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EDA技术教程
:25.00元
售价:18.3元,便宜6.7元,折扣73
作者:梁勇,王留奎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115223395
字数:343000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本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EDA技术和硬件描述语言VHDL,将VHDL的基础知识、编程技巧、实用方法与实际工程开发技术在EDA软件设计平台上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通过本书的学习迅速了解并掌握EDA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开发实用技术,并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书部分主要介绍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和EDA设计技术的基本知识,然后讨论了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原理和Altera公司的主流CPLD和FPGA器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EDA设计技术中的VHDL设计方法,然后重点讨论了Altera公司的EDA开发工具QuartusⅡ7.2。第三部分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来讨论可编程逻辑器件和EDA设计技术的结合应用。本书内容丰富、技术新颖、视点独特、实用性很强,可以使读者快速、全面地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和EDA设计技术。书中列举的VHDL示例,都经编译通过或经硬件测试。
本书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本、专科EDA技术和VHDL语言基础课,推荐作为微电子、电子工程、通信、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仪器仪表等专业的授课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同时也可以作为从事电子系统设计的设计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我原本以为这本《EDA技术教程》会覆盖当前主流FPGA设计流程,包括从RTL编码到实现、比特流生成的完整周期。我特别关注了如何高效地使用特定厂商(比如Xilinx Vivado或Intel Quartus Prime)的约束文件(XDC/SDC)来控制设计性能,以及如何利用增量式设计(Incremental Compilation)来加速迭代。然而,这本书对FPGA工具链的介绍几乎是空白的,它避开了具体厂商的IP核使用、时钟域交叉(CDC)的处理方法,甚至连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利用率分析都一笔带过。它更像是一本关于通用电路设计原理的泛论,而非针对特定硬件实现平台的“技术教程”。当我尝试在书中寻找关于调试(Debug)的章节时,我只发现了一些关于理论仿真模型的描述,而没有关于硬件调试工具(如ILA/VIO核)的具体配置和使用指南。总而言之,如果你是FPGA工程师,这本书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直接应用于你日常工作的实用价值。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以为终于能找到一本能彻底梳理清楚数字后端流程的书籍。我渴望看到关于物理实现(Physical Implementation)的精细步骤,例如如何有效地进行布局(Place)、如何优化布线拥塞(Routing Congestion)以及如何处理IR Drop和Electromigration等关键问题。然而,这本书在这些核心环节的处理上简直是蜻蜓点水。它似乎满足于使用一些非常老旧或通用的术语来描述这些复杂过程,但完全没有深入到现代SoC设计中必备的自动化脚本、设计流程的迭代优化、或者与特定IP厂商工具集成的具体实践。我花了很大力气去寻找关于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或2.5D/3D IC)的章节,毕竟这是当前行业的热点,但书中对此只字未提,仿佛这些技术从未存在过。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好像在阅读一本十年前的概览性教材,缺乏对当前业界主流工具链(如Synopsys Fusion Compiler或Cadence Innovus)的操作细节的覆盖,让人感到非常失望,完全不具备实战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EDA技术教程》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原本期待着能学到一些关于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的扎实知识,比如如何使用主流的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验证和布局布线。然而,书中的内容似乎更偏向于一些高层次的理论探讨,甚至有些内容让我觉得更像是在介绍芯片制造的历史沿革,而非具体的“技术教程”。举例来说,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去阐述CMOS工艺的演变,虽然这部分背景知识很有价值,但对于一个急需掌握如何用VHDL或Verilog编写行为级模型的初学者来说,这些信息显得过于冗余和脱节。当我翻到关于静态时序分析(STA)的部分时,期望能看到清晰的约束设置和案例分析,结果看到的却是对时序收敛性的哲学思考,而不是具体软件中的命令和参数设置。这本书的结构混乱,像是把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资料拼凑在一起,让人很难形成一个连贯的学习路径。如果我是一个完全的新手,读完之后可能对EDA的“概念”有所了解,但绝对无法上手进行任何实际的设计工作,这与“教程”的定位严重不符。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实在过于学术化和抽象,让我难以产生任何学习的动力。它充斥着大量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理论推导,这些内容虽然在理论研究中可能很有价值,但对于一个希望通过“教程”快速掌握应用技能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灾难。例如,在讲解综合(Synthesis)过程中遇到的优化算法时,作者似乎更热衷于证明某个NP难问题的近似解法的收敛性,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在实际综合脚本中应该如何调整时序目标(Timing Goals)以达到最优的结果。书中鲜有高质量的图示和代码示例来辅助理解,那些为数不多的流程图也显得非常粗糙和过时,缺乏现代EDA工具链的可视化支持。阅读体验极其糟糕,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数学专著,而不是一本旨在教授实际操作技能的教程。如果想了解这些数学原理,我或许会去图书馆找更专业的书籍,而不是指望一本声称是“技术教程”的书籍能提供这种深度的理论轰炸。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是为了补强我的模拟电路设计(Analog/Mixed-Signal)部分知识,特别是关于版图设计规则(Layout Practices)和寄生参数提取(Extraction)的细节。我希望教程能够提供一些经典电路单元(如带隙基准源、LDO或OP-Amp)的布局技巧,以及如何通过仿真工具验证这些布局对性能的影响。遗憾的是,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偏向了数字逻辑领域,对模拟部分的探讨浅尝辄止,并且非常晦涩。书中关于版图的部分,仅仅停留在了规则设计(DRC)的表层,对于如何应对匹配问题(Matching)、噪声耦合(Noise Coupling)或是高精度采样电路的屏蔽设计等专业难题,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简直是天方夜谭。读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对如何优化一个实际的模拟模块的版图,依然一无所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停留在系统架构层面的理论导论,而不是一本深入到物理层级的“技术教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