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俗文化鑒賞
定價:80.00元
作者:瀟洪恩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26606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強調從生命體驗的角度進入民俗文化世界,以欣賞、挖掘、品味為基本訴求,以讀者可能的實際參與——發現、理解、鑒賞傢鄉民俗為基本形式,實現對民俗文化現象的解讀、理解,認識民俗文化主體的豐富生命及民俗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徵,藉以提升讀者的精神境界,從而加深理解中國文化的境界。
目錄
目錄:
緒論?人啊!認識你自己001
一、“睢,這個人”002
二、你是誰?我是誰?005
(一)漁樵耕讀005
(二)士農工商006
(三)九老十八匠007
(四)三百六十行008
(五)五服、九族009
三、人的自然生命與文化生命011
四、人人都是文化人014
(一)“漁樵耕讀”的文化意義015
(二)“士農工商”的文化內涵016
(三)“九老十八匠”的文化精神016
(四)“三百六十行,行行齣狀元”故事的民俗意義018
(五)“五服、九族”的文化精義019
章?民俗文化:老百姓的心靈天空022
一、民俗的鑒賞與分享023
(一)作為文獻的民俗事象024
(二)發現日常生活的橋梁025
(三)提升生命境界的途徑030
(四)充當文化主人的責任037
二、民俗與文化的含義042
(一)“民俗”的含義042
(二)文化的含義052
(三)民俗文化的含義062
(四)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産070
三、文明與野蠻的爭論071
(一)“民俗”究竟是何種層次的文化?071
(二)擔責重建德國民族精神的德國民俗學074
(三)民俗學在中國興起並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076
四、官與民溝通的橋梁078
(一)民俗文化“起於壘土”的基礎作用078
(二)“國傢元氣,全在風俗”的關鍵地位080
(三)“為政之要,辨風正俗其上”的固本價值082
(四)“範希文兩字關情”的和諧訴求085
第二章?民俗的特徵:生命形式與文化活性090
一、民俗與百姓的生命樣態091
(一)民俗文化的範圍091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096
(三)生命在民俗中延伸101
(四)由民俗規定的思維方式105
二、生産生活與民俗文化活性107
(一)民俗文化有著生命活性108
(二)民俗為著“安身”與“安心”111
(三)民俗通過教育民眾獲得生命內涵114
三、環境與多元文化空間118
(一)“百裏不同風,韆裏不同俗”的自然地理空間119
(二)“改正朔、異服色、移風易俗”的曆史地理空間123
(三)“一去二三裏,各有一鄉風”的文化地理空間126
第三章?民俗的類型:生存基礎與生成訴求132
一、民俗主體與文化主人132
(一)在生産生活中形成民俗134
(二)在人文化成中享受民俗137
(三)大傢都是文化人140
(四)鄉村文化精英144
二、生存需要的民俗投影153
(一)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形成與發展153
(二)民俗文化反映著生存需要160
(三)中國民俗文化的地域差異163
三、民俗的文化境界訴求167
(一)俗亦載道168
(二)俗亦傳神177
(三)俗亦立誌182
(四)俗亦寄情207
第四章?民俗的內容:知識民俗與技能傳承212
一、地方性基礎知識概述213
(一)地方性知識與普遍性知識213
(二)民俗文化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體係217
(三)民俗地方性知識的文化價值221
二、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識224
(一)科技知識224
(二)生活知識229
(三)生産知識235
三、民俗傳承的媒介意義241
(一)民俗文化的符號互動241
(二)民俗文化的媒介特性247
(三)民俗傳承的多樣媒介252
(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性257
四、社會變遷的民俗機製264
(一)文而能化264
(二)變教化俗267
(三)因俗而治275
第五章?民俗的發展:民俗創新與民俗轉型279
一、民俗的有形與無形280
(一)有型與無型的劃分280
(二)關注自然之無形285
(三)關注無形之精神289
(四)關注無形之錶現297
二、總把新桃換舊符300
(一)部分“民俗”成為曆史300
(二)部分“民俗”精神發生瞭轉型302
(三)部分新“民俗”不斷産生305
三、試唱新翻楊柳枝310
(一)“民俗”成熟是一個自然的曆史過程310
(二)敢於和善於迎接新的“民俗”315
(三)中國民俗的世界化與世界民俗的中國化326
第六章?民俗的品味:詩史思與民俗文化審視330
一、詩性智慧:詩話民俗——中鞦月330
(一)中鞦之名331
(二)中鞦之初332
(三)中鞦之俗334
(四)民族之花348
(五)中鞦之詩349
二、史的深刻:史化民俗——端午情351
(一)端午節之名352
(二)端午節之由353
(三)曆史情懷359
(四)民族之花362
(五)內美屈原橘樹品格363
三、思的洞察:哲理民俗——子貢觀臘367
(一)臘祭為上古年節369
(二)臘祭古在十月370
(三)臘祭為古虎祭370
(四)民族之花371
後?記372
作者介紹
蕭洪恩,男,1961年生,湖北省鹹豐縣人,1986年7月參加工作。分彆於1983年、1986年、2006年在武漢大學獲得哲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現任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無博士點)。兼任中國少數民族哲學與社會思想史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湖北省周易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等。現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民族社會學研究與教學。主要研究特色即以中國少數民族哲學研究為理論基礎,特彆是土傢族哲學在哲學界獨樹一幟,學術前沿,影響廣泛;以區域文化發展為重點,以民族文化資本化及文化産業化與産業文化化為基本訴求,以村落文化建設和旅遊文化建設為依托。已齣版《土傢族哲學通史》(人民齣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十多部,發錶學術論文80餘篇。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滿58包郵 民俗文化鑒賞》後,我立刻被它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作為一本以“鑒賞”為名的書,它的裝幀質量明顯比一般的通俗讀物要講究得多。翻開扉頁,作者瀟洪恩的名字映入眼簾,雖然我之前對這位學者不太瞭解,但從齣版社的選擇——團結齣版社,以及書本本身的品質來看,應該是一本經過認真打磨的作品。我比較關心的是,這本書的“民俗文化鑒賞”會是從哪個角度切入呢?是側重於某個地域的民俗,還是涵蓋全國範圍內的普遍民俗?是聚焦於傳統節日,還是會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比如飲食、服飾、建築、婚嫁、喪葬等等?我個人對那些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倫理觀念特彆感興趣。比如,為什麼中國人過年要放鞭炮?端午節吃粽子又是為瞭紀念誰?這些看似尋常的習俗,背後往往有著深刻的曆史和文化根源,能夠反映齣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和價值取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析這些問題,用生動的故事和細膩的筆觸,為我揭示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滿58包郵 民俗文化鑒賞》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一股濃鬱的中國風撲麵而來,色彩搭配上用瞭比較經典的紅黃藍組閤,既有節日的熱鬧感,又不失文化底蘊。我之前偶然在網上看到過一些關於民俗文化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就想著找本相關的書來係統地瞭解一下。這本書的定價似乎也挺實在的,特彆是“滿58包郵”這一點,對於我這種喜歡網購又不太追求時效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可以湊夠數量,慢慢享受閱讀的樂趣。我特彆好奇這本書裏會涉及哪些具體的民俗內容,比如春節的年俗、端午的龍舟、中鞦的賞月,還是更深層次的信仰、祭祀、婚喪嫁娶的習俗?書名中的“鑒賞”二字也讓我對作者的視角充滿瞭期待,不知道是側重於曆史淵源的考證,還是更偏嚮於文化價值的解讀,亦或是對當下民俗傳承的觀察?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能讓我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像它的封麵一樣,既有厚重感,又不失親和力,能帶領我走進一個豐富多彩的民俗世界。
評分我選擇購買《滿58包郵 民俗文化鑒賞》這本圖書,主要受到瞭它題目以及“滿58包郵”這個促銷策略的吸引。說實話,我對於民俗文化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裏麵蘊藏著我們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情感,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無形紐帶。這本書的“鑒賞”二字,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這本書在梳理民俗文化時,是否會融入一些社會學、人類學或者曆史學的視角?例如,在分析某種習俗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是否會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以及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跳齣錶麵現象的深度解讀,讓我不僅僅是瞭解“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另外,對於一些在現代社會已經逐漸淡化的民俗,這本書是否會給予關注,並且探討其文化意義和傳承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次深入的文化體驗,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民俗文化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這次購買《滿58包郵 民俗文化鑒賞》純粹是齣於一種偶然的興趣。最近工作壓力比較大,總想著找點能讓自己放鬆下來,同時又能增長見聞的東西。民俗文化對我來說,就像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寶藏,裏麵藏著祖先留下的智慧和情感。這本書的標題很直接,但“鑒賞”這兩個字卻讓我對內容的深度産生瞭好奇。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各種民俗現象,而是能引導我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文化邏輯和時代變遷。比如,很多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麵臨著如何傳承和發展的挑戰,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方麵的內容?我希望作者能夠站在一個既有學術高度又不失人文關懷的角度,去解讀這些活態的文化遺産。我個人比較偏好那些能夠引發思考,讓我聯想到自身經曆或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的解讀。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及民俗在維係社會認同和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那就太值瞭。
評分收到《滿58包郵 民俗文化鑒賞》這本新書,我第一感覺就是它非常有分量,無論是內容還是裝幀。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像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傢族史,裏麵記錄著先輩們的喜怒哀樂,也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書名中的“民俗文化鑒賞”,我理解為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更是一種深入的品味和解讀。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涉及到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卻非常有代錶性的民俗,比如鄉間的傳說、民間的手工藝、傳統的節慶活動中的一些儀式等等。而且,在當今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很多傳統民俗都麵臨著被遺忘的危機,這本書有沒有關注到這一點,並且提齣一些建設性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比較貼近生活化的語言,去講述那些可能看起來有些遙遠,但實際上卻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文化故事,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親切和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