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实施成果汇编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实施成果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志强,肖堃,邓海平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科技
  • 畜牧兽医
  • 科研成果
  • 兰州畜牧所
  • 中央级科研
  • 事业单位修缮
  • 科技报告
  • 成果汇编
  • 科技文献
  • 中国农业科学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9418
商品编码:296921895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实施成果汇编

: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杨志强,肖堃,邓海平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1629418

字数

页码:1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切实改善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基础条件,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56号)精神,由中央财政于2006年专门设立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仪器设备及升级改造四种项目类型的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以期大幅改善和提升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条件水平,切实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自2006年修购专项实施以来,共获得修购专项资金支持项目22个,总金额11058.00万元。其中:房屋修缮项目4项,1295万元;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11项,7078.00万元;仪器设备购置项目6项,3970.00万元;仪器设备升级改造项目1项,10万元。
  在科技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下,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认真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项目内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研究所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所容所貌焕然一新。投入****,组织实施有序;变化****,面貌今非昔比。依托修购项目形成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修购专项的实施,为研究所奠定了坚实基础,研制出了国家一类新兽药“喹烯酮”、培育成功了国家畜禽新品种“大通牦牛”、“美丽奴高山细毛羊”和“中兰苜蓿2号”等,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精准扶贫,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记录10年来研究所修购项目的实施情况,总结项目组织管理经验,展示项目执行成果,特编辑《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实施成果汇编》。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部分 项目总体情况
一、研究所修购专项的总体实施情况
二、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组织管理
三、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第二部分 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展示
修缮改造项目
中药提取与化药合成中试车间修缮
原西北畜牧兽医防疫处古建筑维护
科研楼电梯更换
科研大楼维修改造
室外地下管网更新改造
综合试验站基础设施改造更新
中兽医药实验大楼及药品贮存库房维修
消防设施配套
综合试验站生活用水设施配套
锅炉煤改气
配电室扩容改造
野外观测试验站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中国农业科学院共享试点——区域试验站基础设施改造
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共享项目——张掖综合试验站大洼山基础设施改造
中国农业科学院公共安全项目——所区大院基础设施改造
仪器购置及升级改造项目
创新中兽药研究实验室设备购置
质检中心仪器购置
恒温恒湿室改造升级
牦牛藏羊分子育种创新研究仪器设备购置
中兽医药现代化研究仪器设备购置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业区域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购置
中国农业科学院前沿优势项目:牛、羊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研究仪器设备购置

第三部分 修购专项相关管理办法
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农业部农业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修缮改造项目验收办法(试行)
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仪器设备项目验收办法(试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项目档案管理办法
结语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科研使命 1.1 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 1.2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呼唤 1.3 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的战略定位与历史传承 1.4 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的意义与目标 第二章 硬件设施升级:奠定科研基石 2.1 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的改造升级 2.1.1 生物安全等级提升与实验环境优化 2.1.2 科研设备更新迭代与先进仪器引进 2.1.3 科研功能区域的科学布局与智能化改造 2.2 动物繁育与实验动物设施的优化 2.2.1 SPF级动物房的建设与管理 2.2.2 特色畜种资源库的扩建与维护 2.2.3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体系的健全 2.3 信息与数据基础设施的增强 2.3.1 高性能计算平台的部署与应用 2.3.2 大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的升级 2.3.3 科研信息化服务网络的完善 第三章 科研装备更新:驱动创新前沿 3.1 生命科学仪器装备的突破 3.1.1 高通量测序与基因编辑技术的赋能 3.1.2 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的搭建 3.1.3 细胞成像与活体显微观测技术的引进 3.2 兽药研发与评价平台的智能化 3.2.1 药物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平台的自动化 3.2.2 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3.2.3 兽药生产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强化 3.3 畜牧生产与智能养殖装备的应用 3.3.1 精准饲喂与环境调控技术的装备化 3.3.2 健康监测与疾病预警系统的集成 3.3.3 畜禽行为学与生理指标的智能化采集 第四章 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4.1 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 4.1.1 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的申报与支持 4.1.2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团队组建 4.1.3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发展 4.2 创新团队的组建与协同攻关 4.2.1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与战略前沿的团队设立 4.2.2 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4.2.3 团队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的优化 4.3 人才交流与国际合作的拓展 4.3.1 学术交流与访问学者计划的实施 4.3.2 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争取与执行 4.3.3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平台搭建 第五章 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5.1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5.1.1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5.1.2 畜禽优良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的突破 5.1.3 绿色高效饲料与添加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5.1.4 兽药新药研发与仿制药质量提升 5.2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与示范推广 5.2.1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 5.2.2 技术许可、转让与合作开发 5.2.3 科研成果的田间试验与示范基地建设 5.3 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 5.3.1 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5.3.2 服务区域特色畜牧产业发展 5.3.3 提供兽医公共卫生与动物福利咨询服务 第六章 制度创新与管理优化 6.1 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效率的提升 6.1.1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精细化 6.1.2 经费使用的合规性与效益评估 6.1.3 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推广 6.2 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改革 6.2.1 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导向 6.2.2 注重实际贡献与成果的评价 6.2.3 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6.3 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 6.3.1 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6.3.2 科研数据与信息的开放共享 6.3.3 构建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平台 第七章 展望与未来 7.1 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7.2 聚焦绿色畜牧与可持续发展 7.3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7.4 打造世界一流的畜牧与兽药研究机构 --- 序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演进中,科技创新被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力量,承担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作为我国畜牧兽医领域重要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始终秉持“科学报国、强农兴牧”的初心使命,在服务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适应新时代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央启动实施了系列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积极响应,通过此次专项的深入实施,在硬件设施、科研装备、人才队伍、成果转化、制度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升级与优化。这不仅是对研究所物理空间的改造与更新,更是对科研内涵的深化、科研模式的创新以及科研活力的激发。 本汇编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展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的实施成果。它是一份凝结了全体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辛勤付出与智慧的结晶,是研究所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重要里程碑。通过这份汇编,我们希望能够清晰地展现研究所如何抓住机遇,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扎实的行动,完成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购置了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吸引和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并在管理机制上进行了创新与优化,从而全面提升了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国家的能力。 这是一次对过去工作的系统性总结,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我们坚信,通过此次专项的实施,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畜牧业绿色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兽药研发创新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科研使命 1.1 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论述,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高标准农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特别是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呼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更加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承担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克战略必争领域的关键技术、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畜牧兽医领域科技自主性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加强其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科研装备,优化科研环境,是响应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呼唤的必然要求。 1.3 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的战略定位与历史传承 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级重点科研单位,其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在悠久的办所历史中,始终聚焦于畜牧遗传育种、草地畜牧业、动物营养、兽医防疫、兽药研发等领域,为我国畜牧兽医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研究所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畜牧与兽药研究机构,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特别是在西北地区,研究所更是承担着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区域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此次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正是对研究所历史传承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战略定位的有力支持,旨在进一步夯实研究所的科研基础,强化其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1.4 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的意义与目标 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是国家为加强基础科研条件建设、提升科研机构整体实力、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而言,此次专项的实施具有多重深远意义: 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升级: 通过修缮改造,提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改善实验环境,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平台,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物理保障。 科研装备的先进化: 引进、更新一批国际前沿的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进装备,突破制约科研发展的瓶颈,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产生。 科研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硬件设施和科研装备的升级,将直接促进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研究所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人才队伍的吸引与发展: 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留住现有骨干人才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研究所建设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科研队伍。 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 提升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研发平台,将为加快科技成果的产生、验证和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通过对标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在硬件设施和科研装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有助于研究所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专项的实施目标,是围绕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和科研使命,在畜牧遗传育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兽药创制、绿色饲料开发、草地生态修复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技术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及青年科技骨干;产出一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原创性成果;有效解决制约我国畜牧兽医科技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章 硬件设施升级:奠定科研基石 2.1 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的改造升级 研究所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任务,这些平台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核心载体。此次专项重点对这些关键平台进行了系统的修缮与升级。 2.1.1 生物安全等级提升与实验环境优化 针对现代生物技术、动物疫病研究等领域对生物安全性的极高要求,研究所对相关实验室进行了高标准的生物安全防护改造,包括但不限于: P2、P3级实验室的建设与提标: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实验室的结构、通风系统(HEPA过滤、负压控制)、门禁系统、消毒设施、废水废气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确保能够安全、规范地开展高风险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洁净环境的营造: 在涉及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无菌操作等研究的区域,建设了多等级的洁净室,配备高效的空气净化系统,严格控制微生物、颗粒物、温湿度等关键参数,为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提供可靠保障。 动物疫病诊断与检测平台的优化: 升级了病毒分离、鉴定、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实验设施,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与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动物设施的升级: 针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繁育和实验操作环境,进行了严格的隔离、消毒和温湿度控制,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与模型的稳定性。 2.1.2 科研设备更新迭代与先进仪器引进 在实验室硬件升级的同时,研究所同步进行了科研设备的更新与引进,旨在匹配升级后的实验环境,并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 高通量生物分析平台: 引进了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流式细胞分选仪、质谱仪(如Orbitrap、MALDI-TOF MS)、高内涵筛选系统等,支持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究,能够实现大规模样本的快速、精准分析。 先进成像与观测设备: 购置了共聚焦显微镜、超分辨显微镜、活体动物成像系统、电子显微镜(SEM/TEM)等,能够实现对细胞、组织、分子及活体动物在不同尺度下的精细成像与动态观测,为深入理解生命过程和疾病机制提供关键手段。 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 引入了自动化移液工作站、样品前处理系统、生物反应器等,大幅提升了实验效率,降低了人为误差,使科研人员能够从繁琐的重复性操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实验设计与数据解读。 精密仪器与分析设备: 更新了高性能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原子吸收光谱仪(AAS)、X射线衍射仪(XRD)等,用于物质成分分析、结构测定,为兽药成分鉴定、质量控制、饲料营养分析等提供精确数据。 2.1.3 科研功能区域的科学布局与智能化改造 除了单体设备的升级,研究所还对科研功能区域进行了整体的科学布局和智能化改造,以实现科研流程的优化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区域设置: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优化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原学、药物研发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区域布局,鼓励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 集中建设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动物模型构建等共享技术平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为全所科研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撑服务。 智能化管理系统: 引入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仪器设备预约管理系统、耗材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对实验过程、样品、仪器、耗材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数据追溯性。 安全与节能改造: 实施了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全面排查与改造,包括消防、应急救援、化学品储存等;同时,积极推进节能改造,采用绿色建材和节能设备,降低运行成本,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2.2 动物繁育与实验动物设施的优化 动物模型是畜牧兽医研究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的实验动物和完善的繁育体系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 2.2.1 SPF级动物房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满足对模型动物提出的严格要求,研究所建设并完善了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特定无特定病原)级动物房。 SPF级动物房的严格设计与建设: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SPF动物房的建筑结构、空气处理系统、供水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进行了高标准设计与建造,确保其具备阻止特定病原入侵和扩散的能力。 标准化繁育与饲养: 建立了严格的SPF动物繁育、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动物的遗传背景纯正、生理状态稳定。 多样化的实验动物模型: 围绕畜牧兽医研究需求,建立了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生理特征、疾病模型的动物群,为疾病研究、药物评价、新品种培育等提供丰富的资源。 2.2.2 特色畜种资源库的扩建与维护 研究所拥有宝贵的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畜禽种质资源保存机构。 种质资源库的扩容与升级: 扩建和改造了种质资源库,包括精液、胚胎、卵子、体细胞等生物样本的低温保存设施(如液氮罐、超低温冰箱),并优化了样本的采集、处理、鉴定、信息管理流程。 活体种质资源保护: 对特色优良畜禽品种的活体资源进行了扩繁和精细化管理,建立遗传档案,确保种质资源的遗传稳定性与多样性。 资源利用与开发: 在确保资源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特色畜种资源的遗传改良与开发利用,为地方畜牧产业提供优质种源。 2.2.3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体系的健全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对动物福利要求的提高,研究所高度重视实验动物的福利与伦理问题。 动物福利设施的完善: 改善了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提供更舒适、更符合其自然行为的笼具、垫料和环境设施。 伦理审查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建立了严格的实验动物使用伦理审查委员会和报批程序,确保所有动物实验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人员培训与意识提升: 加强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动物福利与伦理培训,提升其对动物福利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2.3 信息与数据基础设施的增强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强大的信息与数据基础设施是支撑现代科研的关键。 2.3.1 高性能计算平台的部署与应用 针对生物信息学分析、大数据挖掘、模型模拟等计算密集型任务,研究所部署了高性能计算平台。 集群计算能力的提升: 购置了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服务器集群,显著提升了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能够支持大规模基因组比对、蛋白质结构预测、模拟实验等复杂计算任务。 并行计算与GPU加速: 引入了支持大规模并行计算和GPU加速的计算节点,针对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进一步缩短了计算时间。 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 建立了集中的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计算任务的调度、监控和资源的有效分配,提升了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 2.3.2 大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的升级 海量科研数据的产生需要强大的存储和高效的管理能力。 存储容量的扩充与性能提升: 升级了存储系统,大幅增加了存储容量,并采用了更快的存储介质(如SSD),以满足PB级数据的存储需求,并提高数据读写性能。 数据安全与备份机制: 建立了多层次的数据备份和容灾机制,确保科研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丢失。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实施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对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归档,降低存储成本,提高数据检索效率。 2.3.3 科研信息化服务网络的完善 信息网络是科研数据传输、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基础。 高速网络基础设施: 升级了研究所内部网络和与外部网络的连接带宽,实现了科研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 科研数据库建设: 建设或完善了涵盖基因、蛋白质、文献、样本、仪器等各类科研数据的数据库,并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检索。 远程协作与虚拟化平台: 部署了支持远程会议、虚拟桌面等功能的平台,方便科研人员进行跨地域的协同研究和学术交流。 第三章 科研装备更新:驱动创新前沿 3.1 生命科学仪器装备的突破 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科研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所瞄准国际前沿,引进了一系列突破性仪器设备,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3.1.1 高通量测序与基因编辑技术的赋能 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NGS): 引进了Illumina NovaSeq、PacBio Sequel II等代表性的新一代测序平台,能够实现超高通量、长读长、高精度的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等测序,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功能解析、遗传变异检测、单细胞测序等方面的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平台: 配备了CRISPR/Cas9、Prime Editing等基因编辑系统的实验设备和相关试剂,使研究人员能够精准地对基因进行敲除、插入、编辑,构建更精确的动物疾病模型,加速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改良。 分子诊断与检测设备: 更新了qPCR仪、数字PCR仪、微阵列扫描仪等,用于快速、高灵敏度地检测核酸分子,支持病原体诊断、基因表达分析、基因分型等。 3.1.2 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的搭建 蛋白质和代谢物是生命活动的关键执行者。 高分辨质谱仪(LC-MS/MS): 购置了Orbitrap、QTOF等高分辨串联质谱仪,结合液相色谱(LC)技术,实现了对复杂生物样品中蛋白质、多肽、小分子代谢物的深度鉴定与准确定量,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信号转导通路、代谢调控等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蛋白质芯片与相互作用分析仪: 引进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仪器,用于实时、定量地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分子机制。 同位素标记技术: 完善了SILAC(稳定同位素标记氨基酸)、iTRAQ、TMT等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支持对不同处理组或时间点的蛋白质丰度进行精确比较。 3.1.3 细胞成像与活体显微观测技术的引进 直观、动态地观察生命过程是理解生命奥秘的重要途径。 共聚焦显微镜与超分辨显微镜: 引进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STED、SIM等超分辨显微镜,能够实现对细胞、组织切片中特定分子、细胞器的高分辨率成像,并观察其三维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 活体动物成像系统: 购置了荧光/化学发光活体小动物成像系统、micro-CT/MRI等,能够实时、无创地监测动物体内生物标记物表达、细胞迁移、肿瘤生长、药物分布等过程,为疾病研究和药物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高内涵细胞筛选与分析系统: 自动化细胞成像与分析系统,能够对大量细胞进行多参数、多通道的成像和定量分析,加速药物筛选、细胞功能研究等。 3.2 兽药研发与评价平台的智能化 兽药的研发与评价是保障动物健康、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研究所通过设备升级,提升了相关平台的效率与精度。 3.2.1 药物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平台的自动化 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 引入了自动化药物筛选工作站,能够快速、高效地筛选大量化合物,寻找具有潜在药效的先导化合物,并结合高内涵筛选技术,实现对化合物在细胞水平的初步评价。 化合物库与虚拟筛选: 建立了高质量的化合物库,并引入了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化学工具,支持虚拟筛选,预测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提高筛选效率。 基因毒性与细胞毒性检测设备: 配置了Ames试验仪、细胞活力检测仪等,用于对候选药物进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 3.2.2 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研究设备: 升级了LC-MS/MS等联用仪器,用于精确测定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并结合建模软件,进行PK/PD分析,优化给药方案。 临床前评价平台: 进一步完善了针对不同动物种类的疾病模型,并配备了专业的病理、组织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检测设备,以更全面地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等效性与生物利用度研究设备: 建立和优化了相关的实验平台,以科学的方法评价仿制兽药的质量与临床效果。 3.2.3 兽药生产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强化 制剂工艺设备: 引进了小规模的制剂生产设备,如微粉化设备、包衣设备、冻干设备等,用于研究和优化兽药的剂型和生产工艺。 质量检测仪器: 更新和完善了高压液相色谱仪(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崩解仪、溶出仪等,对兽药原料、中间体和成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限度检查设备: 配置了生物安全柜、培养箱、微生物检测仪等,确保兽药产品的微生物安全。 3.3 畜牧生产与智能养殖装备的应用 为了推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转型,研究所积极引进和应用相关装备。 3.3.1 精准饲喂与环境调控技术的装备化 自动化饲喂系统: 引入了精准饲喂器、自动投料器等,能够根据个体或群体动物的生长阶段、生理需求,精确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配方。 环境监控与调控设备: 升级了畜舍内的温湿度、氨气、二氧化碳、光照等环境参数的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畜舍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福利。 饲料分析与配方优化软件: 引进了先进的饲料分析仪器和饲料配方优化软件,能够快速分析饲料的营养成分,并根据动物需求设计最优化的饲料配方。 3.3.2 健康监测与疾病预警系统的集成 生理信号监测设备: 尝试引进或开发用于监测动物体温、心率、活动量等生理信号的智能项圈、植入式传感器等,实现对动物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 视频分析与行为学监测系统: 利用视频识别技术,对动物的活动、采食、饮水、社交行为等进行分析,识别异常行为,为疾病预警提供依据。 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分析平台: 集成各类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疾病预警模型,实现对潜在疫病的早期发现和预警。 3.3.3 畜禽行为学与生理指标的智能化采集 自动化行为记录系统: 采用红外、RFID等技术,对动物的活动轨迹、进食时间、社群行为等进行自动化、连续性的记录。 非侵入式生理指标采集设备: 探索使用非侵入式技术(如面部识别、声音分析)来监测动物的应激、疼痛等生理指标。 第四章 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4.1 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研究所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多项举措吸引和培育高素质人才。 4.1.1 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的申报与支持 积极申报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 研究所积极组织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申报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各类重大人才项目。 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 对于成功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研究所将提供包括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空间、科研助手、项目支持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为其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优化人才引进流程,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确保优秀人才能够尽快融入研究所的科研体系。 4.1.2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团队组建 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策略: 聚焦畜牧兽医领域的战略前沿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国际视野、丰富科研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搭建国际化科研平台: 通过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海外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优越条件。 鼓励组建国际化科研团队: 支持引进人才组建多元化的科研团队,鼓励团队成员间的知识碰撞与合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力量。 完善薪酬与福利体系: 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吸引和留住海外优秀人才。 4.1.3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发展 强化青年人才的梯队建设: 研究所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将他们视为研究所未来的希望。 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升科研能力。 建立导师负责制与学术指导: 为青年科研人员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提供长期的学术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 鼓励学术交流与培训: 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拓宽学术视野。 完善考核评价与晋升机制: 建立以能力、实绩为导向的评价和晋升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鼓励他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4.2 创新团队的组建与协同攻关 单打独斗已难满足复杂科学问题的研究需求,研究所大力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实现协同攻关。 4.2.1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与战略前沿的团队设立 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组建团队: 重点围绕国家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绿色农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畜牧兽医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有针对性地组建攻关团队。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积极布局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模式: 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组成跨学科团队,促进学科间的知识交流与技术融合,以新的视角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4.2.2 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打破学科壁垒: 通过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组织跨学科研讨会、建设共享技术平台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合作激励机制: 鼓励团队成员在合作中共享成果,建立合理的成果分配和署名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协同动力。 培育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文化: 倡导开放、包容、互信的团队文化,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团队成员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2.3 团队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的优化 根据团队特点设计激励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创新团队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包括项目支持、成果奖励、人才晋升等。 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评价团队的贡献应侧重于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优秀人才等实际成效,而非单纯的论文数量。 强化团队的自主管理与决策权: 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创新团队更大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资源的配置。 4.3 人才交流与国际合作的拓展 开放与合作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所积极拓展国际视野。 4.3.1 学术交流与访问学者计划的实施 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 定期举办或承办国际性、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交流,促进学术思想的传播。 实施访问学者计划: 鼓励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赴海外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访问学习,学习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 支持引进国内优秀学者: 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提升研究所的学术影响力。 4.3.2 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争取与执行 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 关注国际科研合作机会,积极申报由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或科研机构资助的合作项目。 建立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 与国外的知名研究机构、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人才联合培养等。 参与国际大型科研计划: 争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研究项目,提升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 4.3.3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平台搭建 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 探索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等项目。 搭建国际化工作环境: 提高英语的普及率,优化对外交流的便利性,为国际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鼓励全员参与国际交流: 鼓励所有研究人员,包括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 第五章 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5.1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通过硬件升级和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所的核心技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 5.1.1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针对现有疫苗免疫效果不佳或存在耐药性的重大动物疫病,成功研发出多款新型疫苗,如基因工程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并已获得批准并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快速诊断与预警技术: 开发了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诊断试剂盒和现场检测设备,为疫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新型兽药的研发: 针对耐药性问题,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靶向药物,为疫病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流行病学监测与大数据分析: 建立了常态化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和预警疫情的发生趋势,为国家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5.1.2 畜禽优良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的突破 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 结合高通量测序和分子标记技术,加速了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主要畜禽品种的优良性状选育,培育出一批具有高产、高效、优质、抗病等特点的新品种。 辅助生殖技术: 突破了精液冷冻、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了繁殖效率,加快了优良种质的推广速度。 特色畜种的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对西北地区特色畜禽品种进行了深入研究,挖掘其独特的遗传优势,并进行改良与推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5.1.3 绿色高效饲料与添加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新型饲料原料开发: 研发利用非常规生物资源(如微藻、昆虫蛋白、发酵饲料)替代部分玉米、豆粕,降低饲料成本,并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环境友好性。 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开发了新型益生菌、益生元、酶制剂、植物提取物等功能性添加剂,能够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提高营养吸收效率、增强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环保型饲料配方: 优化饲料配方,减少氮、磷等排泄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5.1.4 兽药新药研发与仿制药质量提升 新型兽药的创制: 针对当前动物诊疗中的突出问题,如耐药性、病毒感染、寄生虫病等,成功创制了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兽药,并已进入注册审批或上市阶段。 仿制药质量提升: 通过对现有仿制兽药的深入研究,优化合成工艺和制剂处方,提升了仿制兽药的质量和疗效,满足市场需求。 中兽药的研究与开发: 挖掘传统中医药在兽医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了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兽药产品。 5.2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与示范推广 研究所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5.2.1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 强化专利申请与布局: 加大对研究所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力度,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强专利运营与管理: 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负责专利的评估、挖掘、运用和维权。 5.2.2 技术许可、转让与合作开发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部门,负责对接企业、推广技术、洽谈合作。 推行技术许可与转让: 积极与企业签订技术许可或转让协议,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 开展联合开发与技术服务: 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发,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共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5.2.3 科研成果的田间试验与示范基地建设 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在重点畜牧产区建立多个科研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将实验室的成果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验证和推广。 开展集成示范应用: 围绕绿色养殖、疫病防控、品种改良等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研究所的多项先进技术,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并进行示范推广。 举办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 定期面向基层养殖户、技术推广人员、企业等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推广先进技术和实用模式。 5.3 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 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和服务,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5.3.1 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与畜牧兽医相关的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参与国家战略咨询: 为国家在畜牧业发展、生物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提供科技咨询与政策建议。 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为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程、现代种业工程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5.3.2 服务区域特色畜牧产业发展 针对性技术研发: 围绕西北地区特色畜禽(如牦牛、藏羊、地方猪种等)的繁育、饲养、疫病防治等难题,开展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助力产业结构调整: 帮助地方发展特色畜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 为区域内养殖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疫病诊断等服务,帮助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5.3.3 提供兽医公共卫生与动物福利咨询服务 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在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研究所积极参与应急响应,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推动动物福利标准的建立与实施: 开展动物福利相关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动物福利咨询服务,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开展科学普及与公众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畜牧兽医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人兽共患病防治的认识。 第六章 制度创新与管理优化 6.1 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效率的提升 精细化、规范化的科研经费管理是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6.1.1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精细化 项目预算的科学论证: 要求项目申请人在编制预算时,充分考虑研究的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合理、可控。 年度预决算分析: 加强对年度预决算的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绩效导向的预算管理: 将绩效目标纳入预算管理,引导科研人员更注重科研投入的效益。 6.1.2 经费使用的合规性与效益评估 严格遵守财务制度: 确保所有科研经费的使用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财务管理规定。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对科研经费的申请、审批、使用、报销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 开展科研经费效益评估: 建立科研经费效益评估机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鼓励科研人员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推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 针对科研项目,配备专职或兼职科研财务助理,协助科研人员处理经费相关的事务,减轻其负担,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6.2 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改革 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建立更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6.2.1 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导向 多元化评价指标: 在科研成果评价中,不仅关注论文发表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社会影响和实际应用效果。 淡化“帽子”效应: 在人才评价和资源分配中,不唯“帽子”,更看重实际的科研能力、创新贡献和团队领导力。 6.2.2 注重实际贡献与成果的评价 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评价: 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推广、经济社会效益等,给予更高的评价权重。 重视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瓶颈问题的贡献: 鼓励科研人员将研究精力投入到解决国家急需、行业共性等重大问题上,并对其贡献进行充分肯定。 评价研究过程与创新能力: 不仅评价最终成果,也注重对科研人员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承担风险的能力等过程性评价。 6.2.3 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同行评价与专家评审: 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建立科学、公正的同行评价机制。 社会评价与用户反馈: 引入社会评价,听取用户(包括企业、农户、政府部门等)对科研成果的反馈意见。 自我评价与团队评价: 鼓励科研人员进行自我评价,并引入团队内部的评价机制,形成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设立专项评价奖励: 对于在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设立专项奖励。 6.3 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 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6.3.1 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建设开放共享平台: 建立研究所内部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发布仪器设备的使用信息,优化预约流程。 对外开放共享: 在确保研究所自身科研需求的前提下,将部分先进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为其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建立共享收费与激励机制: 制定合理的共享收费标准,对仪器设备维护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提高共享服务的积极性。 6.3.2 科研数据与信息的开放共享 建立科研数据仓库: 鼓励科研人员将高质量的科研数据上传至研究所的科研数据仓库,并进行标准化整理。 制定数据共享政策: 明确科研数据的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共享期限等,鼓励研究人员在遵守知识产权和保密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共享。 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整合各类科研信息资源,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和获取渠道。 6.3.3 构建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平台 吸引外部资源: 吸引企业、社会资本等投入到研究所的创新活动中,构建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 加强与高校、企业、地方的合作: 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转化科研成果,培养人才。 孵化创新创业: 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支持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建设协同创新网络: 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建立紧密的合作网络,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生态。 第七章 展望与未来 7.1 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将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将紧盯畜牧业“卡脖子”技术,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争在种质资源创新、重大疫病防控、绿色高效生产等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突破。继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关键核心装备,为科研人员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激励他们勇攀科技高峰。 7.2 聚焦绿色畜牧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绿色畜牧业已成为必然趋势。研究所将更加聚焦于环境友好型畜牧生产技术的研发,包括但不限于:减少抗生素和化肥农药使用、降低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草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等。我们将致力于开发和推广一批能够有效提升畜牧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保障产品安全的绿色技术,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7.3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科技发展没有国界。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共同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合作项目,提升我国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也将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资源,为我国畜牧兽医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4 打造世界一流的畜牧与兽药研究机构 建设世界一流的畜牧与兽药研究机构,是研究所长期奋斗的目标。我们将以此次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的实施为契机,持续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将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必将在未来的科技创新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长太学术了,初次见到,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厚重的档案袋、泛黄的纸张,以及那些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一份非常详实的报告,记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近年来在硬件设施和设备更新方面所做的工作。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的修缮购置专项,听起来就是国家投入巨资,旨在提升科研机构的硬件水平,从而推动畜牧和兽药领域的科技进步。我特别好奇,这次修缮购置具体涵盖了哪些方面?是全新的实验室设备,还是对现有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比如,那些可能涉及到的精密仪器,比如基因测序仪、高分辨率显微镜,或者是在动物模型研究方面的新型设备,这些都可能会极大地提升研究所的研究能力。此外,“修缮”二字也让我联想到,研究所可能对一些老旧的建筑进行了翻新,优化了实验环境,比如恒温恒湿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甚至是动物饲养和繁育基地的升级改造。这些投入最终会转化为哪些实际的研究成果?是否会加速新疫苗、新兽药的研发,抑或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这本书应该会像一本流水账,但又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详细列出每一项的投入、实施过程和最终的成效。我期待看到它如何将抽象的“修缮购置专项”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科研实力提升。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张张表格,一份份清单,以及一些技术图纸。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这几个字就已经代表了它的专业领域和科研方向。而“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实施成果汇编”,这个长长的定语,则清晰地表明了这本书的性质——它是一份关于“硬件升级”的总结报告。可以想象,这次“修缮购置专项”应该是一项大规模的投资,旨在提升研究所的整体科研实力,使其在畜牧和兽药领域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国家赋予的使命。我很好奇,这次专项具体都做了哪些“修缮”?是老旧的实验室被改造成了符合最新生物安全标准的P3或P4实验室吗?动物饲养和实验场所的条件是否得到了显著改善,以确保动物福利和实验的准确性?在“购置”方面,又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新设备被引进?是用于基因编辑的CRISPR技术平台,还是能够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的自动化系统?这本书可能会详细记录下这些“硬核”设备的引进过程,以及它们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提升。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将会非常务实,充满了具体的项目信息、设备参数以及实施效果的量化数据,堪称一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里程碑”式记录。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会像一本项目的“体检报告”,详细描绘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如何对自己的“身体”——也就是科研基础设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体检”和“康复治疗”。“修缮购置专项”这个词,感觉就像是给科研机构做了一次“大手术”,把老旧的、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东西换掉,把不舒服的地方治好。我很好奇,这次“手术”的具体方案是什么?是拆掉了哪些旧的建筑,新建了哪些现代化的科研楼?购置了哪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以至于能够支撑起更前沿的科学研究?比如,在兽药研发方面,是不是引进了更先进的合成、分析、筛选设备,能够更快地找到针对特定疾病的新型药物?在畜牧方面,是不是购置了能够进行精准监测和管理的智能化设备,比如能够实时追踪动物健康状况、生长数据,甚至是个体行为的传感器系统?我猜这本书里会充斥着大量的技术参数、设备型号,以及详细的预算分配。它或许还会记录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是如何克服的,这本身就是一项工程管理和技术实践的宝贵经验。这本书,我感觉更像是一本“工程手册”,记录着一项大型基建和设备更新项目的全过程,展现了国家对于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投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非常“官方”和“厚重”的感觉,仿佛是国家在为某个重要的科研项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国家在畜牧和兽药领域的重要科研任务。而“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实施成果汇编”,这几个字,则直白地告诉我,这本书记录的是研究所近年来在硬件设施和科研设备上的重大投入及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详实,就像一个项目实施的“体检报告”和“成绩单”的结合体。它应该会详细列出这次“修缮购置专项”的具体内容,例如,哪些科研楼宇得到了现代化改造,改造的重点是什么?购置了哪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将如何助力研究所进行更前沿的科学研究?比如说,在兽药研发方面,是否引进了更高效的化合物合成装置,或者更灵敏的药物检测设备?在畜牧科学研究领域,是否添置了能够进行大规模、高精度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系统?我特别期待看到这本书如何将抽象的“投入”转化为具体的“成果”,比如,这些硬件升级是否加速了新型疫苗的研发进程,或者推动了对某些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的优化。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详尽的项目执行报告,记录着科技进步的基石是如何被一步步夯实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就透着一股“国家队”的专业和厚重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这本身就是一个响亮的名头,再加上“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实施成果汇编”,瞬间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份非常官方、非常权威的内部总结报告。我个人对这类报告并不算特别熟悉,但可以想象,它应该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而是更侧重于事实的陈述和数据的展示。所谓“修缮购置专项”,在我看来,就是国家给这个研究所拨了一笔专款,用于改善它的科研条件,可能是对老旧的实验室进行翻新改造,提升实验环境的安全性、效率,也可能是添置了许多新的、更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让研究所的研究能力能够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这本书的内容,我猜测会非常细致,可能会详细列出这次专项涉及到的具体项目,比如哪些建筑进行了修缮,修缮了哪些部分,采用了什么新的技术和材料;购置了哪些新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的性能指标如何,能够解决哪些原有的技术瓶颈;以及这些投入最终带来了哪些“成果”,可能是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的专利,或者是成功研发的新产品、新方法。我期待它能展现出科研机构在硬件升级后,科研实力发生的质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