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动力地球 火山与冰川
定价:19.00元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0093701
字数:
页码:1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动力地球 火山与冰川》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动力地球 火山与冰川》讲述了火山与冰川的有关知识。
目录
章 火山知多少
一、火山
二、活火山、死火山?
三、火山地貌
四、火山成因
五、火山喷发
六、火山分布
七、火山喷出物
八、火山灾害
九、其他行星及卫星上的火山
十、火山监测与减灾对策
十一、火山资源
第二章 世界火山
一、埃尔奇琼火山
二、帕里库廷火山
三、奥里萨巴火山
四、波波卡特佩特尔火山
五、科托帕希火山
六、鲁伊斯火山
七、基拉韦厄火山
八、冒纳罗亚火山
九、康塞普西翁火山
十、莫莫通博火山
十一、培雷火山
十二、圣安娜火山
十三、塔胡穆尔科火山
十四、圣海伦斯火山
十五、圣米格尔火山
十六、伊拉苏火山
十七、伊萨尔科火山
十八、别兹米扬火山
十九、华纳达尔斯火山
二十、埃特纳火山
二十一、克柳切夫火山
二十二、苏弗里耶尔火山
二十三、维苏威火山
二十四、帕潘达扬火山
二十五、皮纳图博火山
二十六、马荣火山
二十七、阿贡火山
二十八、拉卡塔岛(喀拉喀托火山)
二十九、卡尔塔拉火山
三十、默拉皮火山
三十一、塔阿尔火山
三十二、坦博拉火山
三十三、福古火山
三十四、埃尔贡火山
三十五、喀麦隆火山
三十六、卡里辛比火山
三十七、梅鲁火山
三十八、尼拉贡戈火山
三十九、陶波火山
四十、鲁阿佩胡火山
四十一、埃里伯斯火山
第三章 中国火山
一、大屯火山群
二、基隆火山群
三、六合火山群
四、腾冲火山群
五、五大连池火山群
第四章 冰川知多少
一、冰川学“学什么”?
二、冰川
三、积雪
四、雪线
五、雪崩
六、冰川地貌
七、冰山
八、山岳冰川
九、大陆冰盖
十、格陵兰冰盖
十一、南极冰盖
十二、古冰川
十三、冰川国家公园
十四、冰架
十五、瓦特纳冰原
十六、兰伯特冰川
十七、罗斯冰架
十八、菲尔希纳-龙尼冰架
作者介绍
文摘
《动力地球 火山与冰川》:
长期观察火山喷发时,发现有许多种类型的喷发。常见的类型是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指岩浆沿颈状管道的一种喷发,其通道在平面上为点状,又称点状喷发。多数近代火山属于这种喷发,大特点是形成火山锥,火山口中心多凹成盆状。根据组成物质的不同,火山锥可以分为碎屑锥、熔岩锥和混合锥。裂隙式喷发指岩浆沿方向大断裂(裂隙)上升的一种喷发,由于喷发通道呈线状分布,又称线状喷发。法国人A.拉克鲁瓦在1908年提出四种主要的喷发类型:斯特龙博利式、武尔卡诺式、夏威夷式和培雷式。后来A.斯托帕尼使用普林尼式这一术语来描述猛烈的爆炸式喷发。除夏威夷式喷发外,上述几种大都属于中心式喷发。由于冰岛是大西洋中脊通过之处,是可以在陆地上观察到洋脊形成过程和火山喷发状况的地方,因此冰岛式喷发作为洋中脊喷发的代表,属于裂隙式喷发。
夏威夷式以美国夏威夷岛火山喷发为代表。特点是很少发生爆炸,常从山顶火山口和山腰裂隙溢出玄武质熔岩流,而且是稳定而非间歇性释放熔岩。岩浆黏度小,流动性大,形成比较广阔的熔岩穹或熔岩盾。有时由于气体释放量较多,喷发时岩浆受到较大的静压力以及气泡的膨胀作用,当其到达地表时可形成熔岩喷泉,高达300米或更高。喷发产物主要是熔岩,也有少量火山渣和火山灰。
武尔卡诺式以地中海西西里岛附近的武尔卡诺岛火山喷发为代表。以数分钟至数小时间隔内多次重复的不连续喷发为特点,通常为玄武质安山岩或安山岩浆。岩浆黏度大时,喷发较为猛烈。不喷发时火山口上部形成较厚的固结外壳,气体在固结的外壳下聚集并使熔岩中气体含量趋于饱和,当压力超过上覆的压力会发生猛烈的爆炸,有时足以摧毁部分火山锥,一些碎片和面状火山弹和火山渣被喷出,同时伴随着含相当数量火山灰的菜花状喷发云,随后熔岩流从火山口或火山口侧缘的裂隙中流出。日本浅间山、樱岛火山也属此类型。
斯特龙博利式以西西里岛附近的风神岛上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为代表。该火山经常有喷发活动,古代起即被称为“地中海的灯塔”。喷发特点是定期有或多或少的中等强度喷发,是开放的岩浆柱顶部大的气泡或气泡群不连续爆炸的结果。喷出岩浆限于黏性较低、挥发分含量较少的熔岩,因而常为玄武岩浆喷发,破碎作用不很充分,仅产生少量火山灰。如果在短间隔期内多次重复爆炸,则在火山口上方可产生对流喷发云,夹带的细粒火山碎屑会有较广泛的散布。但大多数火山的碎屑紧靠火山口堆积,并形成由火山渣、火山砾、火山弹、火山块组成的火山锥。
培雷式以西印度群岛马提尼克岛上培雷火山为代表。特征是高黏度的岩浆喷发猛烈,产生炽热火山灰云和火山灰微粒,熔岩被火山灰中含量很高的气体所推动而流出。从火山口逃逸的气体常被熔岩堵住,当压力增加发生爆炸时,就像从瓶塞底下喷出的一阵疾风。历史上发生培雷式喷发的火山较多,如1835年尼加拉瓜的科西圭纳,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1902年圣文森特岛的苏弗里耶尔,1912年美国阿拉斯加的卡特迈,1951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明顿,1955~1956年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别兹米扬,1968年菲律宾的马荣,1982年墨西哥的埃尔奇琼等火山喷发均属此类型。
冰岛式以冰岛火山喷发为代表。特点是大量玄武质熔岩不是从中央火山口,而是从裂谷的张性裂隙中喷出。喷出熔岩流长达数十千米,并向附近漫流,能覆盖数百平方千米。如冰岛的长达27千米的斯卡夫特裂谷就是在1783年拉基火山的裂隙喷发后而裂开的,其中的拉卡基格裂缝有5千米长的墙状喷发和熔岩瀑布,颇为壮观,裂开后的8个多月里,喷出了13立方千米的熔岩和大量的火山灰及火山气体。历史上曾记录到该裂隙带上16次喷发,近的几次包括有海克拉火山1980年和1990年两次喷发。一些以大规模裂隙喷发为主的溢流玄武岩,如哥伦比亚河谷高原玄武岩、中国峨眉山玄武岩都可以归入此类喷发。近代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规模溢流玄武岩喷发是地幔柱活动的结果。
普林尼式猛烈的爆炸喷发。喷出物主要是浮岩、岩屑和火山灰,而很少有熔岩喷发,其喷发的岩浆成分多是高黏度的泡沫化岩浆,喷发时不断伴有爆炸声。大多数此类喷发都形成高达10余千米直到55千米高度不等的喷发柱,使大量火山灰进入平流层。由于多是大规模、大体积喷发,火山口易于塌陷而形成破火山口。形成广布的空降浮岩堆积和厚大的火山碎屑流以及次生的火山泥石流,也是此类喷发的特征。
1200年中国长白山天池火山,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1982年墨西哥埃尔奇琼火山和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等属于普林尼式喷发。
上述各种类型喷发,大多是以某座火山的一次不同于其他类型喷发而命名的,但这并不表示一座火山喷发只存在一种喷发类型。相反地,同一火山在不同年代的喷发完全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喷发。即使是一座火山的同一次喷发活动,也可以从一种喷发类型开始,以后又被另一种喷发类型所代替。
……
序言
《动力地球:火山与冰川》是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产生无数的疑问和联想。例如,在谈到火山活动如何影响全球气候时,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现在经历的某些极端天气,也与地底深处的活动息息相关?书里对火山灰云对航空业的冲击,以及火山喷发如何影响古代文明的论述,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一颗小小的火山,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和深远的影响。而冰川的部分,更是让我对地球的“制冷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里关于冰川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以及它们对人类演化的影响,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特别是关于那些巨大的冰川湖,以及它们在融化后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湖泊的叙述,简直就像在看一部地球的纪录片。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知识点也解释得很到位,即使是复杂的地质过程,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一起,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实地考察,聆听它讲述自己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地球“生命故事”的百科全书,充满了科学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动力地球:火山与冰川》让我对地球的构成和演变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我一直对火山的神秘力量感到着迷,书里对不同类型火山的形成机制、喷发过程的描写,以及它们如何喷发出富含矿物质的岩浆,从而孕育出肥沃的土壤,都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关于海底火山的介绍,让我惊叹于地球内部能量的强大,以及它们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而冰川的部分,则展现了地球的另一番景象。书里对冰川的形成、运动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雕刻出壮观的地貌,如U型谷、冰碛丘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读到关于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紧迫感,也更加理解了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科学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地球家园的珍视和对未来环境的关注。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会不断带来新启发的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把地球的呼吸和脉搏都搬到了我眼前!我一直对我们脚下这颗星球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最宏伟、最壮观的地质现象。拿到《动力地球:火山与冰川》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喷涌的岩浆和绵延的冰雪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动态的地球实验室,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新的地质奇迹。书里对火山爆发的描绘,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从炽热的岩浆如何形成,到不同类型的火山锥,再到它们对周边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影响,作者层层剥茧,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超级火山”的章节,读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同时又充满了对地球深层奥秘的向往。而冰川的部分,则带我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缓慢而强大的冰雪巨兽如何雕刻地貌,塑造出壮丽的山谷和湖泊。书里对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的讨论,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感。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地球科学的求知欲,更激起了我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它是一本让我既增长知识,又深感震撼的好书。
评分第一次翻开《动力地球:火山与冰川》,我就被它那种史诗般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科学数据,而是以一种充满故事性和画面感的方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见证地球的每一次呼吸。当我读到关于恐龙时代火山爆发的章节时,仿佛能听到地底深处传来的隆隆巨响,看到熔岩流吞噬一切的景象。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对地球的古老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冰川的部分,则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书里对冰川形成、运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地表的详细描述,让我对那些看似静止的冰雪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冰川如何挖凿出巨大峡湾、形成奇特冰斗的描写,那是一种缓慢而不可阻挡的力量,足以改变整个大陆的面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见的地球,并非永恒不变,而是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和气候演化才形成的。它让我对地球的生命周期产生了深刻的敬畏感。读完这本书,我再看那些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冰川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们背后蕴藏的惊人故事。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心灵旅行,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在阅读《动力地球:火山与冰川》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凝视着窗外的风景,想象着眼前的山川河流,都可能曾是活跃的火山喷发口,或是被巨大的冰川缓缓推动形成的。书里关于火山喷发的连锁反应——从地震到海啸,再到对大气层的影响——描绘得细致入微,让我不禁感叹地球内部能量的强大和不可预测。那些关于历史上著名火山灾难的案例,读起来既令人心痛,又充满警示。而另一边的冰川,则展现了地球另一面的温和与宏伟。书里对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的讨论,让我对气候变化及其对冰川地貌的不可逆转影响感到忧虑。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壮丽冰川,可能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消失。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火山和冰川是如何塑造地球表面的,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我感受到了自然伟力的震撼,也体会到了人类在其中的渺小与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