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通信轻松入门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冯兴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11403210
字数:
页码:1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按照由浅入深的思路介绍了通信、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先进技术。
n★《移动通信轻松入门》尝试用轻松幽默的漫画插图和生活中的实例阐述枯燥难懂的技术知识。
n★《移动通信轻松入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理想的移动通信的入门读物和科普图书。
n★《移动通信轻松入门》也可作为高校开设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材,还可当作通信科普读物,适用于通信管理人员或干部素质教育普及通信知识之用。
《移动通信轻松入门》按照由浅入深的思路较为全面地讲述了通信、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先进技术。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通信与通信系统概述、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基础、扩频理论与码分多址、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演进、网络结构和移动性管理、CDMA系统的逻辑信道和信号检测、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移动通信轻松入门》尝试用轻松幽默的漫画插图和生活中的实例阐述枯燥难懂的技术知识,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前沿性于一体,是一本理想的移动通信入门读物和科普图书。《移动通信轻松入门》可作为普通高校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科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诵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前言
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概述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1.1 消息、信息与信号的区别
1.1.2 信息及其度量
1.1.3 信号的分类
1.2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2.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2.2 通信传输的方式
1.3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3.1 数字通信系统的高效性指标
1.3.2 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1.4 其他基本概念与术语
1.5 通信系统的组成
1.5.1 通信系统模型
1.5.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5.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第2章 编码与调制
2.1 信源编码
2.1.1 信源编码的定义及其作用
2.1.2 信源编码的类型
2.1.3 脉冲编码调制
2.1.4 非均匀量化
2.1.5 信源编码常用的指标
2.2 信道编码
2.2.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2.2.2 奇偶校验码
2.2.3 重复码
2.2.4卷积码
2.2.5 循环冗余校验码
2.2.6交织
2.3 调制与解调
2.3.1 基本概念
2.3.2 调制的分类
2.3.3 数字调制模式举例
第3章 移动通信基础
3.1 移动通信的特点
3.2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2.1 信号损耗和衰落
3.2.2 分集接收
3.2.3 多普勒效应
3.2.4 无线信道
3.2.5 噪声
3.3 移动通信的分类
3.3.1 无线电寻呼系统
3.3.2 无绳电话系统
3.3.3 集群调度系统
3.3.4 卫星通信系统
3.3.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4 蜂窝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4.1 蜂窝与小区
3.4.2 切换与漫游
3.4.3 其他概念与术语
第4章 扩频理论与码分多址
4.1 扩频通信的意义
4.2 伪序列
4.2.1 伪序列的基本概念
4.2.2 伪序列的产生
4.2.3 伪序列的评价指标
4.2.4 伪序列举例
4.3 扩频通信原理
4.3.1 直接序列扩频
4.3.2 跳频扩频(FH-SS)
4.3.3 跳时扩频(TH-SS)
4.4 多址方式
4.4.1 多址的概念
4.4.2 频分多址
4.4.3 时分多址
4.4.4 码分多址
第5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演进
5.1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5.2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
第6章 网络结构和移动性管理
第7章 CDMA系统的逻辑信道和信号检测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附录 缩略语
参考文献
我是在出差的漫长旅途中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我发现它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但又不会让你感觉读完就忘。作者行文的逻辑性极强,每一章的衔接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蜂窝网络”概念的拆解,从基站的覆盖范围到小区切换(Handover)的过程,都被图示化地解释了,让我终于明白了手机在开车或坐高铁时信号为何能保持稳定。这种对底层基础设施运作机制的细致描绘,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普通用户的好奇心。而且,这本书的用词选择非常考究,既避免了过于学究气的表达,又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它没有回避技术难点,而是用巧妙的方式绕开或简化了它们,确保读者不会在半途被复杂公式劝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身边每天都在使用的移动网络拥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理解了支撑这一切便捷背后的巨大工程和智慧结晶。
评分我原本以为,要理解现代通信技术,必须先啃下厚厚的理论基础,什么傅里叶变换、香农定理,想想就头大。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自顶向下”的讲解方式。它不是一开始就抛出公式,而是先带你进入一个场景,比如你正在用VR设备观看一场远方的演唱会,然后才娓娓道来,要实现这种低延迟、高带宽的体验,底层需要解决哪些核心挑战。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让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积极性。书中对于不同代际移动通信(从2G到4G,再到现在的趋势)的演进历史梳理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时间点,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代技术为了解决上一代的痛点而做出的关键性突破,比如2G的数字化语音,4G的包交换,这些转变背后的逻辑被阐述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技术原理时,那种近乎“唠家常”的亲切感,让人完全没有面对技术的畏惧感。读完之后,我不仅知道“5G”是什么,更明白了“为什么是5G”,这种理解层次的提升,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很多技术入门书籍都是“浅尝辄止”,讲了皮毛却无法让人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保持入门级友好的同时,对关键概念的深度挖掘也令人满意。比如,它对“MIMO多天线技术”的解释,没有用复杂的矩阵运算,而是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想象在高速公路上增加车道,一下子就明白了多输入多输出如何提升系统容量。更难得的是,它还加入了对未来通信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对未来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前沿概念的基础介绍,这让我感觉我读的不仅仅是科普,更像是一份为未来技术打基础的路线图。在讨论到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时,作者的态度也十分审慎和客观,没有盲目乐观,而是指出了技术发展中必须正视的挑战。对于想要从技术爱好者转变为对通信行业有一定见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是经过精心平衡的,读起来既轻松又充实,让人忍不住想把书里的每一个小脚注都去查证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抽象的“移动通信”领域,解构成了若干个易于理解、相互关联的小单元。我以前总觉得,要搞懂这些,得是计算机科学或电子工程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像一位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引导你跨过门槛。它的叙事风格中透着一股对技术的热忱,这种热忱极具感染力,让你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数据流穿越空气的活力。特别是书中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频谱政策和技术部署上的差异,这让我意识到移动通信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和经济决策。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不再是纯粹的技术手册。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为你打开了理解现代数字社会运行方式的一扇重要窗口,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但又不想被专业术语吓跑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的好书,简直是为像我这种对前沿科技有着浓厚兴趣,但又苦于传统教材晦涩难懂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智能手机、物联网这些概念有所耳闻,但真要深究其背后的原理,总觉得云里雾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技术术语堆砌,而是用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例子,把复杂的信号传输、网络架构这些概念讲得清晰透彻。比如,书中对比了老式电话和现代5G网络的区别,就像在描述从写信到即时视频通话的巨大飞跃,让人立刻就能抓住核心的进步点。特别是它对频谱资源分配的讲解,我以前觉得那是电信工程师才需要操心的问题,但读完后,我竟然能大致理解为什么某些区域信号就好,某些地方就差的深层原因。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连接了日常使用体验和背后的硬核技术,对于想在非专业领域提升自己认知的朋友来说,绝对是首选读物。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图示清晰有力,即便熬夜阅读也不会太伤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