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力学 别莱利曼

趣味力学 别莱利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别莱利曼 著
图书标签:
  • 力学
  • 趣味物理
  • 科普
  • 别莱利曼
  • 物理学
  • 实验
  • 儿童读物
  • 青少年科普
  • 科学普及
  • STEM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1965
商品编码:2969223536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力学

定价:21.00元

作者:别莱利曼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9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与中国读者见面。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为、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内容提要


《趣味力学》是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力学,是关于运动和力的学说,是物理学研究的发端,是*广义物理学的一个典型分支学科。但很多读者对于它的认识又往往是极为含混的。考虑到一些读者可能总是把已掌握的知识和渐渐忘记的知识弄混搞错,本书力求能够把这些无论由于好奇心或别的什么态度而产生的力学问题向读者们清晰化、明确化。《趣味力学》的目标是——唤醒读者沉睡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力学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数学运算,没有经过计算的推演而获得的物理知识是不扎实的。通过这些其实很简单的运算,读者才能从物理学尤其是力学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趣味力学》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旨在通过习题和趣味的对比来提高读者们对自然的兴趣的图书。为了引入实例来证明一些力学定律,书中的故事涉及到了体育、杂技表演等等很多人们意想不到的领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热爱知识的、聪明的读者们就会自己找寻那些缺少的知识点,从而轻松地走进物理学的大门。

目录


章力学的基本定律1.1两只鸡蛋的题目 31.2木马旅行记 41.3常识和力学 51.4船上的决斗 61.5风洞 81.6疾驰中的火车 91.7怎样理解惯性定律? 101.8作用和反作用 121.9两匹马的题目 151.10两只游艇的题目 151.11步行的人和机车之谜 171.12怪铅笔 191.13什么叫做“克服惯性”? 201.14铁路车辆 20第二章力和运动2.1力学公式一览表 252.2的后坐力 262.3日常经验和科学知识 292.4月球上的大炮 302.5海底的射击 312.6移动地球 332.7错误的发明道路 362.8飞行火箭的重心在哪里? 38第三章重力3.1悬锤和摆证明了什么? 433.2在水里的摆 453.3在斜面上 463.4什么时候“水平”线不平? 473.5磁山 523.6向山里流去的河 533.7铁棒的题目 55第四章落下的抛掷4.1七里靴 594.2肉弹 634.3过危桥 674.4三条路 694.5四块石头的题目 714.6两块石头的题目 724.7掷球游戏 72第五章圆周运动5.1向心力 755.2宇宙速度 775.3增加体重的简单方法 795.4不安全的旋转飞机 825.5铁路转弯的地方 835.6不是给步行的人走的道路 855.7倾斜的大地 865.8河流为什么是弯的? 88第六章碰撞6.1研究碰撞现象为什么重要? 936.2碰撞的力学 936.3研究一下你的皮球 966.4在木槌球场上 1016.5“力从速度而来” 1026.6受得住铁锤击的人 104第七章略谈强度7.1关于海洋深度的测量 1097.2长的悬垂线 1107.3强韧的材料 1127.4什么东西比头发更强韧? 1127.5自行车架为什么是管子做的?… 1137.6七根树枝的寓言 116第八章功·功率·能8.1许多人对功的单位还不知道的东西 1218.2怎样产生一公斤米的功? 1228.3怎样计算功? 1228.4拖拉机的牵引力 1248.5活发动机和机械发动机 1248.6一百只兔子和一只象 1268.7人类的机器奴隶 1278.8不老实的称货法 1318.9亚里士多德的题目 1328.10脆性物品的包装 1348.11是谁的能量? 1358.12自动机械 1378.13摩擦取火 1398.14被溶解掉的弹簧的能 142第九章摩擦和介质阻力9.1从雪山上滑下 1479.2停下了发动机 1489.3马车的轮子 1499.4机车和轮船的能量用在什么地方? 1509.5被水冲走的石块 1509.6雨滴的速度 1539.7物体落下之谜 1579.8顺流而下 1599.9舵怎样操纵船只? 1609.10什么时候雨水淋得更湿一些? 161第十章生命环境中的力学10.1格列佛和大人国 16710.2河马为什么笨重不灵? 16810.3陆生动物的构造 16910.4灭绝的巨兽的命运 17010.5哪一个更能跳? 17110.6哪一个更能飞? 17310.7没有损伤地落下 17510.8树木为什么不长高到天顶? 17510.9摘录伽利略的著作 177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文摘


序言



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奇幻旅程: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宇宙学的思想碰撞 书名:《思想的拓扑学:从亚里士多德到霍金的科学图景》 作者:[虚构作者名,如:文森特·格雷厄姆] 一、 导言:人类认知的永恒追问 本书并非一部标准的科学史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人类理性核心的哲学探险。我们试图追踪一个贯穿数千年文明的宏大叙事:人类如何理解物质的本质、运动的规律,以及我们身处的宇宙结构。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思辨,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实验科学觉醒,再到二十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带来的范式革命,《思想的拓扑学》旨在勾勒出这些关键转折点上,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世界观的伟大思想脉络。 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结构”与“关系”——科学理论是如何在既有的认知框架内构建其内部逻辑的,又是如何通过突破性的洞察,重塑我们对现实的整体感知。本书将这种复杂演变过程比喻为一张不断被拓宽和重塑的“思想地图”。 二、 古典世界的基石:秩序与本质的探寻 第一部分:以太与形体——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 本书首先回溯至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他的世界观是如此的自洽和强大,以至于统治了西方思想界近两千年。我们详细剖析了“四元素说”——地、水、火、气——如何定义了物体的自然运动和限制。重点分析了“天然位置”的概念:为什么石头倾向于下落,而火焰倾向于上升?这种基于“目的论”的解释,构成了古代物理学的核心动力。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分类:自然运动与受迫运动。这种严格的区分,为后世试图统一不同类型运动的物理学家设置了第一个巨大的概念障碍。他将天空(月亮以上)与大地(月亮以下)的物质构成(以太与元素)的二元对立,也为后来的哥白尼革命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天体运动的和谐与数学之美 在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之后,我们将目光转向托勒密体系的精妙。这并非简单的错误,而是一种极致的几何学成就,用“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组合,实现了对行星视运动的惊人预测精度。我们分析了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将“完美圆形”作为宇宙的最高美学标准,并将这种对几何纯粹性的追求融入到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中。 三、 科学革命的黎明:实验的兴起与范式的转移 第三部分:伽利略的视界拓展——从“存在”到“如何”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重心从“这是什么(本质)”转向“它是如何发生的(机制)”。伽利略是这场转变的先驱。本书深入探讨了他如何通过斜面实验,首次成功地将运动规律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述,并摒弃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速度与重量关系的传统观念。 特别关注伽利略在观察天空方面所做的贡献。他如何利用望远镜挑战了“完美无瑕”的天体观念(如木星的卫星和月球表面的不平整),以及他如何巧妙地论证地动说的可能性,为牛顿的综合奠定了运动学基础。 第四部分:牛顿的综合——统一时空的经典框架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我们不仅分析了万有引力定律,更重要的是,剖析了牛顿如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绝对的时空背景——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来承载这些定律。这种背景的设定,使得宇宙的运行不再依赖于任何媒介(如以太),而成为一种纯粹的、数学化的相互作用。 我们探讨了“超距作用”的哲学难题,以及莱布尼茨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挑战,揭示了经典物理学内部潜在的哲学张力。 四、 物质的微观化与宇宙的宏观化:十九世纪的危机与转机 第五部分:场的概念与电磁学的统一 十九世纪是物理学从粒子主导转向“场”主导的关键时期。本书详细解读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如何通过电磁场的概念,描绘出一种弥漫于整个空间的、具有自身动力学的实体。电磁波的发现不仅统一了电、磁与光,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局限性——光速的恒定性,似乎在挑战一个统一、不变的参考系的存在。 第六部分:能量的维度——热力学与不可逆性 同时,热力学定律,特别是熵增定律的提出,为物理学引入了“时间之箭”的概念。我们审视了“孤立系统”的定义,以及熵如何标志着宇宙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必然趋势。这与牛顿力学中可逆的、确定性的运动规律形成了深刻的对比,引发了关于决定论与概率论的哲学讨论。 五、 现代物理学的重构:相对性与量子的革命 第七部分:时空的弯曲——爱因斯坦的几何化宇宙 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本书将重点解析“同时性的相对性”和“时空弯曲”的概念。广义相对论不再将引力视为一种力,而看作是物质对时空几何结构的扭曲。我们追溯了黎曼几何如何被借用到物理学中,使得“引力”的描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学优雅性。 第八部分:不确定性的世界——量子力学的概率性实在 量子力学是人类认识的又一次“拓扑学”上的剧变。本书深入探讨了普朗克对能量的量子化假设,玻尔的互补性原理,以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我们着重分析了“波函数”的含义——它代表的不是我们对粒子位置的无知,而是其内在的概率实在性。 最后,我们将探讨哥本哈根诠释与爱因斯坦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争论,探讨了观察者在量子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如何冲击了我们对“客观实在”的传统理解。 结论:未完成的拼图 本书的结尾将回归导言的主题:科学认知的不断演进。从关注宏观运动的形而上学,到探索微观世界的概率云团,人类的知识边界始终在拓展。我们总结了当前物理学面临的终极挑战——如何将广义相对论(宏观几何)与量子力学(微观概率)统一起来,探索万物起源的量子引力理论的初步构想,以此展望人类对宇宙图景的未来绘制。 目标读者: 对科学哲学、思想史,以及物理学核心概念的深层逻辑感兴趣的广大学生、研究人员和热衷于跨学科思考的读者。本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但叙述风格力求清晰、富有启发性,避免过度依赖复杂的数学推导,而侧重于概念的清晰阐释和思想的逻辑演进。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说《趣味力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它颠覆了我之前对力学“难懂”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复杂的物理现象变得简单易懂,甚至引人发笑。比如,它在解释浮力的时候,没有罗列一大堆公式,而是通过讲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的故事,以及生活中各种漂浮的物体,来一点点揭示其中的奥秘。作者的语言充满画面感,仿佛能看到那些实验场景在眼前上演,又或者能听到作者带着善意的调侃,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看似“不正经”但却一针见醒的比喻,它们总是能精准地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且让人过目不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然后恍然大悟。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物理学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实用,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评分

我不得不说,《趣味力学》是一本让我“捡起来就放不下”的书。它以一种非常规的视角,呈现了力学这个学科的迷人之处。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最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的才能。书中大量的例子都取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我们每天走的桥,到我们坐的交通工具,再到我们使用的各种工具,作者都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它们背后的力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历史性实验的描述,他不仅讲述了实验本身,更融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家的思考过程,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故事性。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循循善诱,耐心解答,并且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我启发。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让我开始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评分

天哪,我最近简直是沉迷于一本叫做《趣味力学》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可能有点硬核,但它真的是把枯燥的物理学讲得活灵活现,让我这个平时对科学不太感冒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用最平实的语言、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把那些抽象的力学概念一一拆解开来。我记得其中有讲到惯性的那一章,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关于为什么坐火车突然启动时会向后倾,或者紧急刹车时会向前倾,然后才引出惯性的概念。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加上各种有趣的插图,真的让人印象深刻。我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和力学打交道,从走路、跑步,到开车、扔东西,甚至只是轻轻推开一扇门,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力学原理。这本书让我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让我明白了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趣味力学》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打破了我对科普读物“枯燥乏味”的固有印象。作者的笔触轻盈而富有洞察力,他总能用最巧妙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力学概念,变得如同儿歌般朗朗上口。我记得书中关于“功”和“能”的解释,他并没有直接上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爬山和下山的小例子,就将两者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而且,书中大量的插图和漫画,更是锦上添花,它们不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充满了幽默感,让我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科学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严谨和准确,更在于它能够解释和连接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它让我觉得,原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改造我们所处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我想他一定是个非常懂得如何激发读者兴趣的人。《趣味力学》给我的感觉,不是在“教”我,而是在“分享”他眼中那个奇妙而有序的力学世界。他的文字间透露着一种玩味和热情,让我觉得他本人一定是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他会从一个生活中的小现象出发,比如为什么水杯里的勺子看起来会弯折,然后层层剥茧,深入到光的折射原理。又或者,他会分析一些运动场景,比如踢足球时球的轨迹,是如何受到空气阻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会让你感到压力,即使你对物理学一窍不通,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理解那些精妙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让我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