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赵晓梅, 赵和生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4151133 |
| 出版年份: | 2014年10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4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9元 |
| 实际重量: | 3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赵晓梅,辽宁大连人。200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毕业,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毕业。现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建筑保护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活态遗产保护、社区参与、遗产旅游、遗产管理及乡土建筑等,发表学术论又十余篇,参与贵州省从江县增;中鼓楼保护规划、福建土楼世界遗产地总体规划及四川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总体规划等保护实践项目多项。
主编的话
序言
前言
1绪论
1.1乡土聚落的概念
1.1.1乡土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1.1.2中西方对乡土建筑的研究
1.1.3乡土聚落概念的建构
1.2乡土聚落建筑空间的文化表达
1.2.1作为文化遗产的乡土聚落
1.2.2乡土文化体系中的建筑空间
1.2.3乡土聚落的文化表达
1.3黔东南侗寨案例
1.3.1乡土聚落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1.3.2侗寨对侗族文化的表达
1.3.3典型侗寨的选取
1.4本章小结:他文化视角的侗寨研究
本章参考文献
2活态乡土聚落理论构建
2.1活态遗产保护方法的背景
2.1.120世纪以价值导向的遗产理论发展概述
2.1.2活态遗产相关理论的发展
2.1.3活态遗产概念的提出
2.1.4活态遗产保护方法的时代背景
2.2活态遗产保护方法及其实践
2.2.1活态遗产地项目
2.2.2活态遗产保护方法
2.2.3活态遗产保护实践案例
2.3活态乡土聚落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2.3.1活态乡土聚落的概念
2.3.2作为文化空间的乡土聚落
2.3.3乡土聚落与社区居民
2.4本章小结:活态乡土聚落与文化多样性阐释
本章参考文献
3黔东南侗族传统文化体系
3.1侗族历史与传统文化体系
3.1.1侗族人口与分布
3.1.2侗族起源与发展
3.1.3黔东南侗族传统文化体系
3.2黔东南侗族社会组织
3.2.1血缘组织结构“补腊”
3.2.2地缘组织结构“款”
3.2.3血缘与地缘组织的转换与联系
3.2.4聚落内部的人群划分
3.3黔东南侗寨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3.3.1六洞地区的起源
3.3.2典型侗寨概况
3.4本章小结:社会组织在侗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4黔东南侗寨功能性空间的文化表达
4.1侗寨聚落群的发展历程
4.1.1侗寨建筑与文化区划概述
4.1.2肇兴聚落群的发展历程
4.1.3侗寨聚落类型与发展模式
4.2侗寨聚落的空间形态
4.2.1侗寨的选址
4.2.2侗寨的典型布局
4.2.3侗寨聚落的生长
4.3侗寨住宅的空间形态与发展
4.3.1干栏式住宅的起源与演变
4.3.2地面式住宅的发展
4.3.3住宅的发展趋势
4.3.4建筑建造技艺
4.4本章小结:功能性空间演变与文化适应
本章参考文献
5黔东南侗寨仪式性空间的文化表达
5.1聚落中心:鼓楼、鼓楼坪与戏台
5.1.1鼓楼起源与建筑形式
5.1.2鼓楼坪与戏台
5.1.3鼓楼中心的功能与寨民活动
5.1.4鼓楼形式与文化象征
5.2信仰空间:萨坛
5.2.1萨坛起源与建筑形式
5.2.2萨坛建置与血缘或地缘认同
5.2.3祭萨仪式与空间的使用
5.2.4土地崇拜的分离与土地庙
5.3其他仪式性空间
5.3.1花桥与寨门
5.3.2临时性寨际活动空间
5.4本章小结:仪式性空间与场所精神
本章参考文献
6黔东南侗寨乡土聚落的遗产价值与延续性
6.1侗寨乡土聚落的价值与遗产构成
6.1.1侗寨遗产价值研究策略
6.1.2侗寨乡土聚落价值的类型分析
6.1.3侗寨乡土聚落价值的层级分析与遗产社区
6.1.4侗寨乡土聚落的遗产构成与遗产定位
6.2侗寨文化变迁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6.2.1侗寨的文化变迁
6.2.2文化变迁对功能性空间的影响
6.2.3文化变迁对仪式性空间的影响
6.3侗寨乡土聚落的延续性与真实性
6.3.1活态遗产的延续性问题
6.3.2侗寨乡土聚落的延续性
6.3.3活态遗产的真实性问题
6.3.4侗寨乡土聚落的真实性
6.4本章小结:侗寨的遗产价值与民族文化认同的表达
本章参考文献
7黔东南侗寨乡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7.1以自由发展看待文化遗产保护
7.1.1自由发展的概念与遗产保护
7.1.2被误读的“现代化”与传统的破坏
7.2侗寨乡土聚落保护的社区参与
7.2.1社区参与的遗产保护
7.2.2侗寨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现状
7.2.3遗产社区在保护中的作用
7.3侗寨遗产地旅游发展
7.3.1遗产地旅游的兴起
7.3.2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
7.3.3侗寨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7.4本章小结:黔东南侗寨未来发展趋势
本章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认识的深入,遗产概念从建筑遗产扩展至文化过程,人们更加关注遗产建构过程及其所表达的地方、民族文化。《中国城乡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选取黔东南典型侗寨作为案例,分析其乡土聚落空间所表达的民族文化。聚落空间是侗族文化体系中的构成元素之一,是当地自然环境与社区居民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也受到文化体系中其他元素的影响,并以建筑空间的形式展示着这些民族的文化元素,如生产方式、建造技术、社会组织与精神信仰等。城镇化、现代化对侗寨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延续性提出挑战。幸而当地传统社会组织在民族文化延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社区保持着文化自信与认同,并积极参与到遗产保护与社区建设中,民族文化向着全面复兴的方向发展。
《中国城乡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适合建筑学、遗产保护、民族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依山傍水的村落,错落有致的民居,世代相传的习俗,还有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赵晓梅老师的名字在学术界素有声望,东南大学出版社也以出版高品质学术著作而闻名,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这本书所探讨的“空间文化表达”是一个非常吸引我的主题。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建筑、街道布局、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承载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哲学、社会关系和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乡土聚落是如何在空间上展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是如何演变和传承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那些正在消失或正在转型的宝贵乡土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一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暖色调,搭配上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踏实而充满学术气息的感觉。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虽然我还没开始仔细阅读正文,但仅从书的“外在”就可以感受到编纂者的用心和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我特别喜欢封面图案的寓意,它似乎暗示着一种古老与现代的融合,一种文化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演变、焕发生机的过程。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尤其想了解“活态乡土聚落”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具象化、被解读的。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乡村发展、对城乡空间变迁有研究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的新视角,也希望它能激发更多人对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学术感,同时也充满了地域文化研究的魅力。作为一名在城市中成长的个体,我对于“乡土聚落”这一概念总是充满了向往和好奇,它代表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情味浓厚的生活方式,而“空间文化表达”则将这种抽象的文化具象化,让我看到了文化在物质层面的显现。赵晓梅老师的名字以及东南大学出版社的招牌,无疑是这本书质量的保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乡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如何反映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例如,房屋的朝向、街道的布局、公共空间的设置,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严谨的学术分析,为我们揭示这些“沉默的表达”,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朴实而又充满智慧的感受。暖黄色的背景,结合深邃的字体,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我一直对中国的乡土文化抱有深厚的感情,尤其对那些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聚落充满了好奇。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全新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活态”这个词语非常引人注目,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对当下正在发生、充满生命力的乡土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现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乡土聚落,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以及日常的活动方式来表达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乡村的多元性,以及文化在空间中的传承与演变。
评分收到这本《全新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和扉页。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村落和民俗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觉得,许多关于乡村的讨论往往停留在经济发展或者环境保护的层面,而忽略了隐藏在聚落空间深处的丰富文化信息。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题目中的“活态”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这本书并非是对过去静态遗迹的简单梳理,而是关注当下乡村的生命力,以及文化如何在具体的空间实践中得以延续和创新。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研究“空间文化表达”的,是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还是结合理论模型?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中国乡土聚落,并对其空间形态、建筑特色、公共活动场所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