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下册)
定价:38.00元
作者:方正怡,方鸿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439728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方正怡、方鸿辉编的《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 下)(精)》是一本以**人称口吻,收入了多篇讲述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们学生时代和从事科研后的 求学与治学的故事,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广大莘莘 学子)树立“好奇、好学、好思、好问”的求学与治 学风格,这对于当下创新人才培育和创新社会氛围的 构建都有现实意义。
目录
做人做学问作贡献读书以确立人生目标怀念母亲恩感名师从小爱科学该读怎样的科普书珍惜时间学科大综合管理出成效克“三劫”攀高峰学习与思考多读些好的课外书向被证明的“真理”提问——李政道访谈录称原子重量的中国人练好基本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翱翔科学天空的翅膀李大潜关于治学的对话学会有选择地读书前景光明任重道远思想活跃与科学创新读书的乐趣贵在坚持掌握方法持之以恒谈谈读书、教学和做科学研究博雅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我的治学之道和泪而书的敬怀篇《我的忏悔录》导言叩击脑科学殿堂之门我的学问之路贵在努力与坚持好奇·好学·好思·好问(代后记)
作者介绍
方正怡,科学写作者。先后求学于上海市位育中学(初中)、南洋模范中学(高中)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获文学士学位。曾获“中国大学**学生奖学金”,作为国际交流生被选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学习新媒体管理。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全球传播专业文学硕士学位,由于学业优良,被授予杰出研究生称号而载入“院长荣誉录”。求学期间是《青少年科技报》记者、复旦大学电视台编辑和记者。曾在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香港文汇报上海新闻中心、新华社亚太总分社(香港)等新闻媒体实习与工作,署名播出和发表几十篇报道和文章。业余创作相继在《人民日报》《新华月刊》《自然》《中华读书报》《群言》《文汇报》《上海画报》等媒体发表。主要论*有《春天在布拉格》《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合*)》《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合*)》《科学梦与成才路——院士的故事(合*)》等,还主编了《科学人生——院士的故事》《上海人家在香港》等。曾在奥美(iPR Ogilvy)香港任财经公关,目前在香港中银国际从事证券交易方面的工作。 方鸿辉编审(二级教授)。1949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82年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后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上海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四十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对外宣传银鸽奖、上海科技进步奖(**完成人有三项)、上海**图书奖、上海市科普“四个一百”奖及**科普作品一等奖等。先后发表近百篇(本)专业论文、编辑论文、科普文章和图书评论,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科普作品的本土化和原创性。主要论*有《肝胆相照——吴孟超传》《LOGO语言入门》《微电脑·BASIC语言·趣味程序》《创造性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育学(合*)》《牛津物理教材(汉译)》《创新物理实验》《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合*)》《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合*)》等,主编了《KPK物理高中教程》《新英汉学科词汇(五册)》《百年科技的回顾与展望》《科学梦与成才路——院士的故事》《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曾获上海市**科普编辑、上海首届**中青年编辑(八位之一)、上海**科普作家、上海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大众科学奖”等荣誉,2007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在科普编创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2014年被评为“中国好编辑”、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等。目前兼任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等社会工作。 方正怡,科学写作者。先后求学于上海市位育中学(初中)、南洋模范中学(高中)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获文学士学位。曾获“中国大学**学生奖学金”,作为国际交流生被选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学习新媒体管理。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全球传播专业文学硕士学位,由于学业优良,被授予杰出研究生称号而载入“院长荣誉录”。求学期间是《青少年科技报》记者、复旦大学电视台编辑和记者。曾在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香港文汇报上海新闻中心、新华社亚太总分社(香港)等新闻媒体实习与工作,署名播出和发表几十篇报道和文章。业余创作相继在《人民日报》《新华月刊》《自然》《中华读书报》《群言》《文汇报》《上海画报》等媒体发表。主要论*有《春天在布拉格》《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合*)》《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合*)》《科学梦与成才路——院士的故事(合*)》等,还主编了《科学人生——院士的故事》《上海人家在香港》等。曾在奥美(iPR Ogilvy)香港任财经公关,目前在香港中银国际从事证券交易方面的工作。 方鸿辉编审(二级教授)。1949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82年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后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上海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四十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对外宣传银鸽奖、上海科技进步奖(**完成人有三项)、上海**图书奖、上海市科普“四个一百”奖及**科普作品一等奖等。先后发表近百篇(本)专业论文、编辑论文、科普文章和图书评论,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科普作品的本土化和原创性。主要论*有《肝胆相照——吴孟超传》《LOGO语言入门》《微电脑·BASIC语言·趣味程序》《创造性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育学(合*)》《牛津物理教材(汉译)》《创新物理实验》《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合*)》《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合*)》等,主编了《KPK物理高中教程》《新英汉学科词汇(五册)》《百年科技的回顾与展望》《科学梦与成才路——院士的故事》《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曾获上海市**科普编辑、上海首届**中青年编辑(八位之一)、上海**科普作家、上海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大众科学奖”等荣誉,2007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在科普编创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2014年被评为“中国好编辑”、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等。目前兼任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等社会工作。
文摘
序言
书中关于“科学精神”的阐述,让我对“做学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态度。作者用许多院士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这种精神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求知欲”的探讨。作者认为,旺盛的求知欲是驱动一个人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源动力。它让我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理解。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被唤醒了,对很多曾经不太感兴趣的领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去深入了解。
评分刚收到《满58包邮 院士怎样读书与做学问(下册)》这本新书,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购买的这本是下册,但从它的装帧设计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封面设计也相当大气,与“院士”这个词所蕴含的严谨与智慧相得益彰。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于“方法论”的探讨。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读书技巧,这里面蕴含着的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比如,作者提到在阅读某一领域的新知识时,首先要建立起该领域的“知识地图”,理解其发展脉络和核心概念,然后再深入钻研细节。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学习路径,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埋头苦干”但常常感到效率不高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通过大量院士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方法是如何帮助他们跨越学科壁垒,解决复杂问题的。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对于“跨学科学习”的强调所吸引。作者通过许多鲜活的案例,证明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例如,某位院士在物理学研究中,巧妙地运用了数学中的某个模型,解决了长期以来物理学界的一个难题。这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爆炸时代尤为重要。它打破了知识的壁垒,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发现新的联系和解决方案。 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学生和学者阅读的,我认为任何渴望提升自身认知能力、拓宽思维边界的人都应该读一读。作者在书中分享的许多学习和研究方法,都具有普适性。它教会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吸收信息,如何更深入地理解事物,如何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被重新激活了,对学习和研究充满了新的热情和动力。
评分书中的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关于“独立思考”的论述。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揭示了盲目跟风和人云亦云的危害,强调了独立判断和形成自己观点的重要性。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一点尤为珍贵。读完这部分,我更加坚定了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易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持之以恒”的推崇。很多时候,我们都期望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学习成果,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但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懈的努力。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学者,无一不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让我明白,学习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和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做学问”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训练,一种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体现。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如何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提问的艺术”的章节印象深刻。书中强调,好的问题比好的答案更重要,它能够引导我们发现研究的盲点,激发新的研究方向。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学习方式,很多时候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忽略了主动提问、主动思考的过程。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探索过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院士们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不懈,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如何最终取得突破的故事,我感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涌动。这激励着我,即使在面对自己的学业或工作中的瓶颈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