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游戏设计概论
定价:45.00元
作者:张建翔,周鸿亚,钟远波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27958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到惊喜,那一定是书中对“跨媒介叙事”的探讨。很多游戏设计书籍往往将重点放在游戏本体的制作上,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周边产品甚至线下活动来延伸和深化游戏世界观,以构建一个“全景沉浸式体验”。书中举例分析了某个独立游戏如何通过在Reddit上“泄露”假的角色日志,成功地在正式发布前就积累了庞大的核心粉丝群。这种将市场营销、社区运营与核心内容设计融为一体的策略,在传统的设计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它提醒我们,现代游戏设计不仅仅是美工和编程的结合,更是一门关于如何构建和维护一个数字社群的复杂社会工程。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潜在的游戏开发者,更像是一个渴望构建虚拟世界的架构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蓝图,让我对手头正在构思的项目充满了新的灵感和更具野心的目标。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初看书名《电子游戏设计概论》,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代码片段和复杂的引擎原理。然而,翻开它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游戏世界幕后的奇妙之门。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晦涩的概念用生动有趣的方式阐述出来。例如,在谈到“玩家动机”时,书中不仅罗列了心理学理论,还穿插了对《塞尔达传说》中探索欲的解析,以及对《星际争霸》中微操成就感的细致描摹。这种将理论与实际案例无缝衔接的写法,让一个对设计流程知之甚少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核心。尤其是关于“核心循环”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定义它,而是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小行星采矿游戏”的迭代过程,手把手地展示了一个糟糕的循环如何被逐步优化成令人上瘾的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失败”的探讨,他们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坦诚地分析了早期原型中遇到的各种致命缺陷,这对于任何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教训,比那些只谈成功案例的书籍要实在得多。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正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娓娓道来他的创作心路历程,而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值得称赞,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灰暗沉闷,反而充满了活力和现代感。大量的图表和概念模型被设计得非常直观,很多复杂的流程图被简化成了易于理解的流程图块和关系网络。特别是关于“随机性与可重玩性”的章节,作者用一个非常精妙的维恩图展示了“可预测性”、“惊喜感”和“公平感”三者之间的微妙平衡点。我过去总觉得Roguelike游戏的设计很玄乎,但读完这一章后,我明白了优秀的随机性不是随心所欲的生成,而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可控的变异”。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设计准则速查表”,这些表格简洁明了,可以作为未来设计项目中的快速参考指南。我甚至打印出来贴在了我的工作区,这说明它的实用价值非常高。对于那些想要快速入门或者希望系统梳理自己设计理念的设计师来说,这种结构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帮助,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信息的保留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广阔,它跳出了传统软件工程的窠臼,真正站在了艺术与商业的交叉点上进行剖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叙事结构与关卡设计的融合”的讨论。许多游戏设计书都将两者割裂开来,一个讲故事,一个讲地图布局,但这本书却强调了空间叙事的力量。作者引用了电影蒙太奇的理论,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关卡流程设计中,比如如何通过场景的突然切换来制造情感冲击,或者如何利用环境细节来无声地暗示背景故事,而不需要依赖冗长的文本框。有一段文字描绘了如何通过一个废弃的工厂布局,让玩家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自然地感受到先前发生在这里的工业灾难的压抑感,这种对环境心理学的运用简直是大师级的。此外,书中对“用户体验(UX)”的探讨也远超一般对按钮位置和菜单布局的肤浅讨论,它深入到了“认知负荷管理”层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在高信息密度的界面中,通过视觉层次和时间差来保护玩家的心智资源不被过度消耗。这使得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界面设计背后隐藏的巨大心血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它并没有固步自封于现有的成功案例,而是不断地对行业现状提出质疑和挑战。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探讨“服务型游戏”(Live Service Games)设计哲学时的那种冷静的审视。他们没有被短期的营收数字所迷惑,而是深入分析了过度依赖“养成循环”对玩家长期参与意愿的侵蚀作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即“设计一个持久的体验比设计一个瞬间的爆点更难”。他们提倡设计师应该具备“系统退化”的思维,即预先设想玩家会如何“打破”或“绕过”设计师的意图,并提前设计好应对机制,而不是仅仅优化顺畅的体验路径。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敏感度和对设计伦理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指南,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的预警书。它促使我开始思考,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我们作为创作者应该对玩家社群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