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读本 微言大义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读本 微言大义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晓庆,李颖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文化
  • 政治
  • 思想
  • 读本
  • 微言大义
  • 时代华文书局
  • 国学
  • 传统文化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8459
商品编码:296829458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读本 微言大义

定价:95.00元

作者:赵晓庆, 李颖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699084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学习*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充分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
★ 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逄增玉主编,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作序,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委书记马箭飞推荐
★ *部从传统文化、文字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著作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读本微言大义》,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方面,从文字学的角度论述其内涵以及24字的现实意义。12个篇章分为解字、解词、成语、名言、历史故事五部分。解字包括说文解字、形体演变、名家解字、文化解读等内容,按年代顺序列出汉字古文形体;解词部分围绕核心价值观核心词展开,对词义进行解释,标明出处,列出原文;选取与核心词义有关的成语,进行注释、译文。本书从上古甲骨文、金文以及字形的历史演变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对现活以及中国人格养成的重要影响,性强,通俗易懂,是市场上不可多得的结合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读本。

目录


前言 逄增玉
序言 徐伟新
凡例
富强篇 微言大义/ 2
解字/ 7
解词/ 15
成语/ 25
名言/ 37
历史故事/ 51
民主篇 微言大义/ 62
解字/ 68
解词/ 78
成语/ 94
名言/ 107
历史故事/ 130
文明篇 微言大义/ 144
解字/ 150
解词/ 158
成语/ 175
名言/ 183
历史故事/ 209
和谐篇 微言大义/ 222
解字/ 228
解词/ 237
成语/ 251
名言/ 259
历史故事/ 270
自由篇 微言大义/ 278
解字/ 284
解词/ 294
成语/ 306
名言/ 311
历史故事/ 316
平等篇 微言大义/ 322
解字/ 327
解词/ 336
成语/ 349
名言/ 354
历史故事/ 361
公正篇 微言大义/ 368
解字/ 375
解词/ 385
成语/ 402
名言/ 412
历史故事/ 429
法治篇 微言大义/ 436
解字/ 442
解词/ 448
成语/ 471
名言/ 482
历史故事/ 510
爱国篇 微言大义/ 524
解字/ 530
解词/ 537
成语/ 550
名言/ 558
历史故事/ 581
敬业篇 微言大义/ 600
解字/ 605
解词/ 612
成语/ 618
名言/ 624
历史故事/ 634
诚信篇 微言大义/ 644
解字/ 650
解词/ 656
成语/ 662
名言/ 670
历史故事/ 686
友善篇 微言大义/ 694
解字/ 698
解词/ 704
成语/ 711
名言/ 720
历史故事/ 732

作者介绍


赵晓庆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李颖,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文摘


序言



《寻觅古今:一座城市的回响》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历史陈述,亦非学术理论的枯燥论证。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漫步,一次在字里行间寻找城市灵魂的私密旅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笔尖浸润在历史的尘埃与现实的脉搏之中,描绘了一座虚构城市——“静安镇”——的独特韵味。静安镇,如同一位饱经沧桑却又活力四射的长者,它的每一个街角、每一块石板、每一声钟鸣,都承载着厚重的过往,也跳动着鲜活的当下。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静安镇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分:旧时光的低语 这一部分,作者将我们带回到静安镇最为古朴的年华。这里没有激烈的革命,没有波澜壮阔的王朝更迭,更多的是寻常百姓的琐碎生活,是风俗习惯的传承,是民间智慧的闪光。 《苔藓与青瓦》: 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静安镇古建筑的独特风貌。作者并非简单罗列砖瓦木石,而是赋予它们生命。青瓦上斑驳的苔藓,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古老的木门吱呀作响,仿佛在低吟着曾经的故事。每一扇窗,都可能藏着一位才子佳人的幽怨,或是一位老翁的淡泊。作者着重描写了镇上几处代表性的建筑:一座古老的祠堂,它是家族荣耀与责任的象征;一间静谧的书院,它见证了多少寒窗苦读的少年;一间市井小铺,它承载了多少贩夫走卒的生计与欢笑。通过对这些建筑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静安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种安详、沉静的生活态度。 《街巷里的歌谣》: 聚焦于静安镇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和传说。这些歌谣,或欢快,或忧伤,或充满智慧,它们是老一辈人留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作者将亲自走访,记录下这些被遗忘或即将被遗忘的歌谣,并试图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例如,一首关于丰收的歌谣,勾勒出的是农民们辛勤耕耘、祈求风调雨顺的朴实愿望;一首关于爱情的歌谣,则折射出古代女性内敛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这些歌谣不仅是音乐的碎片,更是历史的回声,是集体记忆的载体。 《节日的温度》: 描绘了静安镇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及其蕴含的民俗风情。作者将重点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如春节的团圆饭、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品饼等。他将着重描绘节日期间人们的活动,从祭祀祖先到孩童的游戏,从邻里间的互助到亲人间的团聚,力图展现出节日背后所承载的家庭伦理、社会关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里,节日不再是简单的日期,而是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第二部分:时光的交汇 这一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历史的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静安镇的面貌,而静安镇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洪流。 《风雨中的灯火》: 描绘了在动荡年代,静安镇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坚守。这里的“风雨”并非特指某一场具体的战乱或政治运动,而是泛指一切能够对平静生活造成冲击的社会变迁。作者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艰难岁月中,如何维系家庭,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用微薄的力量守护家园和文化。例如,一位在乱世中默默守护古籍的文人,一位在物资匮乏时期坚持教导孩童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点亮了时代的暗夜。 《新声与旧梦》: 探讨了近现代文明的涌入如何与静安镇古老的传统发生碰撞与融合。作者将聚焦于一些新的事物开始出现在静安镇的场景,如第一辆汽车的轰鸣,第一盏电灯的点亮,第一家新式学堂的建立。他不会简单地赞美进步,也不会一味地怀念过去,而是着重描绘这种“新”与“旧”之间的张力,以及镇民们在接受新事物时的迟疑、好奇、适应与创新。例如,传统的手工艺人如何面对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改良技艺寻求新的出路。 《桥梁与码头》: 讲述了静安镇如何成为连接外部世界的重要节点,以及这种连接如何影响了小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作者将挖掘静安镇历史上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他会描写那些往来的商旅,那些带来的货物,以及那些远方的故事。通过对码头和桥梁的描写,展现出静安镇对外开放的姿态,以及它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部分:当下的脉搏 在历史的积淀之上,作者将目光引向静安镇的当下,捕捉那些依旧鲜活的文化符号,以及新时代赋予这座古镇的新生命。 《老街的新韵》: 描绘了如今的静安镇,古老的街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焕发新的生机。作者将重点描绘一些老字号商店的坚守与创新,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以及一些老宅被改造成咖啡馆、民宿等新业态的现象。他会深入采访这些从业者,了解他们在传承与发展中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展现出静安镇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生活的新面貌。 《社区的故事》: 聚焦于静安镇的居民,尤其是那些坚守传统、热心公益的普通人。作者将通过几个典型人物的视角,展现当代静安镇的社区生活。他们可能是热心为邻居排忧解难的老人,可能是积极组织社区活动的年轻人,也可能是默默奉献于文化传承的匠人。这些故事将勾勒出静安镇当下的人文精神,一种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连接。 《文化的呼吸》: 探讨了在当今社会,静安镇的传统文化如何以新的形式存在和传播。作者将关注静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地方戏曲的演出、传统节日的创新庆祝方式,以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他还会描写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展览、讲座等,这些活动如何在古老的土地上,让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创作理念: 本书的创作理念,源于作者对“地域文化”的深刻思考。他认为,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深藏在历史的脉络中,流淌在居民的生活里,闪耀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中。作者试图通过“寻觅”的方式,发掘静安镇这些隐匿的文化宝藏,并用一种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读者。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过去,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们理解自身、连接过去、面向未来的重要力量。 阅读价值: 《寻觅古今:一座城市的回响》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座城市的故事集,它更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读者可以窥见中国众多小镇和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可以体悟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的魅力。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鲜活立体,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与这座城市,乃至与整个民族文化的情感连接。它鼓励读者去关注身边的事物,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去珍视那些正在被遗忘却又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对当下生活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论述,而更像是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作者在解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时,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和洞察力。他没有回避这些价值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差异,而是通过对比和分析,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价值的普适性以及在中国语境下的具体体现。我尤其欣赏他对“法治”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遵守,更是一种社会共识的建立,一种对秩序和规则的尊重。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现实案例,这些鲜活的素材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读到“平等”的部分,我被作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深深打动,他用真挚的情感呼吁我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包容与和谐。整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但又不失人情味,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价值追求上的深度思考,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

初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座思想的殿堂,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汇,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是将它们视为口号,或是写在墙上的标语,但这本书却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以及深入浅出的解读,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深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追溯历史的脉络,联系现实的土壤,让我们理解这些价值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并具有时代意义的。读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部分,我更是被深深地触动。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概念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建构更具普遍性的理解。书中引用的许多例子,都十分贴近生活,让我能够从日常的经验中找到共鸣,从而更自觉地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这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一场启迪心智的对话,它鼓励我们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共同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看似平常的词汇,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作者在描绘“爱国”时,并没有拘泥于宏大的叙事,而是从细微之处着手,比如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建设的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化为了爱国的具体行动。这让我意识到,爱国可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也可以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在谈到“敬业”时,书中通过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动故事,展现了敬业精神在各个领域的闪光点,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都能体现出职业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诚信”的部分更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失信带来的严重后果,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个诚信之人的决心。“友善”则在书中被描绘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理解和尊重,让整个社会更加温暖和谐。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语言平实而富有感染力,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实践指南。作者在处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时,并没有陷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词汇背后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以及现实意义。例如,在谈论“民主”时,书中没有停留在概念的阐释,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优势和发展过程,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同样,在探讨“文明”时,作者也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让我感受到文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书中对“和谐”的解读也尤为独到,它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也指出了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读来让人心生启发。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它让我明白,这些核心价值观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词的全新诠释。我一直认为,这四个词是构成一个健康社会人格的基石,但如何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却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阐释了“爱国”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我们每个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敬业”不仅仅是努力工作,更是对一份责任的担当和对专业精神的坚守;“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在复杂社会中建立信任的桥梁;而“友善”则是在人与人之间播撒温暖的种子,让社会充满人情味。作者在写作上非常注重细节,他善于从历史长河中撷取珍珠,从现代生活中提炼精华,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行为准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友善”的篇章,它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微小的善举,有时也能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为自己的心灵充电,让我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动力去践行这些美好的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