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济南城记
:98.00元
售价:66.6元,便宜31.4元,折扣67
作者:雍坚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7417447
字数:
页码:3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2009年某月某日晚,济南干佛山路小城故事饭店。我,朋友姜波,还有一位对建筑颇感兴趣的外地朋友在一起小坐。当时,经八纬一正在拆迁中,姜波所在的山东建筑大学正在对该片区的一处民国建筑进行远程平移,而我所供职的媒体也正在对此进行报道。我们的话题便从济南拆迁说起。
“生活在你们济南真好,不仅能看到历史建筑的外形,还能看到它们的内部结构。”外地朋友非常“羡慕”地对我们说。
外地朋友说得没错。由于加快了“棚户区”的改造进程,济南近年来有成片的老街区被拆迁改造,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的檩、椽、梁、柱、础及墙体填充物在拆除中暴露无遗。
可他的说法却深深地“刺激”了我。
我说:“我们现在暂时是幸运的,可我们的后代却永远没有了这份眼福。将来他们中如果有人喜爱济南的老房子,恐怕只能通过历史图片去揣摩其内部结构了。”
我不是一个喝着泉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和坊间很多喜爱济南历史建筑的朋友一样,喜爱,似乎没有充足的理由。
如果非要从历史寻找缘由的话,早在民国元年(1912),我的大老爷爷(曾祖父之兄)就来济南创业了,他在萃卖场开办的式燕番菜馆曾经赫赫有名,是国人在济南所创办的家大型西餐馆。20世纪30年代,我的祖父来济南读中学;再后来,我的父亲是在济南读。他们虽然没有在济南定居工作,却让我早早便对济南产生了朦胧的憧憬。
1990年,我如愿以偿来到济南读书。从专科、专升本到研究生,其间虽然短暂工作,对济南的了解也不过限于“三大名胜”、“四大泉群”和“齐烟九点”。2000年6月我应聘到大众报业集团生活日报工作,翌年逐步转向对文化新闻的关注。那一年,正值老城主街泉城路拓宽改造。
先是因为职业的便利,我对隐藏在济南老街旧巷中的深宅大院有了一次次的近距离了解;继而因为这种近距离了解,我对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后因为这种热爱,我对这个城市变迁中所见所闻的很多事情感到隐隐的困惑:
为何要拆掉一条五六百年历史的老街,来建一个并不稀缺的超市?为何要拆掉一个的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而“比着葫芦画瓢”再做一个复制品来顶替?为何动辄夸口“济南名士多”,却动辄就把与名人相关的历史建筑去掉?
1992年7月,有“远东地区”*美丽德式建筑之称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前,它连一个“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头衔都没有。老火车站的拆除至今想起来令很多济南人隐然心痛。2009年5月初,时任国家文物总局局长的单霁翔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关于济南老火车站的拆迁,文中写道:“一时间,‘中国十大野蛮工程’之首、‘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等各种各样的愤怒与批判接踵而至,令济南人蒙羞。”
老火车站的拆除让济南人引以为耻,可引以为戒了吗?就在单霁翔的文章发表2个月后,一座与济南老火车站同龄的德式建筑又在遗憾中被拆除,它就是位于经二纬一的义利洋行。2012年,老火车站设计师赫尔曼·菲舍尔的孙女造访济南,她所带来的老照片显示,义利洋行原来也是菲舍尔的作品!
七忠祠、九华楼、丁宝桢故居、辛铸九故居、路大荒故居、侨办大楼、准提庵、大丸洋行、中国电影院、宏济堂中号、义兴公旧址……仅新世纪以来,济南消失的历史建筑就已屈指难数。
雍坚,济南文史研究和文献收藏学者。《生活日报》“老济南”专刊主创人。著有《追问di一原因》(1999)、《城市特困调查》(2006)、《历下影像》(2015)《清代济南》(2016)、《民国济南》(20115)等图书,近年来参编《济南文化通览》、《济南泉水志》、《济南老商埠》、《印象济南》、《济南近现代书画名家》、《济南非遗传人撷英》、《风雅济南》、《千年玉符河》等多部文史著作。
自序
泉城路,挥之不去的记忆
高都司巷倏然而去
旧军门巷藏着巡抚故宅
县西巷,别时容易见时难
卫巷,远去的明代老街
省府前街,几多变迁
宽厚所街堪称民居博物馆
大明湖畔的石板路、老院落
老东门:高墙后的大户人家
普利街,当年盛产
名人扎堆的南新街上新街
回望顺河街边的老房子
馆驿街,远去的土产杂货街
魏家庄的豪门大院
五里沟的后印象
经一路两侧的历史建筑
经八纬一:南商埠的核心区
旧时官扎营遍地是花园
两个面粉厂生出宝华街
大槐树庄的前世今生
后记
《济南城记》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总觉得“城记”这两个字,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着点故事的韵味。翻开书,我并没有立刻找到我期待的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或者跌宕起伏的人物传记。相反,它以一种非常细腻,近乎碎碎念的方式,一点点地描摹这座城市。我坐在窗边,看着窗外依旧车水马龙的街道,脑海里却浮现出书中描绘的某个老街角,某个被时光遗忘的院落。作者的笔触很轻,但落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我能感受到他对于这座城市细致入微的观察,那种近乎痴迷的热爱。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生活化的场景,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却依然顽强生活着的人们。读着读着,我似乎也变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呼吸着它的气息,感受着它的脉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大部头著作难以给予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建筑,原来它们都藏着如此多的故事,只是我们太过匆忙,没有停下来去倾听。
评分我不得不说,《济南城记》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沉浸感”。我并非济南人,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却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之中,亲身经历着书中所描绘的一切。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直接告诉你一个故事,而是通过一些零散的细节,一些碎片化的片段,让你自己去拼凑,去想象。这种方式,就像在玩一场寻宝游戏,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线索,最终让你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济南。我尤其喜欢他描写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场景,那些细微的情感,那些不为人知的坚持。这些内容,在其他书中很少见到,却恰恰是构成一座城市灵魂的关键。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是否太过狭隘?是不是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那些琐碎的日常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被记录和铭记的?我曾多次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去感受书中的氛围,去触摸那些无形的“过去”。
评分坦白讲,读《济南城记》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老友在黄昏时分的闲聊。没有丝毫的刻意,没有炫技的辞藻,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我惊讶于作者居然能将如此日常的细节,刻画得如此鲜活。比如,他笔下的某个小吃摊,那种油烟的味道,那种吆喝声,仿佛就在耳边。又比如,某个不起眼的桥洞,在他笔下,却仿佛承载了无数个来往行人的故事。我试着回忆,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被忽略的角落?是不是我也曾在某个相似的场景中,有过相似的情感?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答案”,它只是抛出了无数个“提问”,让我自己去寻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放下书,去思考,去联想,甚至会走到窗边,望向远方,仿佛在与书中的场景对话。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它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让我感觉像是参与了一场共同的创作。这本书的节奏很慢,很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慢慢品读。它不会让你感到疲惫,反而会让你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
评分《济南城记》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历史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向你娓娓道来他与这座城市的故事。作者的文字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笔下的济南,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的描绘,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如今却默默无闻的地方。他用他的笔,赋予了它们第二次生命,让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成为了一位“城记”的参与者,我的阅读,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它没有给我任何“说教”,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感受。这种留白式的写作,反而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会在读完之后,去寻找书中的一些片段,去实地感受,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济南城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轻盈”的力量。它没有强迫你去接受某种观点,也没有试图去改变你的生活习惯,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像一缕晨光,温柔地洒在你的心头。我喜欢作者处理那些历史痕迹的方式,不是那种冰冷的考据,而是带着一种温暖的怀旧。他会告诉你,曾经这里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而在这中间,有多少人,多少事,都已经随着时间流逝。但是,他并没有让你感到失落,反而会让你觉得,正是这些变迁,才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生命力。我曾经在阅读中,试图去寻找书中所提到的某个具体地点,但发现,有时候,那个地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那份情感,那种记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济南的过去,也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故乡”和“回忆”的渴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变得平和了许多,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宁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