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 宛梆 |
| 作者 | 杨丽萍 |
| 定价 | 39.00元 |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5092853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稀有剧种,指的是河南省境内除豫剧、曲剧、越调、京剧之外,流布区域相对较窄、观众和从业人员较少、影响相对较小的剧种。稀有剧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展示了河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很大的文化发掘潜力和社会、艺术及人文价值,是中原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这些稀有剧种在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是对宛梆的研究与介绍,图文并茂。 |
| 作者简介 | |
| 杨丽萍主编,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长期致力于河南省的文化工作建设,发表许多有关河南文化的文章,出版几部有关河南文化的专著。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评价四: 作为一名对民间艺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特别是《宛梆》这一卷,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此前几乎从未触及的艺术宝库。书中对宛梆的表演程式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从身段、步法、眼神,到各种象征性的程式动作,都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释。我以前看戏,总是被演员们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所吸引,却很少去探究其背后的技巧和训练。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付出。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宛梆的代表性演员和他们的艺术成就,虽然我可能无法亲眼见到他们的表演,但通过文字的描述,也能感受到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令我感动的是,书中穿插的不少采访记录和口述历史,让我仿佛能听到老艺术家们讲述他们的学艺经历、演出故事,以及对宛梆未来的期许。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宛梆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活态艺术。
评分评价五: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深入了解中国地方戏曲精髓的书籍,而这套《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中的《宛梆》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研究,例如对宛梆音乐体系的分析,包括其宫调式、板式变化等,还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宛梆的表演美学。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宛梆“脸谱”的介绍,那些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脸谱,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通过视觉化的方式,传递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宛梆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保护和传承所做的努力,这让我对这个剧种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认识宛梆,了解宛梆,并且支持宛梆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剧种的保护,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读者,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守护者,因为我通过它,看到了一个古老剧种鲜活的生命力,并为之感到骄傲。
评分评价三: 我原本是抱着了解一些“冷门”戏曲的心态来阅读这套《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的,但《宛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书籍,更像是一份对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的深情告白。书中对于宛梆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挖掘,显示了作者团队非凡的学术功底和耐心。我被书中提及的关于宛梆与元杂剧、明清小戏的渊源关系所深深吸引,这为我们理解戏曲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此外,书中对宛梆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迁的记述,让我看到一个剧种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挣扎求存,又如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继续绽放光彩。那些流传下来的宛梆经典剧目,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通过对剧情、人物、唱词的分析,让我对这些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抢救稀有剧种,不仅仅是为了保留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为了守护那些与我们民族情感、历史记忆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
评分评价二: 拿到这本《宛梆》之后,我简直是爱不释手。我是一名资深的戏迷,对各种地方戏曲都颇有研究,但宛梆对我来说确实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封面设计,古朴而又充满艺术气息,预示着书中内容定然不凡。内页的排版也非常考究,文字清晰,图片高清,阅读体验极佳。书中对宛梆的介绍可谓面面俱到,从它发源于哪个时代,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到它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以及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极具艺术价值的剧目,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宛梆“声腔”的描述所吸引,书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宛梆唱腔的三个主要声腔——“慢板”、“流水板”和“二六板”,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表现力。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想象到演员们是如何运用这些声腔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如何通过演唱的起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地方剧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而宛梆,无疑是这片土地上璀璨的艺术明珠。
评分评价一: 这套《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丛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戏曲世界的新认知!尤其是其中收录的宛梆部分,我之前对这个剧种几乎是一无所知,总以为豫剧就是河南戏曲的全部代表,这次才发现,原来河南这片古老土地上还孕育了如此鲜活、如此独特的艺术瑰宝。书中对宛梆的历史渊源、声腔特点、表演程式、代表剧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资料翔实,考证严谨,让人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心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宛梆唱腔的文字描绘,虽然隔着纸张,却仿佛能听见那抑扬顿挫、婉转悠扬的旋律在耳边回荡。书中还配有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乐谱,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无价之宝,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宛梆曾经的辉煌与风采。这套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剧种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努力,让人感受到肩负抢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读罢此书,我对河南戏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流派,而是看到了更加广阔和多元的艺术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