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中国结:简而易学篇 李莘 9787506442336

学做中国结:简而易学篇 李莘 97875064423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莘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结
  • 手工编织
  • 传统文化
  • DIY
  • 装饰
  • 编绳
  • 李莘
  • 教程
  • 艺术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42336
商品编码:296918177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学做中国结:简而易学篇

定价:22.80元

作者:李莘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5064423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结流传广泛,是深受广大手工爱好者欢迎的艺术。作者集数十年数学积累的经验,集中了许多中国结爱好者们的意见,编写了这套中国结编结范本。
本书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以实际操作图示的方法展现给读者,如同手把手地进行教学,您只要一起做就可以学会。
本书内容详实,书中涉及到的中国结,都有制作方法。
在附赠的光盘中,还将以更直观的视频教学方式展现很多难以用文字和图片表达的操作技巧,相信您会得到更大的惊喜。

目录


材料与配件
编结前的准备
耳套和耳翼
双联结
纽扣结
双耳酢浆草结
单线酢浆草结
主线酢浆草结
如意结
绣球结
戟结
寿字结
单色线六耳团锦结
双色线六耳团绵结
八耳团绵结
八耳实心团锦结
复酢浆草结Aa型
复酢浆草结Bc型
漂亮的胸花
幸福蝴蝶
安装管芯流苏
立体蝴蝶
立体蝴蝶欣赏
杯垫
酢浆草结的变化
欣赏图

作者介绍


李莘女士,1943年生,自幼爱好美术及手工。1957年开始中国结的编制工作。 1986年,先后受聘于南开科技学校、华夏学校、河西文化馆艺术部、河西老年大学等教学机构,从事中国结、剌绣、布贴、布艺等教学工作至今。 1999年,在天津市教委举办的小巧手比赛中,其学生

文摘


序言



锦绣华章:中国传统工艺的活化与传承 图书名称:《锦绣华章:中国传统工艺的活化与传承》 作者: 张明宇 ISBN: 978-7-5064-4234-3 --- 书籍简介: 《锦绣华章:中国传统工艺的活化与传承》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艺美学、历史变迁与当代价值的综合性学术与普及读物。本书旨在超越单一技艺的简单介绍,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工艺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力、发展轨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生之道。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约五十万字,图文并茂,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图片、当代艺术家作品照片及高清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中国传统工艺图景。 第一部分:溯源与定调——中国工艺的哲学基石 本部分着重于界定“中国传统工艺”的范畴及其背后的文化哲学基础。我们深入探讨了“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传统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器物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从选材的敬畏之心到造型的平衡美学。 章节一:工艺的本体论: 区分手工艺、民间工艺与宫廷工艺的层次结构,梳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礼器、日用、观赏)。 章节二:材料的叙事史: 剖析木、竹、陶土、丝绸、金属等基础材料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江南的竹材如何塑造了文人清雅的审美取向,而西北的泥土如何承载了厚重的黄土文明精神。 章节三:匠心精神的流变: 通过对古代工匠制度(如《周礼》中的“匠人”体系,明清的“作坊”制度)的考察,分析“师徒传承”模式的优势与局限,并探讨如何将这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有效植入现代工业体系。 第二部分:技艺的脉络——分类体系与核心技法精析 此部分是全书的骨架,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几大核心门类,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着重于技艺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一、织绣与染整的诗意表达: 重点分析了四大名绣(苏、湘、蜀、粤)在针法上的地域差异,并追溯了扎染、蜡染等古老染色技术的化学原理与色彩哲学。特别辟出专题,探讨宋代以来纺织品纹样中蕴含的吉祥寓意与政治符号。 二、陶瓷的史诗: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唐三彩的釉色变革,再到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朴素的华丽”,本书详细解读了烧制温度、釉料配比如何决定了艺术成就。书中包含了对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现象的现代科学解析。 三、木作与雕刻的结构美学: 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阐释其力学上的精妙,并对比了竹雕、木雕(如徽派木雕、福建木雕)在主题选择(山水、人物、花鸟)上的地域偏好与文化语境。 四、金属与复合工艺: 涵盖了鎏金、錾刻、掐丝珐琅(景泰蓝)等高难度技艺,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服务于皇权和宗教表达,以及它们在丝绸之路上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部分:地域的烙印——工艺的“在地性”研究 中国地域辽阔,工艺必然带有强烈的“在地性”。本部分通过深入田野调查的案例,展示了环境、气候、民族文化如何塑造出独特的工艺风格。 案例聚焦一:云南的银饰与图腾: 分析苗族、彝族银饰中复杂的镂空、錾花技艺,以及这些饰品如何作为身份、财富和信仰的载体。 案例聚焦二:山西的砖雕与民居: 探讨晋商大院中砖雕的艺术价值,它如何以朴实坚固的形态,讲述家族的兴衰与伦理规范。 案例聚焦三:内蒙古的皮毛与毡制品: 研究游牧民族对动物材料的极致利用,以及其图案中蕴含的天地自然崇拜。 第四部分:历史的断层与复兴的呼唤 传统工艺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本部分客观剖析了近代以来,在工业化、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手工艺所遭遇的危机与挑战。 工业革命的冲击: 机械化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替代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手艺失传现象。 “非遗”的诞生与意义: 梳理中国将传统工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历程,分析这种保护模式在“活态传承”与“制度固化”之间的张力。 知识产权与原创性: 探讨在快速复制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难题,以及如何界定“继承”与“抄袭”的边界。 第五部分:当代语境下的工艺再生 这是全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探讨了如何将沉睡的传统工艺转化为具有现代生命力的设计语言。 设计师与工匠的对话: 记录了多组当代新锐设计师与传统非遗传承人合作的成功案例,分析跨界合作中如何实现设计理念与传统技法的有效对接。例如,将宋代点茶的器皿形态融入现代茶具设计。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引入: 讨论了3D打印、参数化设计等现代技术手段在辅助传统工艺精确化、创新化方面的应用潜力,同时强调技术服务于美学,而非取代手工的原则。 文化消费与市场构建: 分析了当代消费者对“手工感”、“故事性”产品的偏好,提出了构建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工艺品营销策略,如体验式消费、文化IP联名等。 第六部分:结语——面向未来的手艺传承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教育体系与社会结构,提出构建可持续的工艺传承生态系统的建议。强调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与家庭熏陶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重新认识手工艺在构建民族自信和提升生活品质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适合对象: 艺术史爱好者、设计专业学生与从业者、非遗研究人员、文化产业投资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装帧与设计特点: 本书采用精装版,封面使用特种艺术纸,触感温润,主色调取自中国传统“赭石色”与“石青色”的融合,象征厚重历史与清新创意的结合。内页采用轻型胶版纸,确保图片色彩还原度,排版清晰大气,确保阅读体验的舒适性。每章末附有“工匠手札”栏目,收录了对特定工艺流程或工具的深入图解说明。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手工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爱好者,我接触过不少关于中国结的教程,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让我感受到如此纯粹的学习乐趣。作者李莘老师在编织技法上的讲解,可谓是入木三分,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她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编织,更是在传递一种编织的理念和精神。书中的每一个作品都设计得非常巧妙,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我尝试着编织了一个书签,送给朋友,收到的反馈非常棒。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速成手册,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慢慢实践,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结的魅力所在。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结,我完全是个门外汉。之前也曾被那些精美绝伦的中国结作品所吸引,但总觉得它们遥不可及,似乎需要极高的天赋和技巧才能掌握。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这种想法才彻底改变。作者李莘老师用一种极其耐心、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国结编织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步骤。从最基础的绳结开始,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我这个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每一个绳结的起源和寓意都有简要的介绍,这让我在学习编织技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手工教程,更像是一次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对话。编织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看着手中的绳子在指尖幻化成精美的图案,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书中的各种作品,也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一定能掌握这门古老而迷人的手艺。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结编织怀有浓厚兴趣,但苦于找不到合适入门书籍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雪中送炭!作者李莘老师的讲解方式非常贴合初学者的需求,语言生动有趣,毫不枯燥。书中选取了最经典、最实用的中国结款式,从最基础的平结、纽扣结,到稍有难度的酢浆草结、万字结,每一个都讲解得十分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每一个编织步骤都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清晰图片,并且对每一个动作的关键点都做了强调,这对于新手来说至关重要。我尝试着跟着书里的步骤编织了一个小小的如意结,虽然还有些生涩,但整个过程非常顺畅,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适,纸质也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我感觉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将一根普通的绳子变成艺术品。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我一直认为,中国结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体现。这本书,李莘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图解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将中国结的编织艺术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每一个结的讲解都非常细致,从起步的绳子处理,到每一个转折,每一个收尾,都标注得非常清楚。这让我这个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国结的人,也能毫无压力地跟着学习。我尝试着编织了一个小小的中国结挂饰,虽然过程有些笨拙,但看着它慢慢成型,内心充满了喜悦。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并体验到中国结的魅力,感觉它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能够安抚心灵,寄托情感的文化载体。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国结是一种充满智慧和美学的艺术形式,但很多时候,市面上的教程要么过于深奥,要么图片模糊不清,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李莘老师的编织教程,其精髓在于“简而易学”,这一点在全书贯穿始终。她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直观的图示,将每一个复杂的绳结都化繁为简。我注意到书中的例子都是非常实用的,比如手机挂饰、钥匙链、小摆件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应用的中国结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畏惧的绳结,现在在我手中似乎变得温顺起来。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技巧,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中国结的创作热情,让我看到了将中国结融入生活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