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G系统组成与业务
定价:28.00元
作者:刘劲松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111333142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自成体系,涵盖除手机终端外的3G系统的所有主要部分
主要参照TD—SCDMA系统,同时兼顾WCDMA和CDMA2000系统
涉猎了3G技术各分支的**进展,从技术角度做到了承前启后
针对3G技术涉及的主流业务平台,逐一进行剖析和解读
内容提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是目前通信行业的焦点与热点之一。本书介绍了3G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结构的原理,内容包括移动通信系统概述,无线网络控制器,基站的组成和架构,核心网概述及其中的电路域、分组域,以及3G技术涉及的主流业务和业务平台(如多媒体消息、WAP、PoC、流媒体)等。
本书结构安排合理、逻辑性强,强调业内术语的同时,兼顾初级读者,通俗易懂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类或计算机类相关技术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劲松,男,十余年电子通信行业技术经验,涉及开发、测试、质量保证及理论教学等方面,先后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朗讯亚太研发中心等通信企业作为研发骨干参与多项技术研发工作,并曾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完成的软件曾获全国比赛一等奖。己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4部。美国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美国通信协会会员。
文摘
序言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3G时代核心技术演进脉络的参考资料。过去我对移动通信的认知是碎片化的,知道一些LTE、5G的概念,但对“3G”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总觉得隔了一层迷雾。这本书完美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业务”部分的阐述。通常技术书籍容易陷入纯粹的硬件和协议讨论,但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3G技术是如何催生出早期的移动数据业务、多媒体通信以及对现有电信网络带来的结构性变革。这种“技术驱动业务”和“业务反哺技术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被作者分析得极其透彻。我从中看到了从传统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的巨大转变是如何在网络层面被逐步实现的,以及这种转变对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意味着什么。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技术细节的结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参考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移动互联网商业与技术融合的历史侧写,让我对整个移动通信生态系统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当初选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专业气质所吸引。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对移动通信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演进和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它在内容组织上非常讲究逻辑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技术概念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从基础知识一点点构建认知的人,也能很快跟上节奏。特别是关于空中接口协议和网络架构的部分,用图示和对比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感觉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术语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看到数据流在网络中穿梭的路径。我个人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穿插了一些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3G技术是如何支撑起我们早期的移动互联网体验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扎实和专业的,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奥秘的窗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是一次既有挑战性又充满回报的旅程。我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快速迭代的新技术资料,我反而想回溯一下基础,看看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移动连接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本书的深度显然不是那种“十分钟速成”的小册子能比拟的。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涉及大量的协议栈细节和物理层面的处理流程。我记得有一次,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书中的流程图,才真正搞明白TD-SCDMA和WCDMA在某些关键步骤上的差异点在哪里。这过程虽然烧脑,但当茅塞顿开的那一刻,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处理技术细节时,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融入了一种对技术演进历史的尊重和思考,使得阅读过程中,我不只是在学习“是什么”,更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为你细致地讲解他的设计哲学,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手册,这对提升我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架构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质量确实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从内容结构上看,它对3G核心网的各个子系统,比如RNC、MSC/VLR、SGSN/GGSN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制式(如CDMA2000和WCDMA)在网络侧功能实体上的对比讲解,这种并列分析的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清晰地辨识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视为两个平行的概念。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注重严谨性,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参数的引用都力求准确无误,这对于需要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或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高的可信度。虽然某些章节对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恰恰体现了它作为一本深度参考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去钻研的工具书,确保你学到的知识是经得起推敲的硬核知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演进”的深刻洞察力。它并非仅仅描述3G系统“是什么样的”,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2G到4G过渡期的历史洪流中进行考察。书中对3G系统在应对初期数据业务爆发时所展现出的局限性以及为后续技术迭代(如HSPA+)埋下的伏笔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网络规划和容量评估的部分,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实际工程中的挑战。作者没有回避3G网络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比如切换管理中的乒乓效应、资源分配的优化策略等等,而是用一种近乎实战的口吻去探讨这些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这种成熟、不回避问题的写作态度,让这本书从众多晦涩的技术文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书架上常备的一本“镇宅之宝”。每当我对某个移动通信领域的历史节点感到困惑时,我总能从中找到清晰、专业的指引,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完整、连贯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图景,非常值得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