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七三七—?),唐代长沙人。俗姓钱,字 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 手万变”,得草书笔法三昧。与张旭齐名,称“颠张 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 之妙,宛若有神。”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怀素自叙 帖》,墨迹纸本,草书。横二八·三厘米,纵七五五 厘米。凡一二六行,六九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历十二年(777),怀素四十一时所书。内容为 自叙习书经历,及时贤对其书法的赞评。全篇圆润、 遒劲、狂逸,气势磅礴。清人安岐《墨缘汇观》评曰 :“大草书,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 毫端,有不可形容之势。”
正文
我一直对草书情有独钟,尤其是怀素那种狂放不羁的笔意,总觉得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喷薄。收到这本《怀素自叙帖/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着实让我惊喜。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纸张的质感,厚实且带有天然的纹理,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宣纸,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而那种“彩色放大本”的承诺,更是让我期待值拉满。我以前看过不少怀素的字帖,但总觉得印刷的清晰度不够,有些笔画的细节、墨色的浓淡变化,甚至是用笔的锋芒,都无法看得真切。这本字帖真的做到了,每一个字都仿佛从纸上跳跃出来,每一个笔画的顿挫、转折,每一个墨点的飞白,都清晰可见,仿佛怀素本人就在我眼前挥毫泼墨。我甚至能感受到他用笔时那种力量的传递,那种速度的急缓,那种情绪的起伏。以前看小字,总觉得像隔着一层纱,现在这层纱被彻底揭开了,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怀素写字时的心境,他那些看似杂乱却又暗含章法的飞舞,原来是如此的意气风发,如此的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大师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书写艺术的重新审视。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古代书法艺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一本好的书法字帖,应该具备易于理解、易于学习的特质。《怀素自叙帖/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的出版,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彩色放大”的理念。我以往接触的很多书法字帖,尤其是草书,常常因为尺寸太小或者印刷不清,导致很多精妙的笔法难以辨认。而这本书,将怀素的《自叙帖》以极大的尺寸呈现,每一个字的结构、每一个笔画的走势,都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彩色印刷,能够真实地还原原帖的墨色变化。我可以看到那些浓重的、如飞瀑般的墨迹,也能看到那些轻盈的、如游丝般的细笔。这种对墨色的细致展现,对于初学者理解草书的节奏感和笔力变化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每个字的结构和笔画的放大,也让我在临摹时更容易把握其精髓,避免了因为看不清而产生的误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非常实用、非常友好的学习工具,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领略怀素草书的魅力。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练习书法的人,我深知一个好的字帖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这本《怀素自叙帖/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怀素的《自叙帖》是草书的典范,其狂放恣意,却又不失法度,是无数学习者梦寐以求的范本。以往我接触到的《自叙帖》字帖,要么是黑白印刷,墨色层次感不强,要么尺寸较小,难以看清笔画的微妙之处。而这本彩色放大本,解决了这些痛点。它以巨大的篇幅,将怀素的原迹以令人惊叹的逼真度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它对墨色的处理,那种浓淡干湿的变化,甚至是一些飞白和渴笔,都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这对于理解怀素用笔的节奏和力度至关重要。我试着临摹了几个字,发现每一个笔画的起笔、收笔,以及运笔时的提按动作,都能在放大本上看得一清二楚。这比那些模糊不清的摹本,效率要高得多。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的眼睛看,更是给我的手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指导。我感觉自己在书写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怀素的那种精神,那种“无我”的书写状态。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文献和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能够承载千年文明的墨宝情有独钟。《怀素自叙帖/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些方面的极致追求。当我第一次翻阅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让我仿佛置身于唐朝的某个书斋。它不仅仅是印刷品,更像是一种“复活”了的文物。封面的设计就非常有质感,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典雅的气息。打开之后,每一页的排版都经过精心设计,留白恰到好处,让每一幅作品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最让我惊叹的是它的彩色印刷技术,它忠实地再现了原帖的色彩,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浓淡不一的墨迹,都仿佛是穿越了时空来到我眼前。我甚至能看到一些细微的笔触痕迹,那种独特的笔锋,以及墨水在纸张上自然晕染的效果。这让我对怀素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字形的美感上,而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时代信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这本书,让我觉得拥有一件稀世珍宝。
评分说实话,我对书法研究算不上是专家,但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接触过不少古帖。拿到这本《怀素自叙帖/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大”和“精”。“大”体现在每一个字的尺寸都比我以往见过的字帖放大了不少,这对于一个视力不算太好,或者想仔细体味每一个笔画细节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往看一些小字,总要凑得很近,甚至还得借助放大镜,现在完全不需要了,每一个字都舒展开来,让我的眼睛得以放松,更好地去欣赏。而“精”,则体现在它的印刷质量上。我非常注重这种古籍碑帖的复刻,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这本字帖在色彩的还原上做得相当到位,那种陈旧的纸张颜色,以及墨色的深浅变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没有出现那种廉价的、过于鲜艳的数码色彩。翻页时,那种纸张带来的轻微沙沙声,也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我甚至能看到有些地方,因为年代久远而产生的细微破损,但这种破损反而更增添了它的历史感,让我更加珍惜。这本字帖让我觉得,购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历史珍宝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