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78-2010)
:100.00元
售价:68.0元,便宜32.0元,折扣68
作者: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09446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一是关于体例。要完成这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课题组面对的首要问题是确定研究体例,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和准确的切入点去进行总结归纳。1997年,政策法规司曾组织专家学者做过类似的总结研究。成果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两个部分。总报告从总体角度谈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分报告按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划分为若干小节分别进行论述。这次研究参考但没有沿袭上次的体例。主要考虑要体现和强化学术和理论研究为体育实践服务的宗旨,所以确定要侧重于实践视野,紧扣中国体育实践发展的脉络,从应用角度来进行回顾与总结。按照这个思路,本书在结构上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总论、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体育改革研究、群众体育研究、竞技体育研究、体育产业研究和体育法制研究。
二是关于内容定位。确定体例以后,课题组经过充分讨论对内容定位提出了几点总体性、原则性意见。其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纳是完成这项研究的基础,必须尽可能多地搜集和占有资料。其二,本书的着眼点要放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实践提出的理论挑战和对这些挑战的应对上,把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作为论述的重点。其三,作为一项回顾总结性研究,要有历史感和思想性,总结阶段特征,梳理发展脉络,同时还要有评价和展望。
三是关于阶段的划分。把30多年的时间跨度划分为几个阶段对这项总结性研究而言是必要的,但划分起来却很难尽善尽美。在这30多年里,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体育实践丰富多彩。这既是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大的背景,同时其中几个重要节点,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道路,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也为本研究划分阶段提供了重要、可靠的依据。但体育发展、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和特有的、不能忽视的标志件。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本研究各个部分在阶段划分上并不完全一致。总论和群众体育、体育改革、体育产业等部分大致以1978、1992、2002为三个时间节点划分阶段,但竞技体育部分增加了1984年奥运会“零”的突破、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颁布、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三个节点,体育法制部分增加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2005年中国法学会体育法研究会成立两个节点。
章 总论
前言
一、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一)改革开放之初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78—1991年)
1.研究的社会背景
2.研究的主要进展
3.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4.小结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92—2001年)
1.研究的社会背景
2.研究的主要进展
3.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4.小结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2—2010年)
1.研究的社会背景
2.研究的主要进展
3.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4.小结
二、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总体评价
(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
1.学科体系初具形态
2.骨干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3.研究队伍初具规模,人才机制形成
4.学术研究支撑体系基本健全
5.学术交流和评估的平台初步确定
6.中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丰富
(二)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析因
1.中国体育实践的推动
第二章 体育基本理论研究
第三章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第四章 体育改革研究
第五章 群众体育研究
第六章 竞技体育研究
第七章 体育产业研究
第八章 体育法制研究
重要成果目录
后记
我一直觉得,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所以,当我看到《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78-2010)》这本书时,我的兴趣立刻被点燃了。1978年到2010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体育也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自身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想知道,在这段时期,学者们是如何看待体育的“中国特色”的?是怎样定义和理解“体育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涵?书中会不会涉及对奥林匹克精神、体育公平、体育道德等普适性话题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将零散的体育现象串联起来,展现出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面貌,以及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思考和贡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承载着中国体育发展思考的时代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看起来非常学术,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跨度还挺大,从1978年到2010年,这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想必里面肯定有不少干货。我最近刚开始接触体育哲学这块,觉得挺有意思的,它不像单纯的体育史或者体育管理学那么直白,而是深入到体育现象背后的思想根源和价值取向,挺能引发思考的。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也挺清晰的,9787500944669这个ISBN码,一看就是正规出版物。我特别好奇,在这三十多年里,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有哪些突破和演变?那些曾经引领思潮的学者们,他们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是什么样的?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体育赛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或者某个体育政策的哲学渊源?我脑子里已经勾勒出这本书大概的轮廓了,它应该不是一本轻松读物,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思想精髓。
评分我最近在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寻找相关资料,恰好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它涵盖的时间段(1978-2010)正是我最关注的时期,也是中国体育发生巨变的几十年。从竞技体育的辉煌,到全民健身的普及,再到体育产业的兴起,这些背后无疑都伴随着深刻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思考。这本书的书名《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它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要深入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思想理论支撑。我尤其关心的是,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体育哲学社会科学是如何应对西方学术思潮的冲击,同时又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的?书中会不会对一些关键的学术争鸣进行梳理?或者分析某一理论在中国体育实践中的应用和转化?一个300字左右的评价,很难完全概括这本书的价值,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当代中国体育发展内在逻辑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极具参考价值。
评分刚看到这本书的名称《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78-2010)》,第一个感觉就是“硬核”。这个范围非常广,时间跨度也很长,涵盖了中国体育发展中最为关键和动荡的三十多年。作为一名对中国体育历史和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我想了解,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体育哲学思想是如何萌芽、发展、演变的?它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环境、经济体制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书中是否会探讨像“体育强国”这样的宏大叙事是如何在哲学层面构建和传播的?或者,那些关于体育公平、体育伦理、体育教育的讨论,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ISBN号9787500944669,也让我觉得这是一本严肃学术著作,可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但我相信,如果能啃下来,收获绝对不小。
评分我平时是个体育迷,但对体育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竞技层面,也就是比赛输赢,运动员表现等等。但偶尔看到一些关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讨论,就会觉得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背后还有很多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模糊而又好奇的领域。1978年到2010年,这是中国体育从落后到崛起,从被动到主动,从全民健身推广到申奥成功的关键几十年。在这期间,我们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肯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哲学和社会学逻辑,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新世纪以来体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和反思,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视角,帮助我理解中国体育发展的脉络,以及这些发展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思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