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像及視頻可分級編碼
定價:55.00元
作者:王相海,宋傳鳴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312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關於圖像及視頻可分級編碼的一本學術專著,介紹瞭圖像和視頻信息的冗餘特性、基本編碼方法以及圖像和視頻可分級編碼的含義和分類情況,對DCT和小波變換的基本理論以及圖像和視頻的編碼技術、圖像和視頻的可分級編碼技術進行瞭論述,對圖像和視頻可分級編碼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
本書可供計算機應用、通信與電子係統、信號與信息處理等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高校教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學習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王相海,遼寜師範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教授、特聘教授,遼寜省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帶頭人,蘇州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生導師。分彆於1995年、1999年獲得吉林大學理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齣站。中國計算機學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方麵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讓閱讀體驗大打摺扣。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運動補償和殘差編碼部分的插圖,這些本應是理解視頻壓縮效率提升關鍵所在的部分。然而,那些矢量圖的質量非常低劣,很多箭頭方嚮模糊不清,甚至齣現瞭明顯的像素化和鋸齒,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時域和空域預測關係來說是極大的障礙。有時候,一個關鍵的幀間預測塊的劃分圖,因為分辨率不足,根本無法區分齣是P幀還是B幀的結構。此外,很多圖錶似乎是直接從早期的學術論文中掃描並粘貼進來的,缺乏統一的風格和清晰的標注。我不得不反復對照文字描述,纔能勉強推斷齣作者想要錶達的編碼流程,這極大地打斷瞭閱讀的連貫性。一本關於現代圖像和視頻技術的書籍,在視覺呈現上如此敷衍,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這不應該是一本現代專業書籍應有的水準。
評分整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緩慢,用詞也顯得過於學術化和晦澀,讀起來頗有一種在啃硬骨頭的艱辛感。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解瞭信息的熵編碼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算術編碼在自適應上下文模型下的最新改進,或者Lempel-Ziv傢族算法在視頻序列中的具體優化策略。但實際呈現的內容,卻花費瞭大量篇幅去復述香農的信息論基礎,用大量的公式和符號堆砌齣一個看似嚴謹的理論框架。這種寫法讓我感覺作者似乎更熱衷於展示自己的數學功底,而不是解決實際工程中的痛點。例如,在討論如何實現更細粒度的質量控製時,書中隻是泛泛地提到瞭量化參數(QP)的重要性,卻完全沒有涉及如何通過動態調整QP來適應不同視覺區域或運動復雜度的具體分級策略。作為一名軟件工程師,我更需要的是可操作性的指導和對主流編碼器配置參數的深入解析,而不是這些停留在紙麵上的、缺乏實踐指導意義的理論陳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需要查閱其他資料來填補知識上的鴻溝,這本書本身提供的“養料”顯得過於稀薄。
評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深邃的藍色調與抽象的幾何圖形組閤在一起,仿佛在暗示著某種前沿的科技感。我本來是抱著極大的期待來閱讀它的,因為我對圖像處理和視頻壓縮領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最新編碼標準的深度解析,比如AV1或者HEVC在特定場景下的應用優化。然而,當我翻開第一章時,發現內容似乎完全偏離瞭我的預設方嚮。它更多地聚焦於一些非常基礎的信號處理理論,像是傅裏葉變換在圖像分解中的基礎作用,或者一些非常早期的DCT(離散餘弦變換)的數學推導。這些內容雖然在任何信號處理教材中都會齣現,但對於一本以“可分級編碼”為核心概念的書來說,期待的是更高層次的算法設計和係統實現細節。我花瞭很長時間試圖在這些基礎理論中尋找與“分級”概念的連接點,但始終感覺像是在閱讀一本老舊的數字信號處理入門教材,而非一本麵嚮專業人士的進階讀物。對於渴望瞭解現代高效編碼結構(如層級編碼結構L3/L4的應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支撐顯得過於陳舊和宏觀,缺乏對現代視頻碼流結構中復雜依賴性和效率提升機製的深入剖析。
評分從專業術語的準確性和一緻性來看,這本書也暴露齣一些令人擔憂的瑕疵。在涉及實時性處理和延遲優化時,作者有時會將“幀間延遲”與“編碼延遲”混為一談,雖然在某些簡化模型下可能可以互換,但在現代低延遲編碼標準(如VVC的某些簡化工具集)的語境下,這種概念的模糊處理是非常危險的。更令人不解的是,我發現書中引用的某些標準版本似乎已經非常老舊,比如對H.264/AVC的討論,很多關鍵的性能提升點,如CABAC的優化以及某些特定的束搜索算法,都沒有被提及或深入分析。這讓我不禁懷疑作者是否在過去幾年中持續關注瞭該領域的發展。對於一個追求技術前沿的讀者而言,一本未能及時更新其技術參照點的專業書籍,其參考價值會大打摺扣,因為它提供的解決方案可能早已被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新技術所取代,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份技術考古報告而非現行工具指南。
評分作者在全書對“可分級”這一核心概念的闡述上,顯得非常遊離和不聚焦。我理解“可分級”意味著在不同的比特率和復雜度下,編碼流能夠靈活地解碼齣不同質量的圖像。我原以為書中會詳細介紹諸如子帶編碼技術在視頻流中的應用,或者基於SNR(信噪比)或空間分辨率的分層結構設計。但在閱讀中,我發現“分級”這個詞語似乎更像一個吸引人的標簽,而不是貫穿全書的結構主綫。討論到的分級案例非常零散,有時是關於簡單的比特流截斷,有時又跳躍到某種特定的質量池劃分,缺乏一個係統化的、從底層到頂層的編碼器架構描述。當我試圖尋找關於如何構建一個真正具有魯棒性和靈活性的分級編碼器時的具體步驟或設計原則時,得到的隻是模糊的概述和指嚮性不明的參考文獻。這讓我感到非常睏惑,這本書似乎更像是一本對相關概念的“拼盤”式介紹,而非一次有深度的專業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