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成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管理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刘恒旭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116181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文成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管理》一书是文成县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历时数年,综合文成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耕作制度变迁、农作物品种更新、气候变化、施肥品种结构变化,当前耕地土壤养分现状、种植业结构、测土数据效硅、水溶性盐总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等。
完成肥料肥效田间试验25个,其中,“3414”肥效试验5个,大区对比校正试验15个,获得了大量科学施肥的基础数据,为建立施肥指标体系,开展耕地地力评价,研制肥料配方和指导农户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数据,基本掌握了二次土壤普查以来,文成县土壤养分变化趋势、耕地地力现状及生产潜力。建成了文成县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文成县土壤分布图、采样点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土壤全氮含量分布图、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图、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图、土壤pH值分布图、耕地地力评价分等图、耕地地力评价分级图等一批成果图件。
部分 文成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
一、项目来源与计划任务
(一)耕地地力评价的目的意义
(二)立项背景
(三)项目来源
(四)计划任务
二、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一)野外调查与采样
(二)分析化验
(三)数据库建设和耕地地力评价系统开发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搞好耕地力评价的前提
(二)选定技术依托单位是搞好耕地地力评价的关键
(三)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是完成耕地地力调查的保障
(四)严格全程质量控制是提高耕地评价质量的保证
(五)实施项目严格管理是加快评价效率的有效措施
(六)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增加投入
四、主要成果
(一)建立了浙江省文成县耕地地力管理和配方施肥信息系统
(二)明确了文成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全面掌握全县耕地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
(三)初步建立了主要作物施肥系统和新造园地培肥对策
(四)完成了文成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掌握了全县耕地生产潜力
(五)完成了《技术规程》所要求的一项专题报告
(六)完成了一系列数字化成果图
五、资金使用
六、存在问题与建议
第二部分 文成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
章 自然条件与农业概况
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面积与沿革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三、自然条件
四、土地与土壤资源
第二节 农业生产概况
一、农业发展历史
二、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第三节 耕地与土壤资源概况
一、耕地利用现状
二、耕地土壤主要生产特性
第四节 耕地开发利用和保养管理
一、耕地开发利用与改良
二、耕地保护与管理
第二章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路线
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一、采样点的设计
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田间调查
三、土壤样品的制备
四、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
第二节 土壤养分的分级标准
第三节 耕地地力评价依据及方法
一、评价原则与依据
二、评价技术流程
三、评价指标
四、评价单元
五、农田地力分级方法与标准
六、地力评价结果的验证
第四节 耕地地力与配方施肥信息系统的构建
一、构建耕地地力与配方施肥信息系统的意义
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三、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四、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五、系统总体设计
六、耕地地力与配方施肥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 耕地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
节 立地条件
一、成土母质
二、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
三、地形地貌
四、耕地土壤类型
五、肥料施用
第二节 农田基础设施
一、农业水利设施与水利工程
二、农业现代化状况
第四章 耕地土壤属性
节 土壤物理性质
一、土壤质地
二、土壤容重
第二节 土壤化学性质
一、酸碱度(pH值)
二、水溶性盐总量
三、阳离子交换量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
第四节 土壤养分
一、氮素
二、磷素
三、钾素
第五节 微量元素和中量元素
一、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
二、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锰
三、土壤水溶性硼
四、土壤有效硫
五、土壤有效钙和有效镁
第六节 其它性状
一、耕作层厚度
二、冬季地下水位
第七节 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
第八节 土壤养分的时空演变状况
第五章 耕地地力
节 耕地地力评价概况
一、耕地地力分级面积
二、各乡镇不同等级耕地的分布
三、各级耕地土壤构成
第二节 三级耕地地力分述
一、立地状况
二、理化性状
三、生产性能及管理建议
第三节 四级耕地地力分述
一、立地状况
二、理化性状
三、生产性能及管理建议
第四节 五级耕地地力分述
一、立地状况
二、理化性状
三、生产性能及管理建议
第五节 六级耕地地力分述
一、立地状况
二、理化性状
四、生产性能及管理建议
第六章 文成县耕地地力综合评价与对策建议
节 耕地地力综合评价
一、主要养分丰缺状况
二、耕地地力现状与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地力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全县农田水利建设
二、耕地土壤质量提升的单项技术
三、耕地土壤的分类综合改良
四、耕地地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与土壤环境质量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第四节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土地开发整理
二、加强耕地保护管理
第三部分 专题报告
附件一 文成县新造园地土壤肥力特点及综合改良技术研究
附件二 文成县中央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耕地地力评价大事记
附件三 文成县耕地地力评价主要参加人员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扉页上,作者署名清晰可见,但对于书的内容,我尚不得而知。我通常喜欢从书籍的目录和前言来初步了解其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这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想必会深入浅出地探讨土地的潜力和价值。我猜测,它可能会涉及土壤的成分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以及各种影响地力的环境因素,比如气候、水源、地形等等。而“管理”部分,则可能包含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耕作方式的优化、甚至是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比如如何在家中或社区的绿化项目中,更好地照顾土壤,使其保持活力。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可持续农业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那将是更有价值的。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关于土地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引发我对土地与人类关系的更深层次思考。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阅读,而是把它放在书桌上,让它的存在感慢慢渗透。我常常想象,这本关于“文成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管理”的书,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打开我对土地的新认知。或许,它会以一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讲述文成县这片土地的变迁,以及人们如何与土地和谐相处。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有一部分章节,详细介绍地力评价的科学方法,比如土壤采样、实验室分析,以及遥感技术在土地监测中的应用。而“管理”的部分,则可能描绘出一幅蓝图,描绘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我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实践,以及如何通过可持续的耕作方式,来保护和提升土地的价值。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农业政策和农民培训的内容,那将更能体现出这本书的实用性和社会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土地的温度,以及人类对土地的深切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朴实的土黄色和绿色的搭配,让人联想到广袤的田野和丰收的希望。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我一直对农业科技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总觉得这背后蕴含着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智慧。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有些学术,但“耕地地力评价”和“管理”这两个词汇,让我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这片土地的价值,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和利用这份宝贵的资源。我期待着书中能展现出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土地的“健康状况”,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提升和维持它的生产力的。尤其是“文成县”这个具体的地理名称,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知道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土地的特点是什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有哪些创新的管理模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触及到真实的土地和生活。
评分尽管我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但它的存在本身就让我感到一丝欣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关注虚拟世界的繁华,却忽视了脚下这片土地的脉搏。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声轻柔的呼唤,提醒我们关注那些支撑我们生存的基石。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描绘文成县独特的自然风光,然后将这份美景与土地的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它可能会讲述当地农民的辛勤耕耘,以及他们与土地之间世代相传的情感。我想象着书中会有一章节,专门讲述文成县的某种特色农作物,是如何依赖于当地优质的土壤而生长的,以及科研人员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地力评价,来保障这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这本书,或许能成为连接科学研究与大众认知的一座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文成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管理”给我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这让我对它承载的信息量充满了期待。我设想,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土壤知识的书,更可能是一份针对特定区域的深度研究报告。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运用大量的图表、数据和模型来展现耕地地力的评价过程,比如土壤肥力等级划分、养分含量监测、以及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而“管理”的部分,我猜测会涵盖一系列的措施,从宏观的土地利用规划,到微观的耕作技术指导,甚至是病虫害预警和防治策略。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地力的土地,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方案,以达到最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例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耕地地力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智慧农业技术来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文成县的实际案例,那就更加生动和具有参考价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