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 何晓明 9787010122922

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 何晓明 97870101229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晓明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学术史
  • 史学理论
  • 知识社会学
  • 方法论
  • 中国思想史
  • 何晓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2922
商品编码:296739892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

定价:62.00元

作者:何晓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0101229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本书从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华文化结构论等维度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专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一、史学理论篇
 系统论与历史科学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
 陈寅恪、郭沫若之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意义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浅析
 章学诚“史意”说对文化史研究的启示
 文化史研究向何处去
 走出“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认识误区
 降落民间
  ——21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管窥
二、史事述论篇
 中华文化结构论
 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文化论纲
 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
  ——兼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若干通则
 近代中国社会系统分析初探
 唐才常论
 严复与近代思想启蒙
 张之洞文化人格论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
  ——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
  ——戊戌一百一十周年祭
 “态度”“思想”不容混淆,“民主”“科学”互为前提
  ——“五四”精神再反思
三、史义析论篇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
 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平议
 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
 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关系之探讨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
  四、史著评论篇
 仁山智水时时新
  ——评60年间问世的五部文化史著作
 体验中的理解,建构中的解释,批判中的反思
  ——评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几本史著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史研究
后记

作者介绍


何晓明,195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现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
已出版著作十余部,主要有《姓名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百年忧患》(东方出版中心,1997)、《亚圣思辨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晚清那些人和事》(东方出版中心,2013)等。另有合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等十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报刊复印资料》等摘录。曾获曾宪梓高校教师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湖北省及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文摘


序言



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学术史梳理,也不是一份孤立的思想理论汇编。相反,它是一场深入的“思想操练”,一场在“史”与“论”之间展开的精妙博弈。作者何晓明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在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中,探寻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与内在张力。这本书的核心旨趣在于揭示,真正的学术创造并非线性推进的线性累加,而是螺旋上升、充满矛盾与辩证的动态过程。它旨在说明,脱离了历史语境的理论是苍白的,而离开了理论框架的史实则是零散的,唯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持续的对话、批判与张力,方能抵达更具穿透力的思想认知。 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富匠心。它并非按照学科门类或时间顺序简单排列,而是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张力场”为节点,展开层层递进的论述。这些“张力场”可能体现在某个学科内部不同学派的争鸣,可能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方法的碰撞,也可能源于历史叙事与理论建构之间的不懈博弈。作者通过对这些张力场的细致剖析,揭示了学术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与颠覆性。 在“史”的维度上,作者并非满足于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或人物生平介绍。他所关注的,是历史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权力结构、知识生产模式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他善于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抽取出关键的节点,又能在微小的史料细节中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洞见。作者并非将历史视为一成不变的过去,而是视其为一个开放的、可被不断重新解读与理解的场域。历史的“复数性”以及在不同视角下的“断裂”与“连续”,都是作者着力探讨的对象。他常常提醒我们,历史的书写本身就带有某种理论预设,任何历史的呈现都无法完全摆脱论述者的立场与价值判断。 而在“论”的维度上,本书所探讨的理论,也并非是僵死的教条或孤立的概念体系。作者所关注的是理论的生命力,是理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的解释力、批判力与建构力。他勇于挑战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典理论,揭示其局限与不足,并积极探索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书中对各种理论的阐释,都紧密结合具体的学术案例,展现了理论是如何被创造、被应用、被修正,乃至被超越的。作者尤其强调理论的“操练”性,即理论并非静止的知识,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与辩驳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的。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恰恰在于作者对“张力”的强调。他认为,学术的生命力恰恰孕育于这种张力之中。这种张力可以表现为: 历史事实与理论解释之间的张力: 任何试图以一套理论去概括和解释复杂多变的史实的尝试,都必然会遭遇“不符”与“例外”。这种不符并非是史料的错误,也不是理论的失败,而是历史本身的丰富性与理论的抽象性之间天然存在的张力。作者通过解析这些张力,引导读者理解,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概括能力,更在于其面对历史的复杂性时所能激发的反思与批判。 不同学派或理论视角之间的张力: 在任何一个学术领域,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学派,他们对同一问题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甚至相互对立。这种学派之间的争鸣,往往是学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作者不回避这些争论,反而将其视为思想的“催化剂”,通过深入分析各方论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揭示出思想碰撞的火花。 宏大理论与具体经验之间的张力: 普遍性的理论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个体的经验则充满了细微的差异与特殊性。如何在宏大的理论框架下容纳丰富多样的具体经验,又如何从具体的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洞见,是学术研究中一个永恒的挑战。本书将探讨这种张力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 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张力: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张力。作者鼓励读者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将其视为发现新知、突破藩篱的契机。 何晓明在本书中并非只是被动地呈现这些张力,而是主动地进行“思想操练”。他通过精妙的论证、严谨的分析,以及时不时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洞察,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学术思想的内核。他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学者特有的严谨与深刻,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与哲学的思辨性,使得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可读性。 阅读本书,如同进入一个思想的实验室。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档案,理论也非冰冷的公式,而是鲜活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化的思想元素。读者将被邀请参与到这场思想的探险之中,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学术景观中辨析真伪、洞察玄机,如何在“史”与“论”的张力之间,进行一场充满创造性的“思想操练”,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深刻的学术见解。 本书适用于所有对学术思想、历史演进、理论构建以及知识生产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初涉学术门槛的学生,还是在学术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亦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都将在这场“学术的张力”中获益匪浅。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学术问题、理解知识生成的新视角,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勇气与能力,引领读者在思想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它被列在一个非常权威的学术推荐书单里,当时就对“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这个说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真正的学术,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是对已有知识的质疑、挑战和拓展。而“张力”这个词,恰恰概括了这种对话的本质——它充满了矛盾、冲突,但也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驱动着思想的进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和理论框架。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出理论如何被历史所检验、修正,又如何被历史所启发、创新。比如,某个经典的理论在面对一个全新的历史现象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形”?又或者,某个被忽视的历史细节,是如何挑战了我们固有的理论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学术研究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指导我自己在未来的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史料与理论的关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定价和出版机构都传递出一种“重量级”的信息,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从来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或堆砌理论,而是一种在史实与理论之间不断游走、不断碰撞、不断升华的“思想的舞蹈”。“操练”这个词,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它意味着一种持续不断的、带有实践性的智慧打磨。我猜测,作者在书中一定不吝于分享他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种种“试错”经验,那些曾经困扰过他、又最终被他一一破解的难题。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模糊不清、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的?他又会如何运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那些似乎无法用既有理论范式解释的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学术研究的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史料和理论深处的逻辑脉络。这种直击学术核心的探讨,对于任何想要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深沉而引人入胜的感觉,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简洁有力的字体,似乎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历史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张力”这个词,恰恰精准地捕捉到了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如同一道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如何在严谨的史实考据和深刻的理论建构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在学术界深耕多年的智者,他能够以一种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贴近学术研究实践的方式,去剖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论是如何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生长出来,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和抽象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操练”的功夫,那种精益求精、反复推敲的治学态度,这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学术道路上摸索的后来者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意义,恐怕不仅仅在于梳理既有的学术成果,更在于提供一种解决学术难题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法,这让我对其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最近在撰写一篇关于某个历史时期的研究论文,虽然积累了不少史料,但总觉得理论框架不够清晰,在理论与史实之间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感。这本书的标题“学术的张力”立刻就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这种“纠结”并非是学术能力的不足,而是学术本身所固有的魅力和挑战。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展开“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的,是会通过某个具体的历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还是会提炼出一些普适性的研究方法?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理论的视角去解读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又如何从历史的细节中提炼出能够启发理论创新的洞见。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可能的章节,或许会从某个被忽视的历史人物入手,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理论;又或许会从某个经典的理论模型出发,考察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把解决学术难题的钥匙,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在历史研究的海洋中航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着就有一种“硬核”学术的味道,我猜想里面的内容绝不是那种轻松易懂的入门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深度思考。我一直认为,学术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不断挖掘真相、拓展认知的过程,而“张力”正是这个过程中的催化剂。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史”的厚重感与“论”的抽象性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交汇点。是会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切入,分析其背后的理论逻辑?还是会从微小的学术争议入手,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理论分歧?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学术争论,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理论的利器去解构这些争论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向我传授如何进行“思想的操练”,如何在浩瀚的史料和复杂的理论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路径,并且能够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将是开启一段更为深入的学术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