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同根——闽台文缘
定价:96.0元
售价:65.3元,便宜30.7元,折扣68
作者:刘小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9759516
字数:39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文化同根——闽台文缘》运用当代文化理论和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具体阐述闽台教育体系、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风俗、民间信仰以及史学等方面的亲缘关系,深入探讨闽台文化的传承、互动和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闽台两地风俗相通、习性相同,民间信仰相通,儒学教化一体,这些塑造了闽台常民相同或相近的“感觉结构”。
刘小新,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阐释台湾的焦虑》《华文文学与文化政治》《近20年台湾文学创作及文艺思潮》(与朱立立合作)等。
前言
时至今日,两岸文化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升温,民间交流呈现勃勃生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发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报告已经对两岸文化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亟须研究如何拓展文化合作与发展空间。福建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平台和重要基地。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近年来,闽台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日益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面临着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基础,系统总结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拓展两岸文化合作与发展空间的路径与对策。
闽台文缘是闽台文化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缘,也是两岸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写作的目的在于从区域文化视角探讨两岸文化亲缘关系,夯实两岸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本书聚焦于闽台两地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关联,阐释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描述闽台区域文化的具体表征,阐述闽台区域文化认同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
闽台文缘研究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课题,广泛涉及闽台教育体系、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风俗、民间信仰及史学等方面的亲缘关系。本书包括以下十章:“闽台教育之融合”“闽台儒学源流”“闽台文学情缘”“闽台方志与史学”“闽台佛教渊源”“闽台民间信仰”“闽台音乐戏剧渊源”“闽台传统美术之传承”“闽台风俗习尚”“闽台方言关系”。本书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描述闽台文化的亲缘关系,探讨闽台区域文化的诸种表征形态,以文化传承与认同建构为中心探讨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闽台文缘是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在两岸关系迈入大交流大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区域历史学和区域文化研究界对闽台文缘问题兴趣日趋浓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刘登翰、林国平和杨华基组织专家编写了“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包括《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刘登翰)、《闽台先民文化探源》(卢美松、陈龙)、《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谢重光)、《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马重奇)、《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黄新宪)、《闽台民间习俗》(方宝璋)、《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林国平)、《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朱双一)、《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陈耕)、《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戴志坚)、《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蓝雪霏)、《闽台佛教亲缘》(何绵山)、《闽台民间美术》(李豫闽)等,从各个方面分析探讨闽台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根的关系。汪毅夫的《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和《闽台缘与闽南风》、慧严法师的《台湾与闽日佛教交流史》、黄兰翔的《清代台湾传统佛教伽蓝建筑在日治时期的延续》、阚正宗的《台湾佛教一百年》、梁华璜的《日据时代台闽关系史》、刘登翰的《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陈名实的《闽台儒学源流》和王碧秀的《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等也是闽台文缘方面的重要成果。这一批研究成果打开了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奠定了闽台文缘研究的基础。现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闽台文缘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即闽台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当代问题如何结合的问题;第二,学术领域的闽台文缘研究如何大众化?如何普及化?这两个问题关涉到人文学术的社会影响力,关涉到闽台文缘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为当前和今后两岸文化交流服务这一历史性命题;第三,闽台文缘问题镶嵌在东亚乃至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程和网络之中,具有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交错性。如同台湾学者黃美娥教授所指出,闽台文缘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拓展需要建立“新认识论”。
闽台文缘研究不只是一个纯粹学术性课题,还是一个富有实践意义和当代性意味的课题。“当代性”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层面:其一是指文化研究中所具有的“现实视角”“问题意识”和“当代方法”;其二是对当代文化问题给予更多也更充分的关注。当代视野中的闽台文缘以区域文化史的研究为基础,但研究历史的目的则着眼于理解和阐释当代文化现实问题。本书对当代闽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闽台教育之融合”“闽台文学情缘”“闽台佛教渊源”等章中都有所体现。我们的意图在于描述出闽台文化亲缘关系当代发展的大概面貌,探讨当代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如何在历史的基础上重构闽台文化的亲缘关系。
闽台文缘课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我们而言,这显然是一个颇具难度和挑战性的研究任务。好在两岸学术前辈在这个领域长期耕耘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我们的描述与分析参考了学术前辈丰富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我们的讨论还很初步,真正深入的研究有待日后的努力。
《文化同根——闽台文缘》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叙述者,娓娓道来闽台之间那段绵延不绝的文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语言和文学的探讨。闽南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方言,它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书中有没有分析过,台湾的许多文学作品,是如何受到闽南语独特韵律和表达方式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更多具体的文本分析,比如比较分析几首相似主题的诗歌,或者几篇描述相似生活场景的小说,从中找出那些共同的文化基因和表达习惯。除了文学,书中对音乐和戏曲的论述也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那些古老的乐曲,那些经典的戏曲唱段,是否在两岸的文化舞台上留下了相似的旋律和故事?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文字、音律、表演,这些看似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聚,共同书写着闽台文化的独特篇章。
评分初拿到《文化同根——闽台文缘》这本书,就被它朴实而富有深意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两岸文化交流史略知一二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看不见的“文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开启了我对闽台之间那份深厚文化联结的探索之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跨越海峡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风俗习惯,甚至是民间传说,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浸润、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那种独特的文化张力。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翔实的案例,展现出那些鲜活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两岸人民心中扎根、生长,成为彼此心灵深处难以割舍的印记。例如,那些曾经在福建流传的戏曲、歌谣,是否也在台湾的山歌、布袋戏中留下了痕迹?那些在闽南语中常见的词汇,又有多少在台湾的日常对话中被沿用?书中那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描绘,能否让我们感受到两岸人民在共同庆祝某个节日时,那份超越时空的默契与温情?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让我“看见”历史,“听见”乡愁,甚至“闻到”文化气息的阅读体验。
评分《文化同根——闽台文缘》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的视角,展现了闽台之间深厚而多元的文化联系。我一直对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很感兴趣,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例如,福建的一些古厝建筑特色,是如何被带到台湾,又在台湾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演变出哪些独特的建筑风格?我也很想了解,那些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比如茶艺、陶瓷制作,在两岸的发展过程中,是否经历了相互的学习和借鉴?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文化细节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那些无形的文化纽带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悄然生长。书中对于一些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的描写,也让我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这些活动在两岸的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异同,又有哪些共同的根源。
评分这本书《文化同根——闽台文缘》,为我揭示了比我想象中更为丰富和深刻的闽台文化联系。我一直对那些跨越地理阻隔的情感维系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书中对早期闽台之间商业贸易的描述,让我联想到,在货物的交换背后,是否也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和融合?那些在福建流行的商业习俗、经营理念,是否也对台湾的商业文化产生了影响?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的探讨。那些从福建渡海而来的神祇,在台湾被赋予了怎样的新的解读和崇拜方式?书中能否深入挖掘这些民间信仰如何成为连接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多地关注那些“活态”的文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实践、所传承的文化元素,它们往往比历史文献更能体现出文化的生命力。
评分读完《文化同根——闽台文缘》,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和文化,竟然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像一张看不见的网,将闽南和台湾牢牢地连接起来。书中关于早期移民迁徙的论述,让我对那段艰辛的开垦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背井离乡的先民,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带着故土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土地上播撒希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那些民间信仰和习俗的细致描绘,比如妈祖崇拜、土地公信仰,这些在福建广为流传的神祇,如何在台湾落地生根,又演变出哪些独特的祭祀方式和民间传说?我希望书中能有多一些关于这些“软性”文化的篇章,它们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书中也提到了对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比如陶瓷、木雕,不知道这些技艺在两岸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过怎样的交流和借鉴?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具体的例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些来自大陆的文化种子,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同时又在相互影响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