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黄河、袁弋非、鲁照华、郝鹏著的《5G UDN(超密集网络)技术详解》先以5G UDN的移动业界 大背景为切入点,阐明其诞生的基础,发展主脉络和 规律;然后分章节,从不同网络层面和不同角度,综 合地叙述诠释,诸如UDN在未来5G异构网络中将扮演 何种角色?其成功部署运营的主要支撑技术机制有哪 些?从网络高层到低层,其系统架构、网络部署方式 、空中接口高层和物理层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它们之 间的有机联系如何等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撰写 本书时间窗的限制,某些具体问题的*终方案,可能 还在业界标准化的研讨和反复商定之中。本书自始至 终,紧密结合了当前5G 3GPP标准化的动态进展,内 容不断地迭代*新,同时融汇了笔者过去在行业内外 的丰富经验与体会,因此,相信读者仍能从整体层面 牢牢把握住当今和未来5G UDN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演进 的规律、特点等。与此同时,本书中还尽量插入一些 3GPP标准外的其他研究成果,丰富了本书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的科技人员、工科大学通 信类专业师生阅读,同时也适合当做工程技术及科研 教学的参考书。
第1章 5G前移动蜂窝历史
1.1 5G前移动蜂窝系统和业务概述
1.2 4G LTE同构宏蜂窝和异构微蜂窝概述
1.3 4G LTE/LTE-A系统的主要性能特点
1.4 3GPP标准化九大原则
第2章 LTE微蜂窝和小小区技术
2.1 LTE小小区技术需求背景
2.2 LTE小小区技术发展历史
2.3 LTE 小小区关键技术
2.3.1 LTE同构小区间干扰协调
2.3.2 LTE异构小区间增强干扰协调
2.3.3 LTE-A CA载波聚合
2.3.4 LTE-A CoMP多点协作传输
2.3.5 LTE-A 小小区开关
2.3.6 LTE-A DC双连接
2.3.7 LTE-A LAA及LWA联合互操作
2.4 Pre-5G概念简介
第3章 5G UDN技术概述
3.1 IMT-2020定义的5G UDN应用场景性能指标与现有技术差距
3.2 3GPP相应的5G UDN场景及性能需求
3.3 5G UDN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挑战
3.4 5GS系统的功能架构概述
3.5 5G UDN物理层关键使能技术
第4章 5G UDN部署组网关键技术
4.1 5G网络架构和扁平化部署
4.1.1 gNB和eLTE eNB共站部署
4.1.2 gNB和eLTE eNB异站部署
4.1.3 5G网络主要逻辑接口
4.2 基于C-RAN概念的集中式部署
4.2.1 CU/DU分离集中式部署
4.2.2 CU/DU 分离的候选方案
4.2.3 gNB-CU和gNB-DU分离后的典型流程
4.3 gNB控制面用户面分离式部署
4.3.1 控制面用户面实体分离需求
4.3.2 gNB控制面用户面分离的技术难点
4.3.3 gNB控制面用户面实体分离和CU/DU实体分离的关系
4.3.4 gNB-CU实体的控制面/用户面分离后典型流程
4.4 异构双/多连接方式部署
4.4.1 NR系统内双/多连接部署
4.4.2 Multi-RAT之间双/多连接部署
4.4.3 高低频独立SA/非独立NSA部署
4.5 基于授权/非授权频谱资源的部署
4.6 LTE和NR共享频谱资源的部署
4.7 5G网络切片化部署
4.8 5G UDN部署中的工程化挑战
第5章 5G UDN空口高层关键技术
5.1 NR新空口用户面
5.1.1 空口协议栈概述
5.1.2 MAC子层
5.1.3 RLC子层
从内容组织的大气来看,我推测本书的作者团队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感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知道”,而是深入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例如,在描述某一网络功能实现时,往往能看到对潜在的性能瓶颈、部署挑战以及不同技术选型之间权衡的讨论。这种对“边界条件”和“非理想状态”的关注,是教科书式的理论著作常常忽略的。我所期待的是,书中能提供足够多的“为什么”的解释,而不仅仅是“是什么”的陈述。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现实世界中遇到的经典失败案例或成功优化路径的剖析,那将极大地增强内容的说服力和实用价值。技术书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够指导实践,帮助读者绕过他人已经踩过的坑。因此,我非常看重书中对技术选型背后逻辑的深挖,那才是区分普通参考书与专业工具书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硬壳包裹着厚实的纸张,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在如今充斥着电子阅读器的时代里,反而显得格外珍贵和有分量。封面设计上,那深沉的蓝色调仿佛预示着深邃的技术内涵,简洁的排版没有多余的装饰,直奔主题,显示出编者对内容专业性的自信。当我翻开扉页,印刷的清晰度和纸张的触感都属于上乘水准,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特意观察了目录结构,它似乎遵循着从宏观概念到具体实现的逻辑脉络,章节划分得体,让人在浩瀚的技术信息海洋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导航。书本的整体工艺水平,比如装订的牢固度,我希望在长期使用中,它能经受住频繁翻阅的考验。此外,书脊的设计也颇为考究,无论横放还是竖放,书名都能清晰辨识,这对于经常需要查找资料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小细节。这种对物理载体的用心,让我对书中内容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好的载体是承载好知识的基石,它至少在物理层面上,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做好了铺垫,传递出一种对待知识严肃认真的态度。
评分我特别关注这类前沿技术书籍对于未来趋势的把握能力。一本优秀的参考书,不仅要详尽描述现有技术,更要对技术演进的方向有所洞察和预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审视当前技术路线图的合理性,并对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变革有所提及。这种前瞻性,是决定一本书“保质期”的关键因素。如果它只是对当前标准进行机械的复述,那么它的价值很快就会被新的技术报告所取代。而如果它能够提供一个理解技术变革驱动力的分析框架,那么即便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有所更新,其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仍然具有长期的参考价值。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理解这些复杂技术背后所服务的更大网络演进目标和商业驱动力,而非仅仅沉溺于眼前的技术细节中,这对于制定长远的技术战略至关重要。
评分阅读体验中,排版的可读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行距和字间距的设置,明显经过了专门的考量,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我留意到作者在处理复杂公式或代码示例时,所采用的字体和背景反差,都最大化地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捕获。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一种对读者时间成本的尊重。而且,书中的注释系统似乎也相当完善,当涉及到引用外部标准或参考文档时,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打开进一步探索之门的钥匙。我甚至注意到,在某些关键的算法描述段落后,还附带了简短的总结性提示,这对于理解和记忆复杂逻辑非常有帮助,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身边进行同步讲解。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让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而更像是一种积极的互动,不断引导读者的思考方向,避免了在晦涩难懂处迷失。
评分我尝试快速浏览了其中的几章,感觉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非常严谨的知识体系,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只是罗列碎片化的概念和零散的案例。这种编排方式,更像是带着读者进行一次有规划的探险,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架构层面。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引入和解释,感觉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打磨措辞,力求用最精确的语言去描述那些抽象的技术实体。我注意到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的质量似乎也保持了较高水准,尽管我没有细看具体的拓扑结构,但从初步的视觉感受来看,它们的设计目的很明确——帮助读者快速消化难以理解的流程和关系,而不是制造更多的视觉噪音。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至关重要,它能有效降低技术学习的初期挫败感,构建起完整的认知框架。这种“搭脚手架”式的写作手法,对于需要系统性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工程师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而非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光鲜的介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