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雍容華貴烏龍茶
定價:48.00元
作者:劉潔
齣版社:新世界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10405570
字數:
頁碼:24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它的功夫深厚,它的喉韻綿長,“紅邊妝綠葉,十泡有餘香”是它顯著的特徵,它,就是的烏龍茶。震撼於它的雍容華貴,陶醉於它的醇厚甘爽,一切都始於一次與烏龍茶的奇妙邂逅。
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取靈芽餘自栽。地僻芳菲鎮長在,榖寒蝶蝶未全來。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
——硃熹《滬武夷茶》
內容提要
比紅茶更濃鮮,比綠茶更清香,厚潤的葉片在滾熱的水中翻騰,舒展,迴鏇,呈現齣濃鬱迴甘的香氣與金黃透亮的水色,宛如那秀外慧中而雍容華貴的大傢閨秀。盈盈笑意,落落大方。輕啜一口,喉韻餘聲,緩緩細品,真味妙香。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第七章 烏龍茶·事
如何鑒彆烏龍茶
要鑒彆烏龍茶首先要瞭解烏龍茶的茶香。辨彆茶香,可以憑以下四點做參考。
烏龍茶大多以茶樹品種命名,如鐵觀音、烏龍、毛蟹、本山、黃金桂、肉桂、佛手、鳳凰單樅等,有幾十個品種。這些茶,在香味上雖有差異,但從審評角度看,不管采用何種品種製得的烏龍茶,依照其香味優劣,大緻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即細膩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人粗味型。形成烏龍茶香味類型的不同,固然與茶樹品種、原料老嫩等有關,但也與製茶技術以及製茶過程的天氣因素有關。現對四個香味類型作一比較,並從製茶角度淺析其原因。
細膩花果香型
這是烏龍茶中品質好的一類,其品質的大特點是具有類似水蜜桃或蘭花的香氣,滋味清爽潤滑,細膩優雅,湯色橙黃明亮,葉底主體色澤綠亮,呈綠葉紅邊,發酵程度較輕。乾茶外形重實,色澤深綠油潤,大多用春茶製作,如廣東潮安鳳凰單樅、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肉桂、颱灣凍頂烏龍等,均帶有濃鬱而細膩的花果香味。1996年11月9日在廣州中國大酒店拍賣的500剋安溪“觀音王”(鐵觀音)便具有濃鬱的花果香和清爽細膩的滋味,入口後鮮潔潤滑,實是烏龍茶中的。這種好茶不多,在1992年和1995年、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參加評比的數十種烏龍茶中,也隻有兩種茶的香味相當於這次被拍賣的34萬元/韆剋的“觀音王”水平。這類産品,估計在烏龍茶總産量中占不到5%,但其經濟價值極高,上韆上萬一韆剋的茶,都屬於這一類産品。製作優雅細膩的花果香型烏龍茶,條件非常苛刻,要求鮮葉嫩度閤適,且必須是晴天采摘的,製作過程曬青需有“時陰時陽”的光照,晾青需有微弱的北風,即如“鞦高氣爽”的天氣,這是必要的條件,當然還須配以精湛的製作技術。
花果香型
它與細膩花果香型相比,香味類型相同,顯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入口後缺乏鮮爽潤滑的細膩感,在青茶中屬於二類産品,經濟價值也較高。這種茶,大多産於鞦茶季節,製作條件與一類的相同,産量大緻占青茶總産量的23%。
老火香型
陰雨天采摘的雨水葉,或曬青、晾青的氣候條件不適應正常製茶要求,加工時隻好延長攤青時間,或采用萎凋槽加溫萎調,在搖青中形成不瞭“果香型”香味,後隻有通過提高烘乾溫度,將粗青氣烘去,烤齣老火香味。若烘乾中不采取人工補救,則成茶青澀味甚重,口感差,精製茶廠對帶粗氣的烏龍茶,為瞭消除粗青氣烤齣老火香(似鍋巴焦香),補火時常將烘乾機頂部加蓋來提高烘溫,使熱風溫度達到170℃以上,甚至超過200℃。老火香型的烏龍茶,乾茶色澤暗褐顯枯,湯色黃深,葉底暗綠,無光澤。這類産品,由於鮮葉不十分粗老,香味上顯老火香味,而無粗老氣味。
老火粗味型
老人粗味型烏龍茶,在烏龍茶中是品質次的一類,它的製作方法與第三類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檔鮮葉,因而既有老火香味,又帶有粗老氣味。如果按常規方法烘乾,不烤齣老火味,就相當於綠茶三角片的滋味,不易被消費者所接受的。 但這類茶盡管采用高溫烘焙,其所帶的粗老味仍不能完全除去,所以品質差。在審評烏龍茶時需要注意的是,對帶有老火香味的烏龍茶,不能按紅茶、綠茶要求,將之評判為老火茶、次品茶。其實,烏龍茶的老火香是屬正常香氣,它是製茶過程中一種補救技術措施所造成的,目的是改善品質。
上述四類烏龍茶品質判斷方法,從製茶品質角度入手,較易為非産區和銷售人員所掌握,當然要想做到準確地評齣烏龍茶品質的優劣,仍需經過專業訓練和長期實踐纔行。
對於烏龍茶感官鑒彆,也還是離不開在瞭解其品質特點的基礎上,通過人的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對茶葉的形狀、色澤、香氣、滋味、湯色、葉底六個因素進行審評。其審評的方法有“乾看外形”和“濕評內質”兩個程序。就是要從外形看其條型和色澤、茶葉衝泡聞香氣、嘗滋味、看湯色和審看葉底六個方麵綜閤分析。
序言
章 認識烏龍茶(001)
說說茶外的“烏龍”/002
什麼是烏龍茶/003
烏龍茶的得名/009
地名說/009
茶樹說/010
成茶說/011
茶人說/011
烏龍茶的發展曆史/012
第二章 說說烏龍茶的好品質(014)
烏龍茶的品質特點/015
“優質烏龍茶”形成的條件/024
海拔高度條件/024
季節條件/025
土壤條件/027
優良的茶樹良種/028
高質量的鮮葉/028
烏龍茶的采製工藝/033
采摘/034
製作工藝/035
烏龍茶的主要品種/039
第三章 閩北烏龍茶(040)
武夷岩茶/041
“武夷岩茶”的發展曆史/043
“武夷岩茶”的製作工序/047
“武夷岩茶”的品質特點/051
“武夷岩茶”的鑒彆/053
大紅袍/056
武夷肉桂/061
武夷鐵羅漢/066
閩北水仙/084
“閩北水仙”的采製工藝/085
“閩北水仙”的品質特點/086
龍須茶/087
“龍須茶”的傳說/092
“龍須茶”的采製工藝/093
“龍須茶”的品質特點/096
第四章 閩南烏龍茶(098)
鐵觀音/099
關於“鐵觀音”得名的傳說/100
“安溪鐵觀音”的品質特點/102
茶區自然環境/105
鐵觀音茶樹品種/107
“安溪鐵觀音”的采製特點/108
“安溪鐵觀音”的鑒彆/113
安溪鐵觀音衝飲八式/117
鐵觀音品飲之“三步走”/118
鐵觀音的功效/123
黃金桂/135
黃旦/137
“黃金桂”的采製特點/138
“黃金桂”的品質特點/139
“黃金桂”的功效/140
永春佛手/142
“永春佛於”茶的由來/143
民間關於“永春佛手”的傳說/143
佛於茶樹/145
“永春佛手”的品質特點/146
“永春佛手”的采製上序/146
“永春佛手”的功效/147
白芽奇蘭茶/149
關於“白芽奇蘭”之稱的由來/151
“白芽奇蘭茶”的品質特點/151
“白芽奇蘭茶”的辨彆/152
“白芽奇蘭茶”的功效/153
色種/153
本山/154
毛蟹/155
悔占/156
第五章 廣東烏龍茶(158)
鳳凰水仙/159
關於“風凰水仙”的來曆/159
風凰山茶産區/160
“風凰水仙”的采摘製作工藝/161
“風凰水仙”的品質特點/161
鳳凰單樅/162
“風凰單樅”的采製工序/163
“風凰單樅”的品質特點/167
“風凰單樅”的衝泡/168
“風凰單樅”的功效/169
嶺頭單樅/170
“嶺頭單樅”的品質特點/171
關於嶺頭單樅的“蜜韻”/171
第六章 颱灣烏龍茶(172)
關於颱灣烏龍條的小知識/174
從福建劍颱灣的烏龍茶/175
凍頂烏龍茶/178
凍頂山/179
“凍頂條”的采製工藝/180
“凍頂茶”的衝泡品飲/18l
“凍頂茶”的品質特點/186
金萱茶/187
“金萱茶”的品質特點/187
阿裏山高山茶/188
阿裏山茶區/188
“阿裏山高山茶”的品質特點/191
白毫烏龍茶/192
“白毫烏龍茶”的冷熱衝泡法/193
“白毫烏龍茶”的品質特點/194
文山包種茶/195
“文山包種茶”的采製工藝/197
“文山包種茶”的品質特點/197
“文山包種茶”品質的辨彆/198
其他颱灣烏龍茶/198
木柵鐵觀音/198
翠玉茶/200
四季春茶/201
梨山高冷茶/201
蜜香茶/202
炭焙茶/202
第七章 烏龍茶·事(203)
如何鑒彆烏龍茶/204
優質烏龍茶的特點/208
劣質烏龍茶的特點/209
衝泡烏龍茶前的準備/210
熟悉茶性/210
茶水/210
茶具/212
茶葉投放量/216
開湯時間/217
烏龍茶的衝泡方法/218
普通泡法/218
傳統衝泡法/220
如何品鑒烏龍茶/225
烏龍茶的保存之道/226
第八章 烏龍茶雜談(229)
烏龍茶的特殊功效/230
自製保健烏龍茶飲/235
人參烏龍茶/237
烏龍茶食譜/239
《雍容華貴烏龍茶》,這個書名著實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仿佛預示著一場彆開生麵的感官盛宴。但當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閱讀,卻發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並非如我想象中的那種直接而熱烈。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不疾不徐地帶著你穿越不同的時空,領略那些被歲月溫柔打磨過的場景。書中沒有驚濤駭浪的情節,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轉摺,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寜靜而悠遠的敘事節奏。作者似乎更偏愛於描繪一種“慢”的生活狀態,一種在忙碌的世界中,依然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節奏的安然。我注意到,書中對“烏龍茶”的描繪,並非僅僅停留在茶葉的形態或衝泡的過程,而是將其升華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載體。一杯茶,可以承載一段迴憶,可以連接一段情感,甚至可以撫慰一顆疲憊的心靈。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些細膩的情感波動,那些不易察覺的心理變化,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處。讀這本書,仿佛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時或許平淡無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能品齣其醇厚與甘甜,留下悠長的迴味。它不是一本能讓你瞬間獲得某種“知識”的書,而是一本能讓你在閱讀後,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生活,去尋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與價值的書。
評分剛拿到這本《雍容華貴烏龍茶》,名字就透著一股子彆緻勁兒。我平時也不是特彆懂茶的人,但總覺得名字裏帶“雍容華貴”這幾個字的,總得有點故事,有點講究。翻開目錄,發現裏麵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種硬核的茶道講解,沒有各種復雜的衝泡技巧,也沒有枯燥的曆史年份考證,這讓我一開始還有點小失望。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被一種溫潤的氣息所吸引。作者似乎更側重於描繪一種與茶相伴的生活方式,一種由內而外的從容和優雅。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在某個午後,陽光透過窗欞灑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而故事中的人物,無論是在靜靜地品茗,還是在與人談笑,都散發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從容。書中的很多場景,並沒有激烈的衝突,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更多的是一種日常的瑣碎,但恰恰是這些瑣碎,在茶香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有味道,有餘韻。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人物眼角的笑意,感受到他們指尖傳來的溫度,甚至能聞到那杯茶中蘊含的,淡淡的花香或是果香。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泡齣一杯好茶,而是告訴你,如何在一杯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優雅。它像是一個溫柔的引導者,帶你放慢腳步,去體會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評分初見《雍容華貴烏龍茶》的書名,我腦海中閃過無數關於茶葉産地、品種、衝泡技巧的聯想,以為這是一本詳盡的茶學百科。然而,翻閱書中內容,卻發現它避開瞭我原有的期待,巧妙地將我引入瞭另一片天地。這本書並沒有直接深入講解烏龍茶的專業知識,而是以一種更為溫婉、敘事性的筆觸,描繪瞭與茶相關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體驗。我發現,作者似乎更專注於通過“烏龍茶”這個載體,去傳達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雍容華貴”相契閤的內在氣質。書中許多篇章,並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一些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緒流轉。例如,在某個靜謐的午後,陽光透過老舊的窗戶,灑在一張泛黃的書頁上,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而書中的人物,則在那份寜靜中,獨自品味著生活的況味。這種描繪方式,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放鬆與愜意,仿佛自己也參與到瞭那份寜靜之中。作者對細節的捕捉,尤其令人稱道,一杯茶端在手中的溫度,茶湯在杯中蕩漾的光澤,甚至每一次呼吸間所感受到的茶香,都被描繪得細膩入微,充滿畫麵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雍容華貴”,或許並非來自外在的物質堆砌,而是源自一種內心的從容、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細微之處的敏感。它像一杯迴甘悠長的烏龍茶,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領略其深邃的韻味。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被《雍容華貴烏龍茶》這個名字吸引,是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我總覺得,這個名字背後一定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或者是一種極其高深的品鑒之道。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卻發現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之前的預設。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雍容華貴”到底意味著什麼,也沒有強行灌輸給你某種“高雅”的生活理念。相反,它更像是在為你鋪陳一個場景,然後讓你自己去感受。我注意到,書中對於“烏龍茶”的描寫,更多的是圍繞著一種氛圍,一種情緒,一種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比如,在某個微雨的午後,一個人靜靜地坐在窗邊,手裏捧著一杯熱氣騰騰的烏龍茶,看著窗外的行人匆匆而過,那一刻的心境,那種淡淡的憂傷與寜靜交織在一起的感覺,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又比如,在一次傢庭聚會中,大傢圍坐在一起,品著同一款烏龍茶,雖然沒有太多的言語交流,但彼此之間卻能感受到一種默契與溫暖。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沒有刻意去營造一種“高大上”的感覺,而是將“雍容華貴”融入到瞭最平凡的生活場景中,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優雅,或許就藏在這些不經意間的點滴之中。它沒有說教,隻有引導,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去體會那種屬於自己的“雍容華貴”。
評分讀《雍容華貴烏龍茶》,總有一種置身於某個年代的錯覺,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故事裏的旁觀者,看著一幕幕場景在眼前徐徐展開。書裏的人物,不是那些叱吒風雲的風雲人物,也不是那種驚纔絕世的天纔,他們更像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有著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喜悅,自己的掙紮。但奇妙的是,在作者的筆下,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因為有瞭“烏龍茶”這個媒介,而顯得那麼意味深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比如一杯茶端在手中的重量,茶湯在杯壁上留下的痕跡,甚至是泡茶時水蒸氣升騰的軌跡,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讓我不禁懷疑,作者是不是真的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感官體驗,纔能捕捉到如此細膩的美好。書中沒有大篇幅的對話,更多的通過人物的動作、錶情,以及環境的渲染來烘托氣氛。我尤其欣賞這種“留白”的藝術,它給瞭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我們能夠將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注入其中,與書中的人物産生共鳴。雖然書名帶有“烏龍茶”,但我發現,這本書講的並不僅僅是茶本身,更多的是通過茶,去觸及那些關於情感、關於人生、關於歲月沉澱的種種感悟。它像一杯醇厚的烏龍,初品時清雅,迴甘悠長,越品越有滋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