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浙东文化研究(辑)
定价:88.00元
售价:59.8元,便宜28.2元,折扣67
作者:张伟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08138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浙东文化是浙江文化的重要构成,对浙东文化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而且能够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推动浙东文化研究,2013年12月,“多维视野下的浙东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研讨会,张伟主编的这本《浙东文化研究(辑)》即为研讨会期间所提交的相关论文的汇辑。本辑共选录论文37篇,研究范围涉及浙东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将之结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希冀本论文集的问世,能够对浙东文化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为全国性研讨会——“多维视野下的浙东文化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内容涉及浙东文化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前相关领域研究的水平。本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版,有助于推动浙东学术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有利于传承浙江文化。
宋代科举与南宋浙东学人、学术
庆历五先生:宁波文化坐标的节点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甬上四先生”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张大
——以心本论为中心的考察
袁燮的世家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简论袁燮的心学成就及贡献
南宋浙东刻书业的三大类型及其地域特征
浙东礼学述略
袁桷师事王应麟时间考辨
“前后相维,若脉可寻”
——南宋与清初浙东学派之比较
黄宗羲对刘宗周学术的承继及其师门护持之功
浙中王门先驱徐爱、蔡宗兖、朱节合论
——以黄绾与徐、蔡、朱三先生的交游为中心
论黄宗羲的思想
——从刘宗周思想的接受到“自得”的重视
阳明思想中“良知”与“良能”概念关系探究
——兼论其“意”之分层
晚清黄维煊洋务与学术研究
黄式三、黄以周《易》学著作序跋谫述
毛起的《诸子论》及其学术价值
宁波与日本承和年间遣唐使关系考辨
日本九州现存的宋风石塔
——萨摩塔
日本发现监国鲁王与朱舜水敕书真迹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
万历二十五年的石星、沈惟敬案
——以新出史料《刑部奏议》为中心
明嘉靖时期浙东倭乱的成因
论明代象山县志上的地图
道光《浒山志》及其版本
《余姚六仓志》编纂始末
陈亮时文考论
元代鄞县诗人袁士元生平事迹考述
论戴表元诗歌中以诗自娱主题
晚明浙东曲家群体创作特征探析-
明末东渡僧人心越诗歌的禅理与画意
清初甬上诗社兴盛原因初探
手把雕弓挽落晖
——《续甬上耆旧诗》中的哭张苍水诗
浙东海洋古文献述略
论陈训正的教育实践及其理念
论经济因素对浙东作家小说叙事的影响
——以王鲁彦的乡土小说为例
旅日温州人社会的历史及其演变
——以唐氏家族史为中心
浙东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及存在问题研究
《浙东文化研究(辑)》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关于“明清时期浙东的民间信仰与节庆习俗”的论述。作者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简直是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几个节日和神祇,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信仰和习俗是如何在民间生根发芽,如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比如,书中对“妈祖信仰”在浙东沿海地区的传播和演变的研究,就让我对这位海上女神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祈求平安,更是她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各种节庆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在浙东地区特有的庆祝方式和与之相关的饮食、服饰、娱乐活动。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些热闹非凡的场面,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特别是作者对一些地方性节庆习俗的考证,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这本书让我对浙东地区深厚的民间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也让我对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强烈的归属感。
评分刚翻完《浙东文化研究(辑)》,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沉浸其中。作者在描绘浙东地区历史文化时,简直是信手拈来,却又极其深入。就拿其中的“海洋与陆地的交融:浙东沿海聚落的空间演变”这一章节来说,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先民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何与大海搏斗,又如何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出独特的社会形态。作者对于聚落形态的分析,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描绘,更是将经济、社会、信仰等多个维度融为一体,让我对古代浙东人的生活有了更鲜活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他对古代航海技术的探讨,那些关于造船工艺、航海术的细节,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部古老的百科全书,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而且,书中对不同时期海陆互动模式的梳理,也让我理解了浙东海岸线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不仅仅是地质学的范畴,更是人文历史发展的缩影。整体而言,这一章的论述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节,读来令人大呼过瘾,也勾起了我对海洋文明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说实话,《浙东文化研究(辑)》中的某些章节,真的让我大开眼界,甚至有些颠覆了我对某些历史时期的固有认知。尤其是在探讨“近现代浙东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时,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史叙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比如教育、出版、戏剧等领域。我尤其关注了他关于“新式教育在浙东的兴起与发展”的论述,作者通过对早期学堂的建立、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的艰难与进步。而且,他对于当时出版业的分析,也揭示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巨大转变,那些新式报刊、书籍的出现,对于打破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到这部分内容,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旧世界正在瓦解,一个新世界正在孕育的生动画面。作者的语言风格也相对比较学术化,但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收获是巨大的。它让我认识到,浙东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并非是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转型过程。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浙东文化研究(辑)》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研究”类的书籍,有时会显得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里的几篇文章,特别是关于“宋代浙东的文人雅集与社交网络”的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名人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文人圈子的运作模式,那些宴饮、唱和、互相推介的细节,读起来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社交盛宴。我仿佛看到了李清照、陆游等大家围坐在一起,吟诗作赋,谈笑风生的场景。作者对不同文人集团之间的关系、对诗歌唱和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分析,都鞭辟入里,让我对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知。尤其是作者提到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文人轶事,更是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总的来说,这一部分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用生动的史料和有趣的细节,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重新鲜活起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和智慧,甚至能从中窥探到一些当代社交的影子,颇有启发。
评分《浙东文化研究(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呈现的那些关于“浙东山水人文的艺术表达”的内容。我一直觉得,地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这本书的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通过分析历代文人对浙东山水的描绘,从诗歌、绘画到碑文、传说,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剡溪山水”的解读,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和画作,生动地描绘了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意境,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景致之中。而且,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这些艺术作品如何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解读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读完之后,我不仅对浙东的自然风光有了更深的向往,也对当地深厚的艺术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情感的流淌和精神的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