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
定价:15.00元
作者:陈玲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34790256
字数:
页码:1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
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目录
章 远古那些事儿
节 鲍姓有大来头
第二节 心生敬畏的老祖宗
第三节 政坛两兄弟
第二章 开启棠樾的辉煌
节 从北方到南方
第二节 元朝的保卫者
第三章 孝悌行家有规矩
节 合妻救母终团圆
第二节 在外行商不忘父
第三节 念老母兄弟争死
第四节 善心定会得善报
第四章 每座牌坊都有故事
节 牌坊的前世今生
第二节 父子争死名远扬
第三节 替母吮疮孝行记
第四节 忠君爱国留青史
第五节 继母更比生母亲
第六节 千里寻父感动天
第七节 守节 廿载把儿养
第八节 牌坊群终于完整了
第五章 祠堂义田存家规
节 从宗祠看孝道
第二节 从义田看慈善
第六章 后继有人不孤单
节 经商却是为入仕
第二节 乐善好施承家风
第三节 探舅却逢母去世
第四节 德艺双馨鲍家儿
第五节 不平凡的鲍家女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
在古代,若想申请建立一座牌坊可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呢!对于牌坊的建立,首先是家人、朋友向地方官府提出申请,地方官府审核通过之后,再逐级向上申报、审核,后得到皇帝恩准;或者是因表现十分突出,由皇帝直接封赏,才能建造。
“扬州八怪”中的黄慎,以诗文、狂草和绘画闻名,他的绘画经常塑造一些社会底层的平民,诸如乞丐、纤夫、渔民等形象,是一位心系百姓的画家。
黄慎还是一个大孝子,他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氏靠做女红换点粮食把他和弟弟拉扯大,还照顾年迈的老祖母直至寿终正寝。黄慎后来奋发向上,终没有辜负寡母的辛苦培养。在扬州有了一点小名气,家庭也不那么拮据之后,黄慎就想把在老家的母亲和弟弟接来享福,可母亲在扬州待一段时间后觉得不适应,还是想回家乡,并且还一再嘱咐黄慎在扬州好好发展,千万别记挂他们。孝顺的黄慎知道母亲合不得那个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地方,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毅然决然跟着母亲回去,在家乡一边作画一边照顾母亲。这段时间黄慎奔波各地,除养家糊口之外,心中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想为他母亲曾氏申请建立一座贞节牌坊,感谢母亲大半辈子的守身如玉和含辛茹苦的付出。
可是想建一座牌坊哪有那么容易,先得经过官府层层审批,后经过皇上同意,由表彰,才能名正言顺地建立起来。黄慎不是“富二代”,更不是“官二代”,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小老百姓,这让他的申请一次次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为了打通各方关系,他省吃俭用,积攒起每一分钱。可是约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其母亲曾氏去世了,申请旌表的事情却依旧没有任何进展。黄慎伤心之余,还是风风光光让母亲人土。办完丧事后,黄慎一贫如洗。据说黄慎的妻子终年赤脚,新年的时候他连给妻子买一双新鞋的钱都没有。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黄慎的申请才被批准,官府终于把旌表曾氏的文书发了下来。而这距离黄慎申请建立牌坊已经过去十六年了,其问曾氏都已亡故。我们或许还应该替黄滇感到庆幸,虽然时间长了点,但是他的申请终还是成功了,他母亲的忠贞将流芳千古。
经过严格的审查、烦琐的程序,如果一个人的申请能像黄慎这样,被皇帝恩准,获得建造牌坊的资格,那么对于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荣耀。但是,即使是这样,牌坊的规格,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简单的牌坊是二柱一间式,“柱”就是支撑牌坊的大柱子,“间”是每两根柱子之间的空当,还有四柱三间式、六柱五间式,不管几柱几间,柱总是双数,间总是单数,柱子和间数越多说明牌坊的规格越高;在连接两柱的额坊上再施加斗拱和屋顶,这样就变成了更加复杂、华丽的牌楼了。只有在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到非常宏伟壮丽的“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能建到“四柱三间七楼”都已经表明其行为非同一般了。
鲍氏家族的孝子节妇们,他们的牌坊又有怎样的规格,拥有怎样不一般的故事呢?棠樾村现在有一个牌坊群,一共七座牌坊,这七座古老的牌坊正是对鲍氏家族的忠、孝、仁、义的表彰。一座座牌坊就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伫立着,见证着苍茫大地上这个古老家族的悲欢离合。
……
序言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士人阶层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非常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文化传承、道德标杆的关键人物。《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这本书,以鲍志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书中不仅仅是叙述鲍志道个人的经历,更是通过他的视角,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陈玲女士对历史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仁义”在权力斗争中的体现的分析,鲍志道如何在维护自身原则的同时,也尽量避免无谓的牺牲,如何在家族与国家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这种复杂性,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那个崇尚武力和权谋的时代,依然有像鲍志道这样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忠孝仁义”的真正内涵。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当今社会如何安身立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著作,不仅在于还原史实,更在于挖掘历史背后的人性与精神。《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陈玲女士以她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那个群雄逐鹿、礼崩乐坏的时代,但她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事件描述,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鲍志道身上的那种坚守与担当。书中对于“忠”的解读,不再是僵化的愚忠,而是上升到对国家、对民族、对道义的忠诚,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孝”的实践,也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包含着对父母的尊敬、对家族的责任,以及对后代的教诲。更让我触动的是“仁”与“义”的阐释,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鲍志道如何试图以仁义感化他人,如何在必要时挥剑斩断私情,伸张正义,这些情节都让人唏嘘不已。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君子风范,不仅仅是口号,更是需要在乱世中经受考验的实际行动。
评分购买《正版 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忠孝仁义”这四个字,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基石,而春秋时期,正是这些价值观初步形成并得到广泛讨论的时代。这本书将鲍志道这样一个相对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人物,与这些宏大的概念联系起来,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把鲍志道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选择与成长。书中关于鲍氏家族内部如何传承和践行家风的描写,更是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让那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在家庭矛盾中化解分歧、如何在家族荣誉受到挑战时挺身而出的篇章,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家风”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强大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风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春秋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深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权谋,也蕴含着深刻道德伦理的时代。《正版 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触动,尤其是关于“忠孝仁义”这些中华传统美德的探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鲍志道这一人物的视角,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鲍志道作为一个在那个乱世中力求坚守良知和道义的个体,他的选择和挣扎,让我看到了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书中对鲍氏家风的描绘也十分到位,让我思考家庭教育在塑造一个人品格方面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家风是如何在那个时代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读这本书,不只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体会一种精神,一种关于如何为人处世的智慧,这种智慧即便在现代社会,也依然闪耀着光芒,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和文化传承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能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思考。《正版 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这本书,就给了我这样的体验。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通过鲍志道这一载体,去解读“忠孝仁义”这些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春秋时期的具体体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鲍氏家族内部代际传承的描写,那些关于长辈如何教导后辈、如何以身作则的细节,让我看到了家风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潜移默化、代代相传。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会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家风,如何让“忠孝仁义”的种子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品味历史,更是在感悟人生,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内心的纯粹和坚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