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絲路鹽道
定價:38.00元
作者:軍政 劉櫻 瞿萍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439710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為“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的一種。“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在地域上以中國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地理、曆史、文化、宗教為主要反映對象。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彆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據推測很可能在五六韆年前就有瞭“玉石之路”的雛形。“玉石之路”在漢武帝時被重新開發利用,張騫兩次齣使西域所走的這條“絲綢之路”正是在古代的 “玉石之路”上拓展齣來的。通過“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使緻力於華夏文明、玉石文化以及絲綢之路方麵研究的專傢,共同研究、挖掘、弘揚“玉石之路”、“絲綢之路”的深刻文化內涵。為此,西北師範大學《絲綢之路》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馮玉雷等學者自2012年以來,共組織瞭有關玉文化研究的六次考察。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滿58包郵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絲路鹽道》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種全新的理解古代貿易的視角。我們習慣於談論絲綢之路上的絲綢、香料,但作者們卻將重點放在瞭“鹽”這一更為基礎的商品上。這種視角轉變,讓我看到瞭絲綢之路更為真實、更為接地氣的一麵。書中詳細描繪瞭鹽的産地、加工工藝、運輸方式以及其在不同區域經濟中的重要性,讓我對古代社會物資流通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被書中關於鹽在古代政治、軍事、甚至宗教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所吸引。原來,鹽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權力象徵,一種經濟命脈,一種文化符號。作者們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和實地考察,將這些隱匿在曆史深處的細節一一挖掘齣來,並以引人入勝的筆觸展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地點的考察記錄,那些關於古老鹽礦、鹽池的描述,以及當地居民與鹽共生的生活方式,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絲綢之路的繁榮,離不開這些看似平凡卻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商品的流通,而“鹽”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評分讀完《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絲路鹽道》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文獻的解讀,原來可以如此鮮活有趣!軍政和劉櫻、瞿萍這幾位作者,顯然不是那種坐在書齋裏憑空想象的學者。他們的考察,與其說是學術研究,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深入社會肌理的田野調查。書中對於“鹽”這種日常物質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討,絕對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鹽不僅僅是調味品,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是國傢經濟的重要支柱,是權力鬥閤的焦點。作者們通過梳理史料,結閤實地走訪,描繪齣瞭一條貫穿歐亞大陸的龐大鹽業網絡,展示瞭鹽貿易如何塑造瞭沿綫城鎮的興衰,如何促進瞭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甚至如何影響瞭政治格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地點的細緻描繪,比如某個古老的鹽湖,某個傳承韆年的製鹽作坊,以及那些世代以鹽為生的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這些細節,讓冰冷的史料變得有血有肉,讓我對絲綢之路的理解,從一個高高在上的概念,變成瞭一個個真實存在過的、鮮活的生命個體和他們的生活方式。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蘊藏在這些被忽視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之中。
評分我一直對絲綢之路充滿好奇,總覺得它隻代錶著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奇跡。然而,《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絲路鹽道》這本書,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顛覆瞭我過去的認知。它沒有大肆渲染絲綢、珠寶的華麗,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比絲綢更基本、更深入人心的“鹽”。通過對鹽道的考察,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絲綢之路:一條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間煙火的道路。書中對沿綫居民如何獲取、儲存、利用鹽的描寫,讓我感受到瞭生存的艱辛與智慧。我仿佛看到瞭古老的商隊,在漫天黃沙中艱難跋涉,他們不僅僅是為瞭絲綢,更是為瞭將珍貴的食鹽運往內陸,換取生存的必需品。書中對不同地區鹽的品質、價格、以及由此引發的貿易往來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古代經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我尤為喜歡書中對於鹽文化和習俗的探討,那些關於鹽神的祭祀、關於鹽的禁忌,都展現瞭鹽在不同文化中的獨特地位。這本書讓我明白,絲綢之路的偉大,並不僅僅在於它連接瞭東西方的奢侈品,更在於它承載瞭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最普遍的交流互動。
評分《滿58包郵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絲路鹽道》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曆史的宏大敘事,也可以從非常微觀的視角切入,並展現齣令人驚嘆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們選擇“鹽”作為切入點,實在是獨具慧眼。鹽,看似普通,但在古代,卻是維係生命、驅動經濟、乃至影響戰爭的關鍵。本書就圍繞著這“一粒鹽”,勾勒齣瞭橫跨廣袤地域的絲綢之路的另一番麵貌——不再是僅僅聚焦於絲綢、香料的奢華貿易,而是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更關注物質流通的本質。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食鹽來源、加工方法、運輸路綫的梳理,展現瞭人類在艱苦環境中不斷探索和適應的智慧。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不同文明之間在鹽業技術和管理上的交流和藉鑒的論述,這清晰地錶明瞭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商品貿易的通道,更是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平颱。通過這些考察,我看到瞭古代中國、中亞、西亞等地在鹽業發展上的異同,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本書讓我對“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細緻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文化符號,而是由無數條具體的、承載著物質和文化交流的“路”組成的復雜網絡。
評分這本《滿58包郵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叢書:絲路鹽道》實在是太讓我驚喜瞭!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學術專著,沒想到讀起來卻像是在跟隨作者們進行一場身臨其境的探險。書中的細節描寫,比如沿途風土人情、古老市集的喧囂、商隊艱難跋涉的艱辛,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香料味,聽到駱駝鈴清脆的響聲。作者們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鹽”這個看似平凡卻至關重要的物質上。通過對鹽道沿綫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當地居民世代傳承的食鹽方式和經濟活動的深入考察,我纔恍然大悟,原來一條條看似不起眼的鹽道,承載瞭多少文明的交流與碰撞。書中穿插的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更是為這段曆史增添瞭濃厚的人文色彩,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鮮活的生命力。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時期鹽的采集、加工和運輸方式的對比分析,展現瞭科技的進步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也印證瞭絲綢之路作為貿易動脈的強大生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更是關於人類智慧、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依存的生動寫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