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出腐败高发期:大国兴亡的三个样本
定价:58.00元
作者:高波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11980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7世纪的明王朝在传统农业文明的*期跌落到“历史周期律”的谷底;18世纪的英国在次工业革命的滚滚蒸汽中与腐败高发期不期而遇;19世纪的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机轰鸣中与高发的腐败形影不离……
如果说腐败是导致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和后金政权“破产清算”的罪魁祸首的话,那么,为什么英国和美国却在腐败高发期中实现了改革重组和大国崛起?
本书以17世纪的明朝、18世纪的英国和19世纪的美国三个腐败高发期为样本,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而深刻地剖析了腐败高发期的特征、类型,提出了治理腐败的路径,是败研究的新成果。
要目
为什么*说看了《明史》“生气”?
顶层腐败:空心化的权力核心
官员蜕变:不负责的“执政团队”
“党祸”为患反映的是核心缺位
集权者进行顶层治理的四大危机何在?
“提名权”何以成为腐败“含金量”高的权种之一
从“白金汉现象”看英式“爵位批发商”是如何运作的?
何谓官员竞争中的“不负责任原理”?
“集体不负责甚至比集体腐败更可怕
的“黄金时代”
美国两党有着怎样的共同“腐败文化”?
好政策为什么“被变坏”?
为什么败可以不复杂?
目录
作者介绍
高波,1973年10月生于湖北江汉,法学博士,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纪检监察三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中心理事。著有《治政论——制度化时期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研究》(与皮钧合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传播论——社会核心信息体系与改革开放新路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等。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叙事宏大,结构精密,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跨越历史长河的社会生态图景。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诸多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它绝非仅仅是罗列事实或堆砌数据,而是通过对关键节点的细致梳理,引导读者去思考权力运行的内在机制及其对社会肌理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书中对于复杂系统如何从稳定走向失序,以及在失序中寻找新的平衡点的描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迫使我们超越表面的喧嚣,去探究那些潜藏在制度深处的暗流涌动。阅读过程中,不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递给我们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宏大叙事背后,那些微观的个体选择如何汇集成时代的大势。整体来看,其思想的穿透力和论证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具备了跨越时间检验的价值,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发展轨迹的人深思。
评分读完此书,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一种对“周期性”的深刻反思。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疾风骤雨,直击核心矛盾,时而又放缓笔调,在细微之处铺陈情绪与环境。它不是那种轻快的读物,需要读者带着敬畏之心,去耐心地跟随作者构建的逻辑链条。我尤其欣赏其叙事中那种克制的悲悯,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用近乎科学的冷静,去解剖一个有机体的病变过程。其中对于社会信任瓦解后,个体行为模式的转变分析得鞭辟入里,那种从“公域”向“私域”的退缩,对社会资本的损耗,描述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人类群体行为复杂性的独特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看似坚固的结构,会在特定的压力下表现出惊人的脆弱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源于其文本的密度和层次感。它不像一般的社科读物那样追求最大范围的普及性,反而更像是一部为专业人士准备的深度报告,但其语言的张力又确保了普通读者也能被其内在的逻辑魅力所吸引。每一章的过渡都设计得极为巧妙,仿佛是一部精密的钟表,齿轮咬合间,推动着我们对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向前发展。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近乎宿命论的洞察,并将这种洞察置于宏大的制度背景下进行检验。读到后半部分,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正身处历史的关键十字路口,目睹着资源配置的失衡如何一步步累积为无法挽回的局面。此书的重量,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我们惯常选择性忽视的、令人不适的真相。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颇具挑战性的,但绝非枯燥乏味。它考验的不是读者的记忆力,而是其抽象思维能力。作者似乎有意地构建了一种“多重对照”的阅读语境,让你在理解一个案例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其他历史时期的影子。书中对权力异化的分析,没有落入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其视为一套在特定资源约束和激励机制下必然导向的结果。我特别喜欢它在梳理事件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电影蒙太奇般的剪辑手法,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快速并置,从而激发读者自己去填补中间的空白和联系。这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注意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它重塑了我们理解“发展”与“衰退”的底层认知模型。
评分这部作品犹如一剂苦口良药,其叙事风格冷峻而富有历史纵深感。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政治事件或经济指标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表象的文化基因和制度惯性。作者的文笔老辣,遣词造句间透露出对历史深沉的敬畏和对当下局势清醒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对“路径依赖”的刻画所震撼——那些在特定历史阶段看似最优的选择,如何演变为日后结构性困境的根源。它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视角,而非仅仅停留在人物层面的评判。这本书的厚重感,来自于它对时间维度上因果关系的执着追问,它提醒我们,任何宏大叙事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代人做出的、带着遗憾的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