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黄河、袁弋非、鲁照华、郝鹏著的《5G UDN(超密集网络)技术详解》先以5G UDN的移动业界 大背景为切入点,阐明其诞生的基础,发展主脉络和 规律;然后分章节,从不同网络层面和不同角度,综 合地叙述诠释,诸如UDN在未来5G异构网络中将扮演 何种角色?其成功部署运营的主要支撑技术机制有哪 些?从网络高层到低层,其系统架构、网络部署方式 、空中接口高层和物理层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它们之 间的有机联系如何等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撰写 本书时间窗的限制,某些具体问题的*终方案,可能 还在业界标准化的研讨和反复商定之中。本书自始至 终,紧密结合了当前5G 3GPP标准化的动态进展,内 容不断地迭代*新,同时融汇了笔者过去在行业内外 的丰富经验与体会,因此,相信读者仍能从整体层面 牢牢把握住当今和未来5G UDN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演进 的规律、特点等。与此同时,本书中还尽量插入一些 3GPP标准外的其他研究成果,丰富了本书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的科技人员、工科大学通 信类专业师生阅读,同时也适合当做工程技术及科研 教学的参考书。
第1章 5G前移动蜂窝历史
1.1 5G前移动蜂窝系统和业务概述
1.2 4G LTE同构宏蜂窝和异构微蜂窝概述
1.3 4G LTE/LTE-A系统的主要性能特点
1.4 3GPP标准化九大原则
第2章 LTE微蜂窝和小小区技术
2.1 LTE小小区技术需求背景
2.2 LTE小小区技术发展历史
2.3 LTE 小小区关键技术
2.3.1 LTE同构小区间干扰协调
2.3.2 LTE异构小区间增强干扰协调
2.3.3 LTE-A CA载波聚合
2.3.4 LTE-A CoMP多点协作传输
2.3.5 LTE-A 小小区开关
2.3.6 LTE-A DC双连接
2.3.7 LTE-A LAA及LWA联合互操作
2.4 Pre-5G概念简介
第3章 5G UDN技术概述
3.1 IMT-2020定义的5G UDN应用场景性能指标与现有技术差距
3.2 3GPP相应的5G UDN场景及性能需求
3.3 5G UDN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挑战
3.4 5GS系统的功能架构概述
3.5 5G UDN物理层关键使能技术
第4章 5G UDN部署组网关键技术
4.1 5G网络架构和扁平化部署
4.1.1 gNB和eLTE eNB共站部署
4.1.2 gNB和eLTE eNB异站部署
4.1.3 5G网络主要逻辑接口
4.2 基于C-RAN概念的集中式部署
4.2.1 CU/DU分离集中式部署
4.2.2 CU/DU 分离的候选方案
4.2.3 gNB-CU和gNB-DU分离后的典型流程
4.3 gNB控制面用户面分离式部署
4.3.1 控制面用户面实体分离需求
4.3.2 gNB控制面用户面分离的技术难点
4.3.3 gNB控制面用户面实体分离和CU/DU实体分离的关系
4.3.4 gNB-CU实体的控制面/用户面分离后典型流程
4.4 异构双/多连接方式部署
4.4.1 NR系统内双/多连接部署
4.4.2 Multi-RAT之间双/多连接部署
4.4.3 高低频独立SA/非独立NSA部署
4.5 基于授权/非授权频谱资源的部署
4.6 LTE和NR共享频谱资源的部署
4.7 5G网络切片化部署
4.8 5G UDN部署中的工程化挑战
第5章 5G UDN空口高层关键技术
5.1 NR新空口用户面
5.1.1 空口协议栈概述
5.1.2 MAC子层
5.1.3 RLC子层
从目录的深度来看,这本书似乎聚焦于网络核心层面的优化,我推测其对无线接入网(RAN)的物理层细节可能涉及不多,这对我来说是稍许遗憾,因为物理层,特别是波束赋形和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的实际实现挑战,往往是决定整体系统性能的关键瓶颈。我希望作者能在某个章节中,哪怕是作为背景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也能涵盖一些关键的物理层设计权衡。例如,在超大规模天线阵列部署中,如何处理旁瓣抑制和通道估计的复杂度问题。当然,如果这本书的重点确实在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核心网中的应用与融合,那么它在网络自动化和可编程性方面的论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看重那些能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将复杂的物理资源抽象化、并通过软件进行高效管控的章节,这代表了未来电信网络的运营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流动的光线,立马就让人联想到高科技和未来感十足的网络世界。我一直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前沿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5G这种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技术。拿到手后,我首先快速翻阅了目录,发现它似乎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基础的蜂窝网络原理,而是直接切入了更尖端、更具挑战性的议题。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直击核心、深入底层逻辑的专业书籍,而不是那种面面俱到的教科书。希望它能在网络架构的演进、资源调度的精细化控制这些方面,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实战经验的分享,毕竟理论结合实践的深度分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干货”。如果这本书能用清晰的图示和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复杂的算法和协议解释得透彻易懂,那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我非常期待阅读后能对当前业界热议的某些技术瓶颈,有一个更宏观且深入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令人印象深刻,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阅读技术深度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毕竟长时间盯着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时序图,对眼睛和阅读体验都是一种考验。我注意到书的厚度相当可观,这通常意味着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和详尽阐述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处理那些不同厂商设备之间可能存在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在实际部署过程中,如何平衡性能指标(比如低时延和高可靠性)与部署成本之间的关系。很多号称“详解”的书籍,往往在遇到实际部署中的灰色地带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我特别希望看到一些关于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的实际案例分析,例如在特定垂直行业(如智能制造或远程医疗)中,如何通过定制化的网络功能来实现SLA(服务等级协议)的严格保障。如果它能提供一些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测试数据对比,那就太棒了,这比纯理论推导更有说服力。
评分翻阅初期感受,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务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元素,整体感觉是为资深工程师量身定做的工具书,而不是给初学者入门的读物。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未来网络演进的预测和趋势分析,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如何赋能未来无线资源管理方面,这部分是当前5G向5G-Advanced甚至更远方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个人对MEC(多接入边缘计算)的部署策略很感兴趣,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下沉到网络的边缘,以满足超低时延应用的需求。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讨边缘云的协同机制,以及数据一致性的维护策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提升了一个档次。毕竟,单纯介绍现有标准是不够的,真正有价值的是对“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这种前瞻性思考往往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行业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偏向于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框架的梳理,结构严谨得像一份标准化的技术规范文档,这对于需要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人来说很有帮助。不过,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对那些尚未完全标准化的新兴技术点的深入剖析,比如在非地面网络(NTN)集成,或者针对海量物联网设备连接的能效优化算法。在这些前沿领域,标准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因此,行业专家的个人见解和研究成果显得尤为珍贵。我希望作者能大胆地提出一些超越当前规范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即使它们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毕竟,阅读技术书籍的目的之一,就是拓宽思维的边界,挑战现有的范式。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频谱效率提升的创新性编码或调制方案的讨论,那就更符合我对一本顶尖技术专著的期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