更注重對園林背後的文明痕跡進行瞭挖掘和追溯,展現瞭“移植山水”的深意。 |
| 作者簡介 | |
| 王丹,職業攝影師,曾於晚報擔任編輯、攝影師,開闢瞭“風景這邊獨好”專欄,刊登瞭大量的遊記、雜記,對園林史有著深入的瞭解。 |
| 目錄 | |
| 章—原始的夏商周園林 ● 哭笑不得的園林起源 / 002 ●“狩”齣來的園林 / 004 ● 囿,早的園林雛形 / 006 第二章—華麗的秦漢園林 ● 皇傢園林的張麵孔 / 012 ● 沒有兔的兔園 / 016 ● 上林苑的驚世一瞥 / 020 ● 梁冀園裏有內幕 / 024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的園林之“殤” ●“藉景”的學問 / 028 ● 竹林七賢的烏托邦 / 033 ●“短命”的山水 / 038 ● 能冰鎮酒水的苑囿 / 042 ● 桃花源:建築在夢中的園林 / 046 ● 美而淒涼的莊園 / 050 ● 寺觀園林中的“CBD” / 053 ● 實用的風景 / 057 ● 一個桐葉剪齣的園林 / 061 ● 3個華林園,3種滄桑 / 064 第四章—隋唐大景觀 ● 遺憾的麯江 / 072 ● 手工的山,手工的海 / 076 ● 泱泱長安,園林自成 / 078 ● 三大內苑的悲歡史 / 083 ●“皇傢浴室”裏的“湯” / 090 ●“圈養”的風景 / 093 ● 韆古一草堂 / 096 ● 隱士們的樂土 / 099 第五章—悠遠的宋遼金元園林 ●“活”瞭的植物學 / 104 ● 滄浪濯誰足 / 107 ● 藥圃裏的思想 / 113 ● 化妝的湖 / 119 ●“嫁接”的山,“嫁接”的水 / 124 ● 邊角構圖從紙上走到地上 / 130 ● 太液池中隱含登月的意圖 / 133 第六章—明清:園林的時代 ● 皇宮裏的野氣 / 140 ● 浴水而齣的奇園 / 143 ● 被俘皇帝對園林的貢獻 / 147 ● 倒黴的山水設計師 / 155 ● 把山疊起來的人 / 159 ● 園林裏的往事 / 162 ● 兩個司禮監特務改造瞭園林 / 166 ● 悲泣的景山 / 170 ● 1個山莊,89年歲月 / 175 ● 瘦瘦的瘦西湖 / 179 ● 清朝作傢選擇植物的標準 / 182 ● 從畫中“跑”齣來的石頭 / 187 ●“大觀園”的前生今世 / 191 ● 嶺南園林:玲瓏的文化 / 194 ● 有個性的“個園” / 198 ● 疼痛的圓明園 / 201 ● 挪用海軍軍費建造的景觀 / 207 ● 微縮版園林 / 212 ● 哪一個“長留天地間” / 215 ● 山水私有化 / 218 |
| 編輯推薦 | |
| 這使傳統文化有瞭豐富的底蘊,它幾乎囊括瞭世界,概括瞭世界。它復雜,多端,有各式臉譜,諸如服飾、交通、軍事、科學、民俗、體育、音樂、園林、哲學、遺跡等。 它很包容:在人類的成長中,它慷慨地提供瞭物質資助。 它很細膩:在心靈的荒野上,它體己地給予瞭精神支持。 它於我們,有哺育之恩。它成就瞭我們的身體、意識形態、知識、信仰、法律、道德、涵養、風俗等。 它的倒影,或多或少地,映入瞭幾乎每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它的腳印,或深或淺地,踏入瞭幾乎每一個或古老或時尚的自然科學領域。 傳統文化的正臉,是經史文化。在古代,它享有**,**規範性。因此,它的影響,極為深遠。走過曆史,在被稱為“今天”的小站上,它暫且停靠,悄悄地、有力地影響著我們。 有的時候,我們會有很多不明白。不明白所穿的服飾,何以如此?不明白音樂為何是現在這個樣子?不明白科學的真麵目是什麼,不明白道路的意義在哪裏?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文物非要收藏在博物館裏,園林有什麼用,戰爭有什麼價值? 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會有如此多的不明白,為什麼總是疑竇叢叢。原因就是,我們疏離瞭傳統文化。我們冷淡瞭它,漠視瞭它,遺忘瞭它。當我們遺忘瞭哺育自身的母體時,我們便迷失瞭。 從上古到殷商,若傳統文化的胚胎時代;從東周到秦朝,若傳統文化的童年;從漢朝開始,傳統文化這個少年,開始成長、成熟;唐宋以後,傳統文化儼然壯年瞭。 如果我們重新凝視它,進入它,探索它,思量它,那麼,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明白,就會尋找到自我瞭。 |
| 文摘 | |
| 序言 | |
近期讀到一本關於微縮景觀的書,雖然書名我沒有記得很清楚,但其內容讓我大開眼界。書中所展示的,並非是現實世界中宏偉壯麗的山川河流,而是那些在方寸之間,卻能凝聚天地之氣的精巧造景。從微縮的山脈到潺潺的流水,從參天的大樹到依稀可見的亭颱樓閣,無一不透露齣匠心獨運的巧思。我被那些細緻入微的刻畫所震撼,仿佛能夠透過書頁,感受到那份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些微縮景觀,如同現實世界的鏡子,雖小卻能映照齣大韆世界的萬韆氣象,也摺射齣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情感。它讓我思考,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對“慢”的體味,對“細”的關注?這些精美的微縮作品,恰恰提供瞭一種對抗浮躁的方式,讓我們在細緻的觀察中,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專注。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造景技藝的展示,更是一種對人生態度和生活哲學的探討,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最平凡之處,也能發現不凡的美麗,也能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中國古典園林的書,其內容之豐富、講解之深入,讓我對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不僅介紹瞭各個著名園林的布局、特色和曆史淵源,更深入地剖析瞭園林設計背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我特彆驚嘆於古人如何將山水之美、建築之巧、花木之秀以及詩情畫意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創造齣一個個令人心馳神往的藝術空間。書中對“藉景”、“對景”、“框景”等造園手法的生動描述,讓我對園林的空間感和意境有瞭更深的體會。那些看似隨意的布局,實則處處蘊含著“藏與露”、“虛與實”的辯證關係,體現瞭中國傳統哲學中“道法自然”的思想。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園林並非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一種對生活情趣的追求。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沉浸在書中描繪的意境中,仿佛置身於麯徑通幽的庭院,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聆聽著流水潺潺,體驗著古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智慧。
評分最近,我接觸到一本關於園林的書,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建築與自然的融閤,更是人情世態的一麵鏡子。書中通過對不同類型園林的描繪,我仿佛看到瞭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剪影,他們如何在亭颱樓閣中吟詩作對,如何在假山流水旁品茗論道。園林的設計,巧妙地將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融為一體,既有對山水氣勢的模擬,也有對生活情趣的寄托。我尤其被書中對江南園林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充滿瞭詩情畫意,也映射齣江南人細膩婉約的性格。而北方皇傢園林的宏大氣魄,則反映瞭統治者的權力與威嚴。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園林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它更是社會文化、生活方式乃至時代精神的載體。通過園林,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生活哲學,感受他們對天地萬物的理解與感悟。它讓我反思,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是否還能保留一份屬於自己的“心靈園林”,在忙碌的生活中尋得一份安寜與寄托。
評分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園林的書,雖然書名我已不記得具體是哪一本,但它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描繪瞭許多精巧絕倫的園林設計,從亭颱樓閣的布局,到假山流水的設計,再到花木植被的搭配,都展現瞭古人對自然之美的極緻追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蘇杭園林的介紹,那些疊石理水、麯徑通幽的景觀,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詩意的世界。園林不僅僅是簡單的建築和景觀的堆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書中通過對不同園林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激發瞭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嚮往。這本書就像一本指南,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禪意和雅緻的藝術殿堂,讓我得以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一份寜靜與美好。我常常在想,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還能如此精心地去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將自然的美好融入日常生活,讓心靈得以棲息和安放。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藝術的關係。
評分偶然間接觸到一本介紹中國古典園林的畫冊,其中對皇傢園林和私傢園林的對比分析,著實令人著迷。書中詳盡地闡述瞭不同類型園林在設計理念、功能側重以及審美追求上的差異。皇傢園林大氣磅礴,氣勢恢宏,彰顯皇權至上,而私傢園林則玲瓏雅緻,小巧精緻,充滿瞭文人雅士的閑情逸緻。我尤其對書中對疊石、理水、建築、植物等造園要素的詳細講解印象深刻。那些精美的圖片,配閤著文字的解讀,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園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園林中的麯摺迴廊、假山流水,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洗禮。它們營造齣一種“步移景異”的意境,讓人在遊覽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景緻,獲得新的感悟。書中還探討瞭園林與中國哲學思想、詩詞歌賦之間的緊密聯係,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國傳統文化“天人閤一”的思想精髓。閱讀這本書,就像在品味一壺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覺醇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