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
定价:55.00元
作者:谢麟振,倪健中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100855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部专门研究“红段子”的学术理论兼知识普及的著作。
本书以“红段子”这一具体信息产品为个案,以现代传媒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网络创业的新途径为背景,展现了一个信息服务企业如何将主流文化通过产业化的运作,实现信息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创新性探索。
本书主要是通过对以广东移动“红段子”为代表的文化产品及其对全国的影响等重大事件的剖析,探讨在当今网络时代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创新主流文化的传播,净化网络空气,展现中国的文化创新精神。
目录
前言:一个创新的个案及其普遍意义
章 第三波:潮起潮涌“红段子”
一、扶摇直上惊澜起
二、上上下下的精神享受
三、左左右右的正反评论
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段子”
一、“段子”与“段子”的魅力
二、“段子”的历史文化考察
三、“段子”文化的延伸
四、“段子”是中国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
第三章 “红段子”是空穴来风吗?
一、新媒体传播手段与快餐式视听习惯的无缝融合
二、倡导建设网络文化新生态
三、企业生存和发展智慧的运用
第四章 “红段子”的内在特质
一、文化及其正向度
二、草根性:下里巴式的大众传播
三、从文化创意产品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化
四、全民效益下的开放与共享
五、不断衍生与拓展的功能
第五章 “红段子”的文化边疆
一、生活化:“红段子”的滚雪球效应
二、娱乐化:短信的Twitter
三、社会化:“红段子”的长尾
四、经济化:短信的蓝
第六章 不断拓展的内涵、外延和功能
一、概念的不断演进
二、文化产业展现精神价值观的传媒选择
三、“红段子”文化产业方向与国民精神的张扬
结语:让“红段子”告诉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我刚拿到的时候,以为是本讲段子笑话的,毕竟书名里带“段子”二字,而且又是网络时代,总觉得会是些轻松幽默的内容。但当我翻开它,尤其是读到那些关于社会变迁、文化融合、信息传播的分析时,我才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一本单纯的笑话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当代中国社会在网络洪流中涌现出的种种现象,那些看似琐碎、零散的网络语汇和传播方式,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动因和精神内核。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对“段子”本身的解读,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切入点,去剖析年轻人乃至整个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认知,又如何催生出新的文化符号。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它逼迫我去思考,那些我在网络上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甚至参与创造的“段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是真的“段子”,还是更深层文化基因的变异与表达?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让我们可以更系统地去理解这些“碎片化”的文化信息,而不是被它们淹没。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红段子”这个词,在我看来,总有点“小打小闹”的感觉,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化的产物,很难与“文化精神”这样的宏大命题联系起来。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洞察所折服。作者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网络段子内容的浅层分析,而是巧妙地将其上升到了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探讨。他们将网络段子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文本,通过对其传播机制、内容特征以及受众心理的剖析,揭示了信息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情感诉求以及价值认同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符号意义”的解读,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甚至有些粗鄙的网络用语,往往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社会信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网络文化并非只是“噪音”和“泡沫”,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它在不断地重塑和定义着我们当下的文化景观。
评分我一直对网络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里面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能反映出当下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时,就立刻被它吸引了。它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既有当下流行的“段子”,又点出了“网络时代”和“中国文化精神”这样的大课题。我以为这本书会从各种网络段子的具体内容入手,去分析它们为什么会流行,背后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态和需求。比如,那些自嘲的段子,是不是代表了年轻人面对压力的自我消解方式?那些讽刺性的段子,是不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委婉的批判?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社会学家一样,为我一一揭示这些网络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网络段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如何塑造着我们当下以及未来的文化走向。这本书应该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每天沉浸其中的网络世界,而不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娱乐消遣的场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给我的感觉非常像是在听一场深入浅出的学术讲座,但又比讲座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作者们在阐述观点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群体性狂欢”和“文化共振”的论述,这些词语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让我能够联想到网络上那些瞬间爆发的讨论和传播。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偶然的网络热点事件,其实往往有着必然的社会根源和文化驱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段子”本身,更是关于“段子”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群体情绪、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作为网络时代的参与者,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文化现象所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发展。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自我探索,我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们这个时代集体的情绪和表达方式。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因为“红段子”这个词,总会让人联想到一些相对负面的东西,或者是一些纯粹的戏谑。我担心这本书会是一种批判性的解读,甚至会带有一些“上纲上线”的味道,这样的话,阅读体验可能会比较沉重。但当我真正阅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们并没有把“红段子”简单地等同于低俗或者无意义,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他们试图去理解,为什么在网络时代,这样的表达方式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它究竟满足了人们怎样的需求,又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某种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侧面。这种相对客观和包容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舒服。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要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要带领读者一起去探索和理解。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思路,让我对网络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