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作品全新整理 文本)
定价:36.00元
作者:梁漱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2080984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文本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那样的民主?…… 梁漱溟作品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要义》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那样的民主?……
目录
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自序
章 绪论
一 此所云中国文化
二 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三 试寻求其特征
四 参考佐证的资料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一 冯友兰氏的解释
二 反证冯说未尽是
三 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四 阶梯观与流派观
五 申述夙见结束上文
第三章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一 中西社会对照来看
二 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三 与集团生活
四 欧洲中古社会
五 近代社会之萌芽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一 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二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三 团体与家庭二者不相容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一 何谓伦理本位
二 伦理之于经济
三 伦理之于政治
四 伦理有之用
五 此其重点果何在
第六章 以道德代
一 是什么
二 在中国
三 周孔教化非
四 中国以道德代
五 周孔之礼
六 以伦理组织社会
第七章 理性——人类的特征
一 理性是什么
二 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三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一 何谓阶级
二 中国有没有阶级
三 何谓职业分途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
一 中国之不像
二 构成于阶级统治
三 中国封建之解体
四 中国政治之特殊
五 西洋政治进步之理
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
一 中国社会构造
二 向里用力之人生
三 中国文明一大异彩
四 士人在此之功用
五 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一 周期性的乱
二 不见有革命
三 产业革命之不见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一 中国何故无民主
二 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
三 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见
四 人类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国
一 由此遂无科学
二 长于理性短于理智
三 陷于盘旋不进
四 中国文化五大病
第十四章 结论
一 讨究特征之总结
二 民族性之所由成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与《人心与人生》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像是一种“顿悟”。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然后若有所思。梁漱溟先生对于“仁”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仁”并非一种道德规范,而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这种“仁”,是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的,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底色。他用非常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仁”是如何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交往,无处不体现着这种“仁”的精神。这种理解,颠覆了我之前对“仁”的很多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温润而又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文化,最终是要去感受它在人心中的温度,去体会它在生活中的实践,而并非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梁漱溟先生的文字,初看可能有些晦涩,但一旦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他没有直接给出僵化的定义,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地去感受、去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他对于“中国人的特色”的探讨,并非简单地罗列优点,而是深入到人性、情感、社会关系等各个层面,展现出一种立体而丰满的中国人的形象。我尤其被他关于“感情”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论述所打动,他认为中国人是一种“重感情”的民族,这种情感并非儿女情长,而是一种更广阔的、对生命、对社会、对宇宙的关怀。这种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中国传统行为方式背后的逻辑,也让我对自己内心的某些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习惯,而要深入到其精神层面,去感受那种独有的生命体验。
评分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捧着这本书,独自一人细细阅读的。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对人生的感悟。他对于“人生问题”的探讨,与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紧密相连。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对人生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这种解决,不是通过宗教的超脱,也不是通过科学的理性,而是通过一种“直觉”和“体悟”。他所说的“直觉”,并非随意想象,而是基于对生命过程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自然流露”的人生观,是顺应生命本身的律动,去生活,去感受。这种思想,与我一直以来对于“活在当下”的理解不谋而合,但梁漱溟先生将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让我对“顺其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找到了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梁漱溟先生的批判性思维,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独立。他对于“中西文化之比较”的论述,并非简单的“东方优于西方”或“西方优于东方”,而是深刻地分析了两种文化各自的特质、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提出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调和”的观点,以及他对于中国未来文化走向的思考,都极具前瞻性。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思考,他认为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是要走向世界的,而同时,一个民族也应该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这种开放而又坚守的态度,对于我们当下如何处理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理解,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但同时又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去审视世界。
评分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积淀。翻开目录,一个个耳熟能详却又充满深意的标题映入眼帘,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探究。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需要回望来时路,理解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往何处去。梁漱溟先生的名字,在我脑海中早已与“国学大师”、“文化巨人”等词语紧密相连,他的思想,据说深刻而独到,直指中国文化的根本。这本书的全新整理与文本,更是让我期待,希望能够阅读到更原汁原味、更清晰易懂的梁漱溟先生的学术成果,而不是经过层层转述的二手信息。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到书中,去感受他对于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结构、对于中国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涌动,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如何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的根脉,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