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 9787512660618 潇洪恩 团结出版社

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 9787512660618 潇洪恩 团结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潇洪恩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文化
  • 文化鉴赏
  • 传统文化
  • 民族文化
  • 风俗习惯
  • 社会文化
  • 文化研究
  • 团结出版社
  • 潇洪恩
  • 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60618
商品编码:2966445615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俗文化鉴赏

定价:80.00元

作者:潇洪恩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26606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强调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进入民俗文化世界,以欣赏、挖掘、品味为基本诉求,以读者可能的实际参与——发现、理解、鉴赏家乡民俗为基本形式,实现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读、理解,认识民俗文化主体的丰富生命及民俗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征,借以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境界。

目录


录:

绪论?人啊!认识你自己001

一、“睢,这个人”002

二、你是谁?我是谁?005

(一)渔樵耕读005

(二)士农工商006

(三)九老十八匠007

(四)三百六十行008

(五)五服、九族009

三、人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011

四、人人都是文化人014

(一)“渔樵耕读”的文化意义015

(二)“士农工商”的文化内涵016

(三)“九老十八匠”的文化精神016

(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故事的民俗意义018

(五)“五服、九族”的文化精义019

章?民俗文化:老百姓的心灵天空022

一、民俗的鉴赏与分享023

(一)作为文献的民俗事象024

(二)发现日常生活的桥梁025

(三)提升生命境界的途径030

(四)充当文化主人的责任037

二、民俗与文化的含义042

(一)“民俗”的含义042

(二)文化的含义052

(三)民俗文化的含义062

(四)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070

三、文明与野蛮的争论071

(一)“民俗”究竟是何种层次的文化?071

(二)担责重建德国民族精神的德国民俗学074

(三)民俗学在中国兴起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076

四、官与民沟通的桥梁078

(一)民俗文化“起于垒土”的基础作用078

(二)“国家元气,全在风俗”的关键地位080

(三)“为政之要,辨风正俗其上”的固本价值082

(四)“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和谐诉求085

第二章?民俗的特征:生命形式与文化活性090

一、民俗与百姓的生命样态091

(一)民俗文化的范围091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096

(三)生命在民俗中延伸101

(四)由民俗规定的思维方式105

二、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活性107

(一)民俗文化有着生命活性108

(二)民俗为着“安身”与“安心”111

(三)民俗通过教育民众获得生命内涵114

三、环境与多元文化空间118

(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自然地理空间119

(二)“改正朔、异服色、移风易俗”的历史地理空间123

(三)“一去二三里,各有一乡风”的文化地理空间126

第三章?民俗的类型:生存基础与生成诉求132

一、民俗主体与文化主人132

(一)在生产生活中形成民俗134

(二)在人文化成中享受民俗137

(三)大家都是文化人140

(四)乡村文化精英144

二、生存需要的民俗投影153

(一)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与发展153

(二)民俗文化反映着生存需要160

(三)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163

三、民俗的文化境界诉求167

(一)俗亦载道168

(二)俗亦传神177

(三)俗亦立志182

(四)俗亦寄情207

第四章?民俗的内容:知识民俗与技能传承212

一、地方性基础知识概述213

(一)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213

(二)民俗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体系217

(三)民俗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价值221

二、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识224

(一)科技知识224

(二)生活知识229

(三)生产知识235

三、民俗传承的媒介意义241

(一)民俗文化的符号互动241

(二)民俗文化的媒介特性247

(三)民俗传承的多样媒介252

(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性257

四、社会变迁的民俗机制264

(一)文而能化264

(二)变教化俗267

(三)因俗而治275

第五章?民俗的发展:民俗创新与民俗转型279

一、民俗的有形与无形280

(一)有型与无型的划分280

(二)关注自然之无形285

(三)关注无形之精神289

(四)关注无形之表现297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300

(一)部分“民俗”成为历史300

(二)部分“民俗”精神发生了转型302

(三)部分新“民俗”不断产生305

三、试唱新翻杨柳枝310

(一)“民俗”成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310

(二)敢于和善于迎接新的“民俗”315

(三)中国民俗的世界化与世界民俗的中国化326

第六章?民俗的品味:诗史思与民俗文化审视330

一、诗性智慧:诗话民俗——中秋月330

(一)中秋之名331

(二)中秋之初332

(三)中秋之俗334

(四)民族之花348

(五)中秋之诗349

二、史的深刻:史化民俗——端午情351

(一)端午节之名352

(二)端午节之由353

(三)历史情怀359

(四)民族之花362

(五)内美屈原橘树品格363

三、思的洞察:哲理民俗——子贡观腊367

(一)腊祭为上古年节369

(二)腊祭古在十月370

(三)腊祭为古虎祭370

(四)民族之花371

后?记372

作者介绍


萧洪恩,男,1961年生,湖北省咸丰县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分别于1983年、1986年、2006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无博士点)。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特色即以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为理论基础,特别是土家族哲学在哲学界独树一帜,学术前沿,影响广泛;以区域文化发展为重点,以民族文化资本化及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为基本诉求,以村落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建设为依托。已出版《土家族哲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文摘


序言



《中国民间艺术巡礼:从古至今的非凡创造》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东方古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这些艺术形式,如同散落在民间沃土中的珍珠,默默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历史的记忆与智慧的结晶。本书《中国民间艺术巡礼:从古至今的非凡创造》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奇思妙想、色彩斑斓的民间艺术世界,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独特而迷人的创造力。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希望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中国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与生命力。我们将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出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探讨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同时,我们将深入微观,聚焦于那些鲜活的艺术形式,细致剖析其创作理念、工艺技法、文化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古韵新生——民间艺术的源头与演变 中华文明的根脉深植于广袤的土地,民间艺术也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本章将追溯中国民间艺术的起源,从远古时期的陶器纹饰、岩画图腾,到夏商周青铜器的神秘符号,再到秦汉唐宋的雕塑、绘画、织锦,我们看到早期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早期文明的曙光。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艺术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汉代的画像石、唐代的壁画、宋代的瓷器,都融入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人民的智慧与审美。特别是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催生了更加多元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唐三彩、壁画、音乐、舞蹈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并不在于模仿历史,而在于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清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间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开始孕育新的生机。剪纸、年画、风筝、刺绣等,在民间艺人的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它们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本章将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现中国民间艺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老的祭祀仪式、神话传说中汲取养分,又如何与农耕文明、市井生活水乳交融,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见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我们将探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民间艺术的创作中,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塑造了艺术家们的审美取向。 第二章:指尖上的乾坤——各具特色的地域艺术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孕育了风格迥异、独具魅力的地域民间艺术。本章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地域的艺术之旅。 在北方,粗犷豪放的黄土地孕育了如安塞腰鼓、二人转、面塑、剪纸、年画等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往往色彩鲜明,造型夸张,节奏明快,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感。例如,陕北的剪纸,在红纸上勾勒出各种生肖、花卉、人物,寓意吉祥,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江南水乡,温婉细腻的文化滋养了精致雅致的民间艺术。丝绸刺绣、苏绣、缂丝、昆曲、评弹,无不展现出江南女子灵巧的双手和细腻的情感。苏州的缂丝,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复杂的图案,被誉为“织中之圣”。而细腻委婉的评弹,则以说唱的形式,讲述着市井人情,故事曲折动人。 西南边陲,多民族聚居之地,孕育了热情奔放、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艺术。藏族的唐卡绘画,以其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精美的细节,展现了信仰的力量。苗族的银饰,以其繁复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是苗族人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更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承载着古老的智慧。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福建的木偶戏、浙江的绍兴黄酒酿造技艺(虽非直接艺术,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工艺)、广东的潮绣、广西的壮锦等等,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符号和表达方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壮丽画卷。本章将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图片,展现这些艺术的魅力,并介绍其创作过程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生活中的艺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许多民间艺术并非纯粹的装饰品,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本章将聚焦于那些融入生活、滋养心灵的民间艺术。 从朴素而实用的陶瓷器皿,到精美绝伦的刺绣衣物;从承载着节庆祝福的年画、剪纸,到寄托着祈愿的香包、风灯;从讲述故事的皮影戏、木偶戏,到陶冶情操的戏曲、民歌,民间艺术无处不在,渗透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各个方面。 以春节为例,红色的剪纸窗花,寓意吉祥如意;色彩斑斓的年画,描绘着美好的愿景;家家户户挂起的灯笼,烘托出喜庆的氛围。这些艺术品不仅美化了生活,更传递着浓厚的节日情感和文化习俗。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民间艺术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功能与意义。例如,在古代,精美的刺绣常常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农耕社会,年画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信息载体,传递着时令、祝福、故事等。我们将揭示民间艺术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表达情感,并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增添色彩与乐趣。 第四章:匠心独运——技艺传承与创新 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精湛的技艺和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本章将聚焦于那些默默奉献的民间艺人,以及他们所掌握的非凡技艺。 我们将介绍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如刺绣的针法、剪纸的刀法、木雕的刻法、泥塑的塑形等,这些技艺往往需要数十年的磨练才能炉火纯青。我们将展现艺人们如何用双手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以及他们对手工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同时,我们也关注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当代,许多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传承的挑战,但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了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年轻设计师将传统刺绣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一些艺术家将传统剪纸艺术与装置艺术结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章将通过对一些代表性艺人的访谈和创作过程的记录,展现民间艺术传承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创新带来的希望与活力。我们将探讨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第五章:文化基因——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民间艺术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们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本章将探讨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分析民间艺术如何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积极作用。许多地区正积极挖掘和发展本土的民间艺术,将其转化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创作与传承中来?如何应对市场化浪潮对传统技艺可能带来的冲击? 本书将在最后部分,提出一些关于民间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鼓励更多人关注、支持和参与到这项伟大的文化事业中来,让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之光,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 《中国民间艺术巡礼:从古至今的非凡创造》,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一次对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深度探索。希望本书能成为您了解中国文化、欣赏民间艺术的绝佳向导,让您在领略那些精妙绝伦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一股浓郁的中国风扑面而来,色彩搭配上用了比较经典的红黄蓝组合,既有节日的热闹感,又不失文化底蕴。我之前偶然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就想着找本相关的书来系统地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定价似乎也挺实在的,特别是“满58包邮”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网购又不太追求时效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凑够数量,慢慢享受阅读的乐趣。我特别好奇这本书里会涉及哪些具体的民俗内容,比如春节的年俗、端午的龙舟、中秋的赏月,还是更深层次的信仰、祭祀、婚丧嫁娶的习俗?书名中的“鉴赏”二字也让我对作者的视角充满了期待,不知道是侧重于历史渊源的考证,还是更偏向于文化价值的解读,亦或是对当下民俗传承的观察?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能让我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像它的封面一样,既有厚重感,又不失亲和力,能带领我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民俗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后,我立刻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本以“鉴赏”为名的书,它的装帧质量明显比一般的通俗读物要讲究得多。翻开扉页,作者潇洪恩的名字映入眼帘,虽然我之前对这位学者不太了解,但从出版社的选择——团结出版社,以及书本本身的品质来看,应该是一本经过认真打磨的作品。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的“民俗文化鉴赏”会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呢?是侧重于某个地域的民俗,还是涵盖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民俗?是聚焦于传统节日,还是会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饮食、服饰、建筑、婚嫁、丧葬等等?我个人对那些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特别感兴趣。比如,为什么中国人过年要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又是为了纪念谁?这些看似寻常的习俗,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这些问题,用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揭示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这次购买《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纯粹是出于一种偶然的兴趣。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总想着找点能让自己放松下来,同时又能增长见闻的东西。民俗文化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宝藏,里面藏着祖先留下的智慧和情感。这本书的标题很直接,但“鉴赏”这两个字却让我对内容的深度产生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民俗现象,而是能引导我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时代变迁。比如,很多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如何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方面的内容?我希望作者能够站在一个既有学术高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角度,去解读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我个人比较偏好那些能够引发思考,让我联想到自身经历或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的解读。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及民俗在维系社会认同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那就太值了。

评分

收到《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这本新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有分量,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像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家族史,里面记录着先辈们的喜怒哀乐,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名中的“民俗文化鉴赏”,我理解为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是一种深入的品味和解读。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却非常有代表性的民俗,比如乡间的传说、民间的手工艺、传统的节庆活动中的一些仪式等等。而且,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传统民俗都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这本书有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并且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比较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去讲述那些可能看起来有些遥远,但实际上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文化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亲切和共鸣。

评分

我选择购买《满58包邮 民俗文化鉴赏》这本图书,主要受到了它题目以及“满58包邮”这个促销策略的吸引。说实话,我对于民俗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里面蕴藏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情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无形纽带。这本书的“鉴赏”二字,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个人比较好奇的是,这本书在梳理民俗文化时,是否会融入一些社会学、人类学或者历史学的视角?例如,在分析某种习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是否会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跳出表面现象的深度解读,让我不仅仅是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另外,对于一些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的民俗,这本书是否会给予关注,并且探讨其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民俗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