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军主编的《酒颠译注》是中国书店所藏明刊本《酒颠》一书的译注本,中国书店藏《酒颠》二卷、附《酒颠补》三卷,明夏树芳辑,明陈继儒补正。晚明文人热衷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此书专论酒事,引东方朔、郦省、毕卓、刘伶等人一百七十余则典故以畅谈酒的妙处,其中的内容涉及饮酒趣闻、名酒酿法、**酒器等诸多方面,是时代特色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据公私书目著录,该明刊本著录无多,难得一见。中国书店此次根据所藏明刊本进行释注,推出此普及读物,反映古代文人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李湛军主编的《酒颠译注》是对中国书店所藏 明刊本《酒颠》《酒颠补》进行译注的普及性读物, 原书为明夏树芳辑,明陈继儒补正。晚明时期,文人 热衷于追求生活情趣和雅趣文化形态,夏树芳、陈继 儒二人辑录众多典故及诗文以畅谈酒的妙处,内容涉 及饮酒趣闻、名酒酿法、**酒器等诸多方面,将古 人的酒文化形态演绎得淋漓畅快,折射出古代文人雅 士的豪放情怀。
酒颠 上卷
持螯拍浮
登高落帽
一斛得凉州
三日不上省
妇人不听
白叟独全
江东步兵
兖州八伯
昆仑觞
青田壶
非类共饮
无偶相邀
时复中圣人
痛饮读离骚
引著胜地
请赠醉侯
公明三斗
子干一石
贵要废人饮
形神不相亲
抱瓮酿
挂杖钱
鹔鹴裘就市
贳绲袍偿之
西昌逸士
云溪醉侯
求步兵闻贮酒
爱仆射宜勿饮
一斗逍遥
三升可恋
瓮大成
酒天地
幸为酒壶
速营糟丘
好事问奇
益酒止量
与驺对饮
召吏饮杖
饮尽踏银海
醉如浪中船
……
酒颠 下卷
酒颠补 上卷
酒颠补 中卷
酒颠补 下卷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既有独立的完整性,又能够与整体形成呼应。作者在梳理古代的各种雅趣活动时,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文化体系。比如,在谈到茶道时,他会关联到品香、插花,甚至音乐和文学。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古代文化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古代节日习俗的描绘,每一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节日中如何寄托情感、表达祝福,都写得非常生动。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传统节日里那种温馨而热闹的氛围,也能体会到古人对家庭、对团圆、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总能从中汲取到意想不到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仿佛能闻到纸墨的香气。翻开扉页,扉绘的精致程度更是让人惊叹,每一笔都充满了匠心。序言部分,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我尤其欣赏他对“雅趣”这个概念的阐释,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精致与美好的能力。读下去之后,我发现书中的内容远比封面和序言所展现的更加丰富和深刻。他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人物、事件、器物、生活方式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古代生活画卷。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的导览,带领我穿越时空,近距离观察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例如,关于古代文人的雅集,我以为只是简单的聚会饮酒,但书中详细描绘了他们如何品茗、赏画、抚琴、吟诗,甚至对茶具、字画的鉴赏也有独到的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古人一同感受那份雅致。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作者用他那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户。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感受、去思考。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虽然遥不可及,却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和精神富足的可能性。例如,书中关于“养生”的论述,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保养,更是关于心态的调节,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让我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古人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文化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雅趣”并非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修养,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美的感知。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古代文化的神圣化,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人生活中那些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细节。例如,在谈论到古代的饮食文化时,我原本以为只是关于菜肴的介绍,但书中深入挖掘了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巧,以及饮食的礼仪。作者甚至还提到了古代的“食疗”,将食物与养生相结合,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他们将日常生活与学问融为一体的智慧。另外,关于古代服饰的讲解也同样引人入胜,不仅仅是款式的介绍,还涉及到面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讲究。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一件简单的袍服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审美考量。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总能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知识和感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作者在叙述中,仿佛是一位娓娓道来的说书人,将那些尘封的往事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对于古代器物的描写尤其精彩,比如对香炉的形制、材质、熏香的种类以及品香的步骤,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如何焚香净心,感受那氤氲而上的香气如何舒缓身心,提升意境。书中对于古代园林艺术的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布局,更是中国人寄情于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作者通过对假山、流水、亭台楼阁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园林如何通过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设计,营造出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意境。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指南,让我得以窥探古人的生活百态,感受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