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
定价:55.00元
作者:王相海,宋传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12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图像及视频可分级编码的一本学术专著,介绍了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冗余特性、基本编码方法以及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含义和分类情况,对DCT和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以及图像和视频的编码技术、图像和视频的可分级编码技术进行了论述,对图像和视频可分级编码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供计算机应用、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相海,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特聘教授,辽宁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5年、1999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中国计算机学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与抽象的几何图形组合在一起,仿佛在暗示着某种前沿的科技感。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来阅读它的,因为我对图像处理和视频压缩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最新编码标准的深度解析,比如AV1或者HEVC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优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时,发现内容似乎完全偏离了我的预设方向。它更多地聚焦于一些非常基础的信号处理理论,像是傅里叶变换在图像分解中的基础作用,或者一些非常早期的DCT(离散余弦变换)的数学推导。这些内容虽然在任何信号处理教材中都会出现,但对于一本以“可分级编码”为核心概念的书来说,期待的是更高层次的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细节。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在这些基础理论中寻找与“分级”概念的连接点,但始终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老旧的数字信号处理入门教材,而非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进阶读物。对于渴望了解现代高效编码结构(如层级编码结构L3/L4的应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显得过于陈旧和宏观,缺乏对现代视频码流结构中复杂依赖性和效率提升机制的深入剖析。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让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运动补偿和残差编码部分的插图,这些本应是理解视频压缩效率提升关键所在的部分。然而,那些矢量图的质量非常低劣,很多箭头方向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像素化和锯齿,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时域和空域预测关系来说是极大的障碍。有时候,一个关键的帧间预测块的划分图,因为分辨率不足,根本无法区分出是P帧还是B帧的结构。此外,很多图表似乎是直接从早期的学术论文中扫描并粘贴进来的,缺乏统一的风格和清晰的标注。我不得不反复对照文字描述,才能勉强推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编码流程,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一本关于现代图像和视频技术的书籍,在视觉呈现上如此敷衍,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这不应该是一本现代专业书籍应有的水准。
评分从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来看,这本书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瑕疵。在涉及实时性处理和延迟优化时,作者有时会将“帧间延迟”与“编码延迟”混为一谈,虽然在某些简化模型下可能可以互换,但在现代低延迟编码标准(如VVC的某些简化工具集)的语境下,这种概念的模糊处理是非常危险的。更令人不解的是,我发现书中引用的某些标准版本似乎已经非常老旧,比如对H.264/AVC的讨论,很多关键的性能提升点,如CABAC的优化以及某些特定的束搜索算法,都没有被提及或深入分析。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是否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关注了该领域的发展。对于一个追求技术前沿的读者而言,一本未能及时更新其技术参照点的专业书籍,其参考价值会大打折扣,因为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可能早已被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新技术所取代,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份技术考古报告而非现行工具指南。
评分整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用词也显得过于学术化和晦涩,读起来颇有一种在啃硬骨头的艰辛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信息的熵编码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算术编码在自适应上下文模型下的最新改进,或者Lempel-Ziv家族算法在视频序列中的具体优化策略。但实际呈现的内容,却花费了大量篇幅去复述香农的信息论基础,用大量的公式和符号堆砌出一个看似严谨的理论框架。这种写法让我感觉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展示自己的数学功底,而不是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痛点。例如,在讨论如何实现更细粒度的质量控制时,书中只是泛泛地提到了量化参数(QP)的重要性,却完全没有涉及如何通过动态调整QP来适应不同视觉区域或运动复杂度的具体分级策略。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我更需要的是可操作性的指导和对主流编码器配置参数的深入解析,而不是这些停留在纸面上的、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陈述。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来填补知识上的鸿沟,这本书本身提供的“养料”显得过于稀薄。
评分作者在全书对“可分级”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上,显得非常游离和不聚焦。我理解“可分级”意味着在不同的比特率和复杂度下,编码流能够灵活地解码出不同质量的图像。我原以为书中会详细介绍诸如子带编码技术在视频流中的应用,或者基于SNR(信噪比)或空间分辨率的分层结构设计。但在阅读中,我发现“分级”这个词语似乎更像一个吸引人的标签,而不是贯穿全书的结构主线。讨论到的分级案例非常零散,有时是关于简单的比特流截断,有时又跳跃到某种特定的质量池划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从底层到顶层的编码器架构描述。当我试图寻找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具有鲁棒性和灵活性的分级编码器时的具体步骤或设计原则时,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述和指向性不明的参考文献。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本对相关概念的“拼盘”式介绍,而非一次有深度的专业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