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清學劄記 |
| 作者 | 漆永祥 |
| 定價 | 68.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91270 |
| 齣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清學劄記》是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漆永祥先生關於清代學術數十年的積纍之作,按作者自序,其弱冠之後,專於清人纂述,而乾嘉諸老,又精擅筆劄,是書從其畢生所積的五百餘條中精選一百五十餘條,內容涉及經學、考據學等諸多清中期學術著作及顧炎武、閻若璩、杭世駿、劉逢、戴震、錢大昕、惠棟等學者之學問、為人、處事、後世等諸多典故及考證、考評,亦有若乾篇,由古而今,取古今一理之社會現象略作評點。文章短長不一,於學術價值頗有助益,內容廣泛,讀來愜意、饒有趣味,是難得一尋的清代學術劄記。 ' |
| 作者簡介 | |
| 漆永祥,男,1965年生,甘肅漳縣人。西北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係、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據學、宋詩整理與研究、東亞學術與文化研究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等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撰著與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據學研究》《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漢學師承記〉箋釋》《全宋詩》(閤作)《書林清話(外二種)》《東吳三惠詩文集》《漢學商兌?漢學商兌贅言》《大學國文選本》《北大中文係課》等1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並散雜文詩歌等200多篇。 |
| 目錄 | |
| '目 錄 一、實學 二、經學 三、漢學與宋學 四、師承與傢法 五、務為其難與務求其是 六、《十三經》皆有傳 七、《十三經》義疏繁冗生厭 八、段玉裁“二十一經”說 九、焦循“經學”一傢說 一○、阮元《皇清經解》之初衷與後來成書有彆 一一、《周禮》難緻太平 一二、漢儒“以經術飾吏事”非事實 一三、漢代諸帝與儒術之效 一四、學案體不始於黃宗羲 一五、文集編次之難 一六、戴名世、鄭燮、李調元、劉聲木之論撰著之自序與他人作序 一七、古人著述署名之謹慎與隨意 一八、修誌之難 一九、書成眾手之弊 二○、「一目十行」與「目十行下」 二一、明清刻書之不同與今日之情勢 二二、名聲原由互相引重而起 二三、名人後裔多寂暗無名 二四、行文喜用生僻字之陋 二五、清高宗禦製詩之富之濫 二六、漢人翰林多不願習國書 二七、書齋以數字命名者 二八、《金石錄》十捲人傢 二九、顧炎武之目盲與流傳之畫像 三○、畫傢之顧亭林與日知之顧亭林 三一、顧炎武之抗清與後人之論遺民 三二、顧炎武之連環套官司 三三、“歸奇顧怪” 三四、顧炎武、閻若璩、杭世駿、劉逢祿諸人之謙抑 三五、顧炎武、戴震、餘蕭客、江藩諸人之絕嗣 三六《亭林五書》與《高郵四種》 三七、全祖望述顧炎武、黃宗羲事多誤 三八、張爾岐論求學次第 三九、閻若璩、硃筠、阮元之口吃 四○、閻若璩、汪琬《喪服》之爭 四一、“使功不如使過”之齣典 四二、何焯之不擅時文 四三、李因篤、武億、章學誠、汪蒼霖與淩坤諸人之好鬥 四四、東吳惠氏世傢學 四五、惠士奇罷官之真相 四六、紅豆莊、紅豆先生、紅豆齋、紅豆詞與紅豆詞人 四七、惠棟之理想社會 四八、惠棟《後漢書補注》成書之不易 四九、惠棟妄改 五○、江聲論學術爭鳴 五一、江聲之喜篆書 五二、江永戴震之不中科第 五三、戴震尊禮江永 五四、段玉裁之尊禮戴震 五五、戴震錢大昕之高下 五六、洪榜知戴氏《聲類錶》 五七、袁枚、紀昀之不能酒與劉權之、武億之豪飲 五八、盧文弨為校書而生 五九、王傑之直道立朝 六○、錢大昕學有「九難」 六一、「南錢北紀」 六二、王昶隨清軍徵川西諸地名 六三、王鳴盛之所謂“濫用驛馬” 六四、汪中之好罵與被罵 六五、汪中父子有遺傳之心髒病 六六、汪中「六君子贊」「七君子頌」與「通者十九人」說 六七、「談天三友」 六八、焦循之譏刺隱士 、“南江北江” 七○、洪亮吉王念孫上時政疏 七一、淩廷堪論學術盛衰 七二、李慈銘好大言謾罵 七三、方東對《漢學商兌》詬詈過甚有失著述之體 七四、江藩之轉益多師 七五、江藩之精於《文選》 七六、江潘鬻書 七七、江藩之鄙薄方苞 七八、江藩與袁枚之關係 七九、江藩與洪亮吉交惡 八○、江藩《漢學師承記》之誤錄程晉芳 八一、江藩之隸事多誤 八二、江藩之排宋而尊漢 八三、江藩不信日本足利本《論語義疏》 八四、江藩未注清高宗《禦製詩小注》 八五、江藩之喜收藏端硯 八六、江藩之卒年 八七、《河賦注》為注藩自注 八八、《漢學師承記》初刻初印本與後來各本有異 八九、《古書疑義舉例》非鈔自《經解入門》 九○、集句詩與《漢學師承記》之體裁 九一、趙之謙《漢學師承續記》 九二、袁枚之譏刺考據學 九三、乾嘉考據學傢不喜諸經唐宋人舊疏 九四、乾嘉考據學傢多患目疾 九五、近視與近視鏡 九六、乾嘉考據學傢著書之先為長編 九七、乾嘉考據學傢多不擅時文 九八、乾嘉考據學傢多睏頓以終 九九、乾嘉考據學傢之事功之學 一○○、乾嘉時揚州學者年多不永 一○一、紀昀主持四庫全書館之因 一○二、紀昀與《四庫全書》之糾誤 一○三、「四布衣」與「五徵君」 一○四、《四庫全書》所收編年類史著多依傍《通鑒》而成 一○五、《四庫全書》所收紀事本末體史著多為清人所纂 一○六、《四庫全書》雜史類多宋明人著述 一○七、《四庫全書》術數類書多齣依托 一○八、清廷禁順治、雍正、乾隆帝著述 一○九、《四庫總目》於清帝多諛詞 一一○、《四庫總目》於明帝多譏貶 一一一、《四庫總目》之貶刺硃熹 一一二、《四庫總目》持論過激有失著作之體 一一三、《四庫總目》論召外族以息內禍之說與王夫之說暗閤 一一四、《四庫總目》論蘇黃後繼無人 一一五、《梁書》《陳書》《北齊書》實為私撰 一一六、《四庫總目》譏戴震論反切起源之不當 一一七、《四庫總目》多采錢大昕之說 一一八、《四庫總目》以《通鑒綱目》入“史評類”為無當 一一九、《四庫總目》論《洪武聖政記》真僞之失考 一二○、《四庫總目》以《炎僥紀聞》書而分隸兩類 一二一、《四庫總目》斥明人談海運之書入存目 一二二、四庫館臣目中之世界與中國 一二三、孔孟隻兩傢無父兒 一二四、官年實年 一二五、此時有子不如無 一二六、甘肅少人纔之故 一二七、懼內 一二八、大型歌舞人組圖案與文字 一三九、奧運牡丹與摧花之術 一三○、道術治蛇傷及醫病之法 一三一、高年應試與低齡應試 一三二、清代貢院之簡陋 一三三、號捨用《韆字文》排序 一三四、連中元與祖孫狀元父子狀元兄弟狀元 一三五、狀元娶公主隻存在於戲麯中 一三六、時文選傢多不擅作時文 一三七、大題小題及截搭題 一三八、夾帶與關節 一三九、“白捲英雄”與“曳白”之種種 一四○、塾師教授與冷官 一四一、高考閱捲與閱捲紀事詩 一四二、文選樓 一四三、三江 一四四、明堂 一四五、小璫 一四六、啖 一四七、金扇與鬆花石硯 一五八、剋什 一四九、紫團 一五○、紫燕 ' |
| 編輯推薦 | |
| '劄記體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學術著作體裁,其體短小精悍,論說簡淨,寓理道於掌故,摹性情於趣聞,深為作者與讀者喜愛。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擅長以筆劄體敘事說理,語言雅潔,且多意趣,頗有古賢之風; 作者從事清代學術研究三十餘年,諳熟清代掌故逸聞,於經史四部摩不觀覽,書中旁徵博引,所論多為前人所不言,創獲良多,啓人引思。 對研究中國古代學術史與廣大經史愛好者而言,既學術味十足,又頗可賞玩。 ' |
| 文摘 | |
| 序言 | |
讀《清學劄記》隨感:穿越曆史的微光,觸碰鮮活的過往 剛拿到《清學劄記》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投入閱讀。書名雖帶有“清學”二字,但總覺得這種學術性的著作,即便裝幀再精美,也難免讓人聯想到枯燥的考據和晦澀的理論。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一股撲麵而來的文字氣息,瞬間打破瞭我的固有認知。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如同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講述者,用一種極其親切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帶領我走進那個遙遠的年代。他沒有大段大段地羅列史料,而是將那些冰冷的文字轉化為有血有肉的場景,讓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經鮮活的人物,聽到他們衣袂的飄動,聞到他們身上淡淡的熏香,甚至感受到他們眉間揮之不去的憂愁與喜悅。書中所描繪的那些細節,往往是曆史洪流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卻恰恰是構成個體生命體驗的關鍵。例如,對於某個朝代官僚體係運作的細緻描繪,不隻是冷冰冰的製度介紹,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環節可能齣現的細節,比如一份奏摺的傳遞流程,文書人員的日常工作狀態,甚至是一次朝會前大臣們如何在宮廷的縫隙中低聲交流,這些都讓曆史不再是泛黃的紙張,而是活生生的舞颱。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停下筆,想象自己就置身於那樣的環境,與那些人物一同呼吸。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曆史讀物難以企及的。
評分在《清學劄記》的字裏行間,感受曆史的呼吸與脈動 《清學劄記》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很多曆史讀物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堆史實和結論,而是循序漸進,如同剝洋蔥一般,一層層地揭開曆史的麵紗。作者用一種非常樸實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帶領我深入到清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的深入挖掘,以及從這些事件中提煉齣的深刻洞見。例如,他對某個時期某個官員的仕途起伏的細緻梳理,以及對導緻其命運變遷的社會環境和個人選擇的分析,都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書中的每一篇“劄記”,都像是作者在反復打磨後的思考結晶,字斟句酌,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他並沒有簡單地復述曆史,而是試圖去理解曆史背後的人性,去探究那些驅動曆史前進的內在力量。這種對曆史“呼吸”和“脈動”的捕捉,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生動的感知,也讓我對曆史的理解,從錶麵的事件,上升到瞭對人性和社會規律的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清學劄記》:一段與曆史對話的奇妙旅程 讀完《清學劄記》,我腦海中湧現齣的第一個感覺是“驚喜”。我原以為會是一本相對沉悶的學術著作,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遠超我的預期。作者的文字極具畫麵感,仿佛我化身為曆史的見證者,親身經曆著那些波瀾壯闊的事件,感受著那些時代人物的喜怒哀樂。他筆下的清代,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充滿矛盾與溫情的真實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生活場景的描繪,比如江南文人的日常起居,他們在文人雅集上的談笑風生,甚至是對當時市井小民生活狀態的細緻刻畫。這些細節的引入,極大地豐富瞭曆史的維度,讓我在閱讀中獲得瞭極大的樂趣。作者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但他並沒有強加於人,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和思考。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曆史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我在其中看到瞭過去的影子,也看到瞭自己的思考。這種跨越時空的連接,讓我感到非常奇妙。
評分一個學徒的虔誠拜訪:《清學劄記》裏的學問與情懷 坦白說,初次接觸《清學劄記》,我抱持著一種“學習”的心態,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關於清代曆史和學術的知識。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這本書所傳遞的,遠不止於知識本身。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曆史研究的嚴謹態度,是對文獻資料的深入考辨,更是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他如同一個虔誠的學徒,懷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撥開曆史的塵埃,去探尋那些被掩埋的真相。書中對一些學術爭議的探討,並沒有將讀者置於一個旁觀者的位置,而是巧妙地引導我們一同進入作者的思考過程,去理解他如何從紛繁復雜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如何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智力共鳴”的感覺,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立地閱讀,而是與作者一同踏上瞭一段探索知識的旅程。而且,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史料的堆砌,他更注重從曆史事件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和道理。每一次的“劄記”,都像是作者在一次次的閱讀和思考後,對自己心靈的敲打和升華,充滿瞭人文關懷的溫度。
評分《清學劄記》:那些被時間衝刷後留下的智慧火種 與許多側重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不同,《清學劄記》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對“個體”的關注。作者在梳理清代曆史脈絡的同時,並沒有將筆墨過多地傾注於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而是巧妙地將視綫聚焦在那些默默無聞卻在曆史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普通人、小官員、甚至是一些知識分子身上。他通過對他們生活細節的挖掘,對他們思想觀念的剖析,展現瞭一個更為立體和真實的曆史圖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描繪,他們如何在詩詞歌賦中寄托情懷,如何在山水之間尋找精神的慰藉,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一份清醒與獨立。這讓我不禁反思,在任何一個時代,支撐起文化繁榮和思想進步的,往往是這些個體閃耀的光芒。作者並沒有刻意拔高這些人物,而是用一種審視的目光,去探究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去理解他們思想的淵源。這種“求真”的態度,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有瞭更具啓發性的思考。書中的很多段落,都像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封封信,字裏行間都飽含著他們的智慧和對人生的感悟,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和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