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实训教程
定价:29.80元
作者:师亚莉,陈东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152842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实用性强,力求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融会贯通,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内容提要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实训教程》深入浅出地介绍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独立完成数字逻辑系统的设计,并结合EDA技术,介绍*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以Multisim10.0、QuartusⅡ软件为平台,介绍了FPGA/CPLD器件、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等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相关知识,以大量经过验证的数字设计实例为依据,系统阐述了数字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术。《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实训教程》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着眼于实用,实例丰富,并瞄准电子线路设计领域主流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能够将学生的纯理论知识转化为更有意义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实训教程》可供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作为实训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
1.2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
1.3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1.4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题目与考核
1.4.1 课程设计课题
1.4.2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第2章 数字逻辑设计基本知识
2.1 数字电路基本知识
2.1.1 数字电路基本特征
2.1.2 数字电路技术特性
2.1.3 集成逻辑门电路的应用技术特征
2.1.4 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参数测试
2.2 数字集成电路应用知识
2.2.1 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要点
2.2.2 TTL集成电路应用知识
2.2.3 CMOS集成电路应用知识
2.2.4 数字集成电路的接口电路
2.3 集成器件的命名及封装形式
2.3.1 数字集成器件的命名
2.3.2 数字集成器件的封装形式
2.4 数字集成电路的组装及调试
2.4.1 数字电路设计组装注意事项
2.4.2 数字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2.4.3 电路测试及故障的查找与排除
第3章 数字逻辑电路基本设计方法
3.1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3.1.1 采用小规模组合器件的设计方法
3.1.2 中规模组合集成器件及其应用
3.2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3.2.1 集成触发器
3.2.2 寄存器与锁存器
3.2.3 集成移位寄存器
3.2.4 集成计数器
3.2.5 其他常用集成器件
3.3 采用EDA技术及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
3.3.1 基于EDA技术的设计思想
3.3.2 EDA工具软件的分类
第4章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
4.1 数字系统的基本概念
4.1.1 数字系统的基本模型
4.1.2 数字系统与逻辑功能部件的区别
4.1.3 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
4.2 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4.2.1 控制器的基本概念
4.2.2 控制器的设计
第5章 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NI Multisim 10.0
5.1 NI Multisim 10.0
5.1.1 NI Multisim 10.0简述
5.1.2 认识NI Multisim 10.0界面
5.1.3 快速掌握NI Multisim 10.0
5.2 NI Multisim 10.0创建仿真电路
5.2.1 绘制电路原理图
5.2.2 编辑元件
5.2.3 虚拟仪器
5.3 单片机电路的仿真
5.3.1 建立单片仿真电路
5.3.2 编写单片机控制程序
5.3.3 单片机程序的在线调试
5.3.4 单片机设计项目实例
第6章 课程设计题目
6.1 交通灯控制系统
6.1.1 交通灯控制系统的功能概述
6.1.2 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
6.1.3 交通灯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
6.1.4 设计任务与要求
6.1.5 实验设备与器材
6.2 智力竞赛抢答器
6.2.1 智力竞赛抢答器的功能概述
6.2.2 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思想
6.2.3 智力竞赛抢答器的电路设计
6.2.4 设计任务与要求
6.2.5 实验设备与器材
6.3 节日彩灯控制器
6.3.1 节日彩灯控制器的功能概述
6.3.2 节日彩灯控制器的设计思想
6.3.3 节日彩灯控制器的电路设计
6.3.4 设计任务与要求
6.3.5 实验设备与器材
6.4 数字频率计
6.4.1 数字频率计的功能概述
6.4.2 数字频率计的设计思想
6.4.3 设计任务与要求
6.4.4 实验设备与器材
6.5 电子钟表
6.5.1 电子钟表的功能概述
6.5.2 电子钟表的设计思想
6.5.3 设计任务与要求
6.5.4 实验设备与器材
第7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设计
7.1 可编程逻辑器件概述
7.1.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
7.1.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
7.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选型指南
7.3 Verilog HDL 硬件描述语言入门
7.3.1 Verilog HDL简介
7.3.2 Verilog HDL基本语法
7.3.3 Verilog HDL的描述风格
7.4 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工具Quartus II
7.4.1 设计输入
7.4.2 编译
7.5 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设计实例
7.5.1 多位加法器
7.5.2 奇数分频器
7.5.3 有限状态机
7.5.4 数字跑表
7.5.5 多路彩灯控制器
7.5.6 数字抢答器
7.5.7 交通灯控制器
附录一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日程安排
附录二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附录三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登记表
附录四 常用元器件介绍
附录五 常用数字集成器件的逻辑功能及引脚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案例选择,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时代脱节感。我翻阅了关于存储器和接口设计的章节,发现它还在热衷于讲解一些早年间基于分立器件或简单小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经典”案例。例如,关于RAM的读写控制,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如何用几片逻辑门芯片搭建一个简易的地址译码器,这在今天的教学环境中,几乎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我们现在讨论的存储器,动辄就是MB甚至GB级别的SRAM或DRAM模块,它们的控制和时序都是通过高度集成的控制器完成的,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软件接口或高级硬件描述语言来配置和使用这些模块,而不是手工布线去实现一个四选一多路选择器。这本书完全没有涵盖现代数字系统设计中最为核心的层次化设计思想、总线结构、微处理器接口的基本概念,甚至连简单的状态机优化、时序约束等现代设计流程中的必备技能也付之阙如。它就像一本被时间遗弃的文物,虽然对研究数字逻辑的早期历史或许有参考价值,但作为一本面向当代学生的“教程”,它的内容更新速度已经完全跟不上技术迭代的步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知识体系里缺了一个巨大的、关于现代数字世界的关键拼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充满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复古气息,那种略显粗糙的印刷质感和略微泛黄的纸张,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当年在图书馆角落里翻阅的那些老旧教材。我本来是冲着“数字逻辑”这个标题来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CMOS、TTL逻辑族、以及复杂的组合与时序电路设计的前沿内容。然而,打开第一页,我迎面而来的却是一大段关于“电工基础”的复习内容,仿佛我穿越回了刚入学的大一课堂。章节的编排也显得有些跳跃,从最基础的布尔代数一路跳跃到寄存器设计,中间的关键步骤,比如系统时钟的同步、异常处理机制的建立,都被一带而过,留给读者的只是一堆看似完整的公式和流程图,却缺乏深层次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中的“坑”。我试图在后面寻找一些关于FPGA或Verilog/VHDL的实战项目,希望能通过实践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结果发现,即便是最后的实训环节,也只是要求搭建一个简单的四位加法器,缺乏对复杂系统,比如小型CPU或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本给电气工程系本科生准备的入门导论,而非一本专注于数字逻辑课程设计的“实训教程”。它提供了“做什么”的框架,但完全没有教你“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钻研底层原理和优化技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实在有限。它的内容深度,远没有达到“教程”的标准,更像是一份过时的参考手册。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教程”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字体选择混乱,有的地方用宋体,有的地方突然冒出黑体加粗,段落之间的行距时松时紧,阅读起来非常费力,仿佛是在强迫读者的眼睛进行一场不必要的拉力赛。更要命的是,书中的图表质量低劣得令人发指。那些关键的逻辑门电路图,线条模糊不清,元件符号也标注得含糊不清,很多时候我需要对照着自己电脑里保存的规范图示才能勉强辨认出这是与非门还是或非门。我本来指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可供下载和参考的仿真波形图,至少能让我直观地理解不同信号之间的时序关系。结果呢?图示大多是手绘扫描件的拙劣复刻,充满了噪点,完全没有电子出版物应有的清晰度。我花了大量时间去解读这些模糊不清的图,而不是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原理。这种制作水准,让人严重怀疑作者和出版方对“教程”二字的理解。一本好的实训教材,视觉传达是至关重要的,它应该引导读者,而不是阻碍读者。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彻底“跑偏”了,它更像是一份未经任何专业编辑和美工处理的、散乱的会议资料汇编。我甚至怀疑,如果真的按照书上的图去焊接电路板,电路板上的标识都会因为图纸的模糊而产生误判。
评分我尝试着去跟随这本书的“实训”章节,希望能找到一些让我能真正动手实践的内容。然而,整个实训部分的设置,让我感到一阵阵的无力。它要求使用的实验器材列表过于陈旧和笼统,比如,它只笼统地提到了“需要若干TTL芯片”,却完全没有给出具体的型号,比如74LS00系列还是更现代的CMOS系列,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障碍。在描述实验步骤时,语言风格极其书面化,充满了晦涩的学术术语,几乎没有一句是站在一个正在操作实验台的学生角度来撰写的。例如,当描述如何连接一个锁存器时,它用了“需注意电平的瞬时性变化对反馈回路的瞬时激励作用”这样一句哲学意味大于工程实践的话,而不是直接告诉我要将哪个引脚接地或接高电平。更糟糕的是,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比如“竞态条件”或“毛刺”——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忽略或者轻描淡写地归咎于“外部干扰”。一个合格的实训教程,理应详尽地列出常见的错误现象、判断方法以及排除故障的步骤,构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排错的完整闭环。这本书显然只停留在“演示”的层面,完全没有培养读者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它冠以“实训教程”的名称,简直是南辕北辙。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困惑的失衡。在理论推导的部分,作者似乎想证明自己学识渊博,用了很多艰深的数学语言去阐述一些其实可以用更简洁的逻辑图来表达的概念,读起来非常拗口,像是把一本研究生级别的数理逻辑专著的片段硬塞进了本科教材里。然而,当涉及到实际的系统集成和设计流程时,它又表现得异常肤浅。例如,在讨论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与冒险问题时,它只是给出了一个公式来计算延迟时间,却没有提供任何使用卡诺图(K-map)或先进的逻辑综合工具来系统性消除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这种“重理论表述,轻工程实践”的倾向,使得读者在试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能力时,找不到任何有效的桥梁。一本优秀的实训教程,应当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动态过程。这本书却更像是两条平行的、永不相交的直线,理论部分高高在上,实践部分浅尝辄止,最终的结果就是,读者可能记住了几个公式,但绝对无法自信地去搭建一个功能稍复杂的数字系统。它最终提供给读者的,只是一堆孤立的知识点,而非一个连贯的、可操作的设计思维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