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西溪民间风情
定价:33.00元
售价:22.4元,便宜10.6元,折扣67
作者:丰国需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8075867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西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溪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杭州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1129年,宋高宗“西溪且留下”的感叹,让西溪从此有了皇家文脉的玺印。历代有许多名人雅士钟情西溪,将其视为休闲、养生、隐居和吟诗作画的理想佳境。苏东坡、唐伯虎、董其昌、郁达夫等一大批名人,留下大量的诗词、匾额、碑刻、游记。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也曾游历西溪,并题写了若干御诗。
前 言
民俗风情
章 家家供养马头娘
第二章 敬蚕神与请蚕花娘子
第三章 缫土丝和制丝绵
第四章 农俗
第五章 池塘养鱼和吃鱼汤饭
第六章 柿子生产习俗
第七章 人生礼仪
第八章 婚俗
第九章 婚礼唱哼
第十章 建屋话上梁
第十一章 点地香与送月饼
第十二章 送灶与接天
第十二章 过年习俗
第十三章 朱天菩萨和邵娘娘
第十四章 包公审毒头
第十五章 五常十八般兵器
……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温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压力所裹挟,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我的心灵。作者以一种温柔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曾经鲜活的民间生活场景,那些简单而纯粹的情感,那些融入在日常点滴中的智慧。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小镇,看到了炊烟袅袅,听到了鸡犬相闻,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淳朴情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平凡人物的刻画,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力量和温度,他们的坚韧和乐观,都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或许就藏在那些平凡的日常之中。它是一本能够让人慢下来,去感受生活,去体会人情的书。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地域文化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渴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教材,也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里”的窗户。我看到了古老的建筑,听到了淳朴的乡音,感受到了世代相传的习俗。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而是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那里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间技艺的描绘,那些精巧的手工艺,那些蕴含着匠人精神的作品,都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看到了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它的魅力。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淡淡的素雅色彩,勾勒出几笔写意的芦苇和蜿蜒的溪流,让人一眼望去就心生宁静。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题词,虽然字迹朴实无华,但饱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些文字仿佛带着温度,缓缓地流淌进心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将那些早已被时间冲淡的民俗习惯、生活场景,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我仿佛能听到老街上小贩的吆喝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炊烟和荷叶的清香,看到妇女们在河边洗衣的闲适,以及孩童们嬉戏打闹的欢声笑语。每一个细节都被捕捉得恰到好处,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矫揉造作,只是质朴地记录着,却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对生活最本真的呈现,让我觉得无比亲切,也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回忆,仿佛也曾亲身经历过那些年代,那些场景。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的书,它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依然坚守着古老传统的乡村生活。我从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看到了勤劳和智慧如何滋养着一方水土,看到了生命最原始的脉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描绘,春耕的希望,夏日的生机,秋收的喜悦,冬藏的宁静,每一个时节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我仿佛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虫鸣鸟叫,看到农民们脸上洋溢的满足。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着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丢失了某些宝贵的东西。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又带着深深的眷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画卷。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方式,那些蕴含在日常劳作中的智慧,那些在节日庆典中流淌的情感,都被他一一拾起,并赋予了新的生命。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力,无论是织布的技巧,还是农耕的节气,亦或是婚嫁的习俗,他都能娓娓道来,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秩序感和节奏感。书中的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他们或许平凡,或许普通,但都拥有着各自独特的生命力,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乐观,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或者我的长辈,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感受着最纯粹的人情味。这种对历史的回溯,对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