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08残奥会志愿者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8050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2008残奥会志愿者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由总结报告和相关论文、综述及专家心语组成。总结报告包括残奥会志愿者岗位需求与志愿者结构分析、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工作方案、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实施、残奥会志愿者培训效果的评价、关于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反思等五个方面。收录了若干参与培训的专家的论文和综述,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残奥会志愿者培训进行研究与思考,论述残奥会及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作为对总结报告的细化与补充。我们期待这一研究成果,能在“借残奥东风、兴助残事业、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本书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回溯和学术总结的意图,这让我对它的文献综述部分抱有很高的期待。一个好的研究,必然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我猜想,在“训练理论”的探讨中,作者一定回顾了历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选拔与培训模式,并明确指出了2008北京残奥会相比于以往的突破点和创新之处。这种横向的比较分析,是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基石。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否深入分析了中国本土文化背景对志愿者行为规范的影响。毕竟,服务理念的引入和本土化改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将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与中国传统的“助人为乐”的道德观巧妙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需要非常精妙的把握。如果书中能提供数据证明新模式带来的效率提升或满意度增加,那将是非常有力的论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为中国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提供一个“样板工程”的理论支持,强调科学管理在人文关怀中的支撑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略带年代感的印象。装帧的用色偏向于沉稳的蓝灰色调,与“2008”这个年份的记忆相吻合,仿佛能从中嗅到当年盛会前夕那种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气氛。我特意翻阅了目录和前言,虽然我对残奥会的具体运行细节并非专业人士,但从章节的编排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深功夫去梳理理论框架的。尤其是在“跨文化沟通障碍的预防与处理”这一部分,我猜测其中必然蕴含了大量基于真实案例的探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泛口号。想象一下,在那样一个国际化的舞台上,如何确保来自全球的志愿者都能理解并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这背后涉及的心理学、管理学以及语言学知识的交叉融合,绝对值得细细品味。我期待书中能对志愿者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紧急医疗需求时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深入的分析,毕竟,高压环境下的应变能力才是衡量一个训练体系是否成功的黄金标准。这本书,似乎不止是一本训练手册,更像是一份对特定历史时期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度文献记录。
评分说实话,我并非是专门研究体育管理或者志愿服务学的专业人士,我更倾向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审视这类书籍。如果这本书真的如其名,那么它一定包含了大量对“服务对象体验”的细致描摹。我个人对残疾人体育赛事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电视转播的宏大叙事上,但真正的挑战往往隐藏在幕后和细节之中。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优质服务”的?是通过志愿者等待响应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还是通过对残障人士个性化需求的敏感度来界定的?我希望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一位使用轮椅的观众在进入场馆后,如何从安检、购票、就座到中场休息的整个动线中,志愿者介入的节点和干预的质量如何?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展示志愿者自身对培训效果的自我评估,那就更好了。毕竟,只有当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双方都感到满意时,训练体系才算真正成功。这本书如果能揭示出“服务”背后的心理学博弈和细节优化,那它对任何面向公众的服务行业都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标题中“理论与实践研究”这几个字,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一线工作经验的鲜活性之间的平衡点。很多培训资料往往过于偏重理论的说教,读起来枯燥乏味,或者反之,过于依赖个别经验,缺乏可复制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二者结合的。比如,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将“无障碍环境设计”的理念,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转化为志愿者日常引导服务中的具体动作和语言?如果能看到详细的流程图或者决策树,那将对提升未来类似活动的服务质量有极大的启发。此外,对于志愿者精神层面的塑造,这本书的着墨点在哪里?是侧重于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激发,还是更偏向于职业伦理和心理韧性的构建?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修正理论”的闭环逻辑,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经验分享,而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它应该能为后来的大型活动组织者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说明如何系统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服务团队。
评分从书籍的厚度和排版来看,这似乎是一本内容扎实、篇幅不小的著作,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对主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而言,最实用的部分往往是那些关于“组织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内容。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志愿者流失率”和“激励机制”这个难题的?在长期的、高强度的培训和实际服务过程中,如何保持志愿者的热情不减退,甚至在服务结束后还能持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激励系统设计”的详细模型,比如,除了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之外,是否设计了职业发展导向的培训模块,让志愿者感觉到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段经历,而是一项可以纳入履历的专业技能提升?如果书中能详细解析2008年残奥会期间,组委会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如信息系统、沟通平台)来实时监控和支持一线志愿者,那就更具现代管理学的参考价值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执行的完整链路图,那它对未来任何需要动员大量人力资源的社会活动,都将是一份宝贵的实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