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 9787215076471

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 978721507647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窦志力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文化批评
  • 社会学
  • 哲学
  • 文化理论
  • 跨文化研究
  • 现代性
  • 中国文化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076471
商品编码:296675192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

定价:50.00元

售价:34.0元,便宜16.0元,折扣68

作者:窦志力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2150764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孤独九章》的内容是在说明和论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思想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和其对于社会良知的追求,并通过历史上诸多思想者的命运来认证作为孤独的意义与孤独本身对于思想者的重要性。同样,我认为自己个人也在相当程度上去实践了这一主旨,这就是不断地以知识学习、现实思考与坚持批判精神来体现个人对真理的追求。事实上在近十几年的时间,我曾经写下了大约有30万字的随笔性文章和大约有100万字的调研报告,但能整理出来的,还仅仅是其中的一少部分。其中有些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现在经过加工,重新作了解读,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表达,所以说与过去的思考是不同的。这就是现在看到的《文化十论》,其中的文章内容虽然有些涉及另外的学科和专业,但如果归类,我还是认为标签“文化”大概更为贴切一些,因为对于思想的表达只是可以借助的工具更为多样化而已,哪个形式更好或者对思想的表述更真便是好的。智慧其实就是为直接的单纯,因而,我相信,更充分的理由应当是:思想的成果与智慧的结晶是不拘形式的,只要有利于表达!如此而已。
思考一旦形成文字,它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足之处,这些都和我本人的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相关,但我还是愿意努力去尝试并且不断去思考,我希望得到学者同仁和朋友的指正与帮助。此书的出版首先是得到了郑州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同时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朋友帮助我看了稿子并且提出非常有意义的修改意见,本书还得益于河南人民出版社蔡瑛友人的好意帮助,他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对于我的帮助是我们多年友谊的见证,我想对于朋友的报答,作为一个学者而言,好的形式也许正在于你写出了什么,或者你有了什么样的思考成果!


目录

论生存
认中国人生境界
论中产者
论吃与中国人
论中国式话语风格
论两位思想家之死
论柏拉图与孔子
论海伦与褒姒
论哈姆雷特与赵区孤儿
论社会主义与现实问题
后记


作者介绍

  窦志力,学者。著有《中国精神》、《人生的痛苦与欢乐》、《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分析》、《亚细亚策划实录》等著作,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近年以文化哲学、城市文化学、文化产业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


文摘


序言



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 《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是一部深刻探索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著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文化现象,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和精妙的分析,将读者引入一场关于文化本质、演变轨迹与未来可能性的思想盛宴。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穿梭于历史的深邃长河与现实的多元景观之中,钩沉索隐,辨析毫厘,力求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 本书的结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整部“上卷”以“文化十论”为骨架,每一论都聚焦于文化领域的一个独特侧面,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十个议题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如同河流的支流汇入同一片知识的海洋,共同构建起作者对文化理解的宏伟蓝图。从古老的文明起源,到现代社会形态的演变,从艺术的独特语言,到哲学的思辨深度,从宗教的信仰力量,到科学的精神脉络,本书一一涉猎,并以一种贯穿始终的批判性思维对其进行审视。 在探讨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形态时,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人类早期社群的生存模式、符号的初步形成以及集体意识的萌发。他会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原始的壁画、简单的仪式,是如何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胚胎,是如何承载着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存的期盼。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人类作为文化创造者的最初形态的追溯,揭示了文化基因是如何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被塑造和传承的。 随后,本书会将目光投向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对“文化交流”的理解,远非简单的物质交换或知识传递。他深入剖析了文化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张力、适应、甚至冲突,以及由此催生的创新与变异。例如,丝绸之路上的香料与技艺,是如何不仅仅改变了经济版图,更是深刻影响了东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如,殖民历史留下的复杂印记,是如何塑造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作者的分析,细腻入微,让我们看到文化并非僵化的实体,而是在互动中不断生长、重塑的生命体。 在谈及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时,本书更是展现了其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艺术是文化最直接、最感性的表达载体。从古典雕塑的静态之美,到现代绘画的抽象表达,从古典音乐的严谨结构,到当代戏剧的实验性探索,艺术家们通过各自的媒介,捕捉并传递着时代的精神、社会的脉搏以及人性的幽微。本书会带领我们思考,为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些风格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基因和社会背景?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审美的享受,更是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特质的钥匙。 哲学作为思想的深度挖掘者,在本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将文化视为哲学思考的土壤,同时也将哲学视为重塑文化方向的驱动力。他会梳理不同哲学流派对“真理”、“价值”、“意义”等基本概念的探索,以及这些探索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是如何打破中世纪的蒙昧,为现代社会的科学与民主奠定基础;存在主义的个体关怀,又是如何在现代社会高度异化的背景下,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宗教的力量,作为维系社群、塑造信仰的重要文化维度,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并非以宗教的教义为核心,而是着眼于宗教在社会文化中的功能性作用:它如何提供精神慰藉,如何构建道德规范,如何形成集体认同,又如何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变革或保守的角色。从古老的图腾崇拜,到世界性宗教的传播,再到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与世俗化趋势,本书会引导读者思考,在人类不断探索世界奥秘的过程中,宗教所扮演的永恒角色。 科学的精神,其理性、实证、批判的特质,构成了现代文化的重要支柱。本书深入分析了科学发展如何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模式,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技术进步。但同时,作者也警惕科学的过度理性化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以及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可能产生的伦理挑战。他会探讨,在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是否会因此而忽视情感、直觉以及那些难以被量化的价值? 此外,本书还会触及语言的魔力,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容器,是文化传承的根本。作者会分析不同语言的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了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的演变如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他还将深入探讨历史叙事的建构,揭示历史并非客观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解读、选择与再现的文化产物,它如何塑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在探讨现代社会文化特征时,本书尤为关注“消费文化”的兴起及其带来的影响。作者犀利地剖析了消费主义如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人际关系乃至自我认知。同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碎片化、多元化、解构性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对传统文化权威的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 《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以其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理解人类文化复杂性的宝贵指南。它鼓励我们跳出习以为常的文化框架,以一种更加开放、批判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多元世界。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激发读者进行更广阔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思想的越界”。它是一次对文化本质的深度挖掘,也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审慎探问。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这个书名时,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越界”二字,直接触及了我对突破性思维的向往,我总觉得,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打破学科、地域、时代的局限,看到事物更本质、更全面的联系。这本书的“文化十论”,让我猜想,它可能是一次对文化现象进行的深度解剖,或许涉及了文化的主题、传承、变迁,甚至是文化的冲突与共存。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定义“界”?这个“界”是思想的界限,是文化的界限,还是知识的界限?他又是如何“越”过这些界限的?“上卷”的标签,则说明这可能是一个系列作品,这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也对作者构建的宏大思想图景充满了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越界"二字瞬间勾起了我对知识边界、思维藩篱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诞生于打破常规、跨越学科界限的碰撞之中。这本书似乎正是瞄准了这一点,试图在文化这一宏大主题下,进行一次深度的、多维度的探索。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十论”的具体内容,它们是否会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艺术和科技的交融?“上卷”的提法,也暗示了这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开端,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思想框架。从书号来看,这是一本经过严谨出版流程的作品,相信其内容的可靠性与深度都有保障。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在“越界”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张力与融合的,是激进的颠覆,还是温和的对话?是孤立的观点罗列,还是形成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这些都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拿到《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这本书,我第一感觉是它似乎在试图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观念,并在其基础上进行重塑。书名中的“越界”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特定领域内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思想家,他们往往不被单一学科所束缚,能够跳出思维定势,看到事物之间隐藏的联系。这本书的“十论”听起来像是对文化现象的十个不同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每一论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远征”。我很好奇,这些“论”的切入点会是什么?是宏观的历史变迁,还是微观的社会心理?是物质文明对精神世界的影响,还是精神追求如何塑造物质形态?这种多角度的审视,对于理解当下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上卷”的设计,也让我预感到作者可能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而这本书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我对后续内容的展开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这个名字,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已知边界之外的思维领域。我一直觉得,很多深刻的洞见,都源于对现有框架的质疑和突破。“越界”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打破常规、挑战既定认知的勇气和能力。而“文化十论”,则让我想象书中将展开一系列关于文化现象的精彩论述,或许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亦或是某种文化形态的演变与再生。我特别好奇,作者在“越界”的过程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跨学科知识,来支撑他的论点?是否会借鉴不同文明的智慧,来揭示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上卷”的出现,也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思想工程,这本书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这无疑增加了我对整个系列作品的期待感。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帮助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理解那些看似模糊不清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

评分

《思想的越界(上卷)—文化十论》这个书名,就像一位神秘的向导,在我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关于跨越思想藩篱的壮丽图景。“越界”二字,瞬间抓住了我对于打破常规、拓展认知的渴望,我总觉得,真正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既有边界的挑战和超越。而“文化十论”,则让我联想到书中将会有十个精彩纷呈的关于文化的独立思考,每一论都可能是一次深入的探究,一次对文化深层肌理的揭示。我很好奇,这“十论”的侧重点会是什么?是关于身份认同的变迁,是关于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融合,还是关于数字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上卷”的设计,也暗示着这可能是一个更为庞大、更为复杂的思想体系的开端,这让我对作者的整个写作规划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并期待着能够跟随他的思想,进行一场深入的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