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国家地理:漫步伦敦
定价:39.80元
作者:莎拉卡里安(Sara Calian)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680147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美国国家地理,横跨全球的旅行专家!美国国家地理漫步系列,了解这个世界的旅游指南!让你看的深入,玩的内行!该系列图书将带领读者用双脚走遍这四座迷人的城市,充当你的私人旅游向导,专门为徒步行程设计串联市区热门景点经典地标,以及美食行家提供的私房情报,探索大街小巷内鲜为人知的小惊奇。同时,附有全市各区散步地图,城市街道及公共交通图和旅游须知,让读者即可以像专家一样探索、同时也可以像当地人一样悠游。毕竟交通工具只能在被局限的路线上前进,唯有行人的双脚可以任意漫步、转向、探索、逗留,跟着感觉走。偶遇就是选择一步一步自己走的旅行者有价值的收获。
目录
目 录7 前言
作者介绍
莎拉卡里安(Sara Calian)从1995年起就居住于伦敦,她在《华尔街日报》担任专职作家已有13年之久
文摘
序言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上来说,这本书也体现了极高的水准。我可以想象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多少心血。纸张的质感非常高级,带着一种温和的、不刺眼的哑光效果,即便是大篇幅的文字阅读起来也毫无压力。更值得称赞的是插图的运用。这些插图并非那种平庸的、为了填充版面而存在的照片,它们更像是艺术家的速写或版画,与文字的调性完美契合。每张图片似乎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的,它们如同文字描述的视觉注释,但又独立存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讲述伦敦雾气缭绕的清晨时,配图是一张黑白分明的照片,雾气将远处的建筑虚化成剪影,那种疏离感和神秘感被完美地捕捉到了。这种精致的细节处理,让这本书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藏的感觉。它不只是一本书籍,更像是一件工艺品,是作者与设计者共同献给这座城市的一份用心良苦的礼物。对于我这种略有收藏癖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非主流”伦敦的关注。我们都知道那些标志性的景点,大本钟、白金汉宫,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些老生常谈。作者显然花了大把的时间,深入到城市最边缘、最被忽视的角落。她讲述了关于某个被废弃的工业区如何被新兴的街头艺术家重新定义,那些喷绘在斑驳墙体上的巨大涂鸦,在她笔下不再是破坏市容的“污点”,而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城市苔藓”。她还记录了几个移民社群在郊区建立起来的、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市场,那种对异域食材的描述,简直是色香味俱全,让人馋涎欲滴。我特别喜欢她对那些无名小人物的刻画——一个在博物馆里默默工作了几十年的清洁工,一个坚持用老式胶片摄影记录城市变迁的业余爱好者。这些人物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饱含深情,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比官方宣传片更真实、更立体、也更让人动容的伦敦群像。这本书让人明白,一个伟大的城市,其灵魂不在于宏伟的建筑,而在于那些默默耕耘、努力生活着的无数个“他”和“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为精准,像是一部剪辑得当的纪录片,每一章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和高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时的那种细腻和克制。她没有简单地批判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而是通过描绘几代人之间生活习惯的细微变化来展现这种张力。比如,她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伦敦东区一个传统犹太社区的生活变迁,从早期移民胼手胝足建立家园的艰辛,到如今年轻一代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努力维系着古老的习俗。那些对话场景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充满了张力,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无声的代际鸿沟。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些狭窄的厨房里,蒸汽弥漫,母亲和女儿之间那种欲言又止的温情。这种深度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景点介绍”,上升到了社会人类学的层面。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如此平衡地对待历史的厚重感和当下的鲜活生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看”了伦敦,而是“参与”了它的呼吸和心跳。对于任何想了解一个城市背后真正脉搏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平淡无奇的游记或者历史读物,毕竟“国家地理”这几个字有时候会让人联想到枯燥的学术性。可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诗意的文字捕捉住了。她描述的那些街景,那些转角处的咖啡馆,那些被雨水冲刷过的鹅卵石街道,都不是那种明信片式的、千篇一律的“伦敦印象”。相反,她深入到那些本地人才知道的、充满烟火气的小巷深处。比如,她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描绘一个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几乎要被现代高楼吞噬掉的旧书店,文字里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慨叹,以及对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的温柔致敬。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湿润的、带着煤灰味道的空气,仿佛真的坐在那里,听着老板低沉的嗓音推荐一本泛黄的初版书。更绝的是,她叙事的手法非常灵动,一会儿是历史学家,一会儿又化身为一个沉醉于现代艺术的观察者,这种切换毫不突兀,反而让整本书的层次感极其丰富。读完后,我立刻产生了马上订机票飞过去的冲动,但又庆幸自己先读了这本书,因为现在看伦敦的眼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一种追寻“内在灵魂”的渴望。这本书,远超出了我对“旅行指南”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部献给城市的深情情书。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有点抗拒这种“文学性太强”的文字的,我更偏爱那种直截了当、信息量密集的写作风格。但这本书成功地“驯服”了我。作者的文笔华丽而不堆砌,她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寻常的景象描绘得如同神话一般。例如,她描述在特拉法加广场观看鸽群飞起的那一刻,用的比喻极其新颖,将那片飞舞的羽毛比作“被瞬间撕裂的灰色画布”,那种视觉冲击力极其强烈,让我忍不住停下来,闭上眼睛去回味那个画面。而且,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完全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像一个巨大的蜘蛛网,不同的故事线索和主题在不同的章节里交织、呼应。有时,她会从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典故切入,瞬间将你拉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某个雨夜,然后又戛然而止,跳跃到当下某个前卫艺术展览的场景。这种跳跃感,起初让人略感不适,但很快就会发现,正是这种结构,完美地模仿了我们大脑处理城市信息的方式——碎片化、多层次、充满不期而遇的关联。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伦敦,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复杂的“观看”城市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