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腊八节
:14.80元
售价:10.1元,便宜4.7元,折扣68
作者:孙浩宇,闫琳琳,金开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47209400
字数:
页码:1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腊八节》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腊八”在春节之前。 春为岁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常常会因为春节的特殊隆重而忽略“ 腊八”,其实“腊八”恰是春节的序幕,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开始。“腊八” 历史悠久,相传起于秦朝,初没有固定的日期,直至南北朝时才将“腊八 ”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如熬腊 八粥、做腊八面、泡腊八蒜等。《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腊八节》告诉你在节今文化里,腊八节承 载着亲情友情的感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 迎春先有好风光,意味深长腊八节
二 腊八传说多趣味,文化深厚腊八节
三 小小腊粥花样多,九州方圆品腊八
四 腊八礼数风习多,不拘一格庆腊八
五 文人墨客多歌颂,古今佳作咏腊八
节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 节令作为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基因,至今依然鲜活地伴随着我们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腊八……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 独特的习俗和意蕴。不管时空怎样转变,在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中,传统节 令就是让个体生命丰厚,让民族集体无意识升华的一个载体和结点。这里我 们来谈谈“腊八”。 “腊八”在春节之前。春为岁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常常会因 为春节的特殊隆重而忽略“腊八”,其实“腊八”恰是春节的序幕,是人们 辞旧迎新的开始。“腊八”历史悠久,相传起于秦朝,初没有固定的日期 ,直至南北朝时才将“腊八”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很多富 有民族特色的风俗,如熬腊八粥、做腊八面、泡腊八蒜等。在节令文化里, 腊八节承载着亲情友情的感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丰富多彩的腊八节。 (一)腊八节的由来及演变 腊八节,顾名思义,在农历腊月初八。我国民间通常把农历十二月称为 腊月,因此,许多与腊月有关的习俗或节日,往往也被冠之以“腊”字。但 由于秦汉以前,各朝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此腊月所处的具体时间并不 一致,一直到秦汉统一历法后,才确定了腊月的具体日期,即农历十二月的 第八天,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为何将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岁终之月称为“腊”?说法很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 其一,腊,从肉,鼠声。《礼传》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 以祭祀其祖也。”古代人们趁年终农闲外出打猎,一来多储备食物,以弥补 粮食的不足;二来将猎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写道:“腊者,岁终大祭。”所以“腊”的本义 是年终祭祀之名,这腊的打猎之意是相辅相成的。《说文》讲:“冬至后三 戌,腊祭百神。”《礼记·月令》说:“腊先祖五祀。”《左传·僖公五年 》说:“虞不腊矣。”这都是与祭祀相关的记载,腊祭在我国古代是隆重 的一种祭祀。这其实也与我们的农耕文明关系密切。上古时候,人们便习惯 趁清闲的冬藏之季休养生息、祭祀祈福。商代,人们每年会用猎获的举 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大, 也隆重。《风俗通·祀典》说:“礼传日:‘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 大蜡,汉改日腊。”’这便形成了我国古代的腊祭文化。于是留下了蜡腊( 通常将祭祀祖先称为“腊”,把祭祀百神叫做“蜡”)、腊坛、腊宾(腊祭 的助祭人)、腊祠、腊宫等词语。 其二,古代将干燥的物体称为“腊”。郑玄《诗经注》说:“腊,小物 全干。”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将一年中收成的部分蔬果谷物储备起来,等这 些蔬果粮食放置到年终十二月之时,基本上都变得十分干燥,因此,年终十 二月祭献神灵用的贡品当然全都是干物。另外,干物在天子那里有专门的官 员掌管,叫“腊人”。《周礼·天官·腊人》云:“腊人掌干物。”如今, 在我国广大地区年终都还保留着制作各种风味的腊肉、腊肠的习惯,也都是 熏干以便于保存.为了过年之用。
……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文化普及读物,应该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且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腊八节》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腊八节的解读角度非常多元。它不仅仅停留在习俗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腊八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例如,书中对“饮”的仪式感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探讨了腊八粥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祭祀、感恩以及祈福的角色。作者还巧妙地将腊八节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时间观念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腊八”这个词语的溯源和演变过程的考据,这让我对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流,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滋养了我的心灵。
评分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这个系列,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节日都充满了好奇,但又常常因为资料零散、解读方式过于学术而望而却步。这套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而《腊八节》这本书,更是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 初读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古籍记载,而是从一个普通人过腊八节的日常场景入手,仿佛我也置身其中,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米粥香气,看到了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它详细地描绘了腊八节的由来,从古代的祭祀活动,到后来融入佛教文化,再到民间形成的各种习俗,都讲得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地腊八粥特色的介绍,南方的甜糯,北方的咸鲜,每一种都仿佛带着一方水土的风情,让人忍不住想要一一品尝。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腊八节相关的诗词歌赋,那些优美的文字,如同点缀在节日画卷上的璀璨星辰,更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读完这本书,我对腊八节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喝粥”的节日,而是充满了历史沉淀、文化内涵和生活气息的盛大庆典。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传统节日充满好奇的人,但很多时候,对于节日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的吃喝玩乐。直到读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腊八节》,才真正明白,每一个看似寻常的节日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那种枯燥的科普文风格,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娓娓道来,将腊八节的方方面面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从腊八节的起源,古代人们是如何庆祝这个节日的,到后来这个节日是如何与佛教结缘,再到如今我们熟悉的喝腊八粥的习俗,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腊八粥的各种“版本”的介绍,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偏好,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能闻到腊八粥的香味,感受到那种温暖祥和的节日气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让我对这个节日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让我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腊八节》这本书,就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读物。 这本书在介绍腊八节的各种习俗时,都做得非常细致。我了解到,原来腊八节不仅仅是喝粥,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活动,比如祭祀祖先、扫舍、以及一些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书中对于这些习俗的起源和演变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一些与腊八节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觉得腊八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和情感寄托的特殊时刻。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碗精心熬制的腊八粥,每一口都充满了香甜和温暖,让人回味无穷。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外国留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物。而《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腊八节》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某个特定节日的书籍,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细腻的一面。 本书在梳理腊八节的历史渊源时,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它从更宏观的角度,将腊八节置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解释了为何这个节日会在岁末年初举行,与人们对丰收的祈愿和对新年的期盼有着怎样的联系。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节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过程也做了详尽的阐述,这一点对于我理解中国文化中宗教信仰的演变和影响非常有帮助。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食”的文化解读,腊八粥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家庭团聚、祈福禳灾等丰富意义的象征。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文化概念变得易于理解,让我这个“局外人”也能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寓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