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岳德常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50910232
字数:
页码:2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并进一步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它是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不懈奋斗、艰辛探索、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新成果。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攀登,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我们就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同时也就有可能摘取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
《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探讨,体现了很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述了,当今人类政治过程问题丛生,当政者们面对着战乱、经济危机和生态灾难等堆积如山的各种难题,焦头烂额,血指汗颜,束手无策。其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流行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只注意到自由、民主、人权等浅层次目标,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发育不全;不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当然也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幸运的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中国党人突破了流行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遮蔽,发现了社会价值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目标,构建了一套新的话语体系,所以就能站在政治学理论发展的前列,为人类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做好了这件事情,中华民族自然也就摘取了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一项新的贡献。
前言
编 价值体系的高度决定政治文明的高度
价值体系:社会运行的序参量
社会政治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宗教在价值体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法治与价值体系
人性与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的高度决定政治文明的高度
和谐社会由坚持和谐法则的人组成
第二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深入认识价值体系问题
价值冲突与阶级斗争
改革、责任制与责任能力
国有企业兴衰演变过程中的价值体系问题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考
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华复兴“三段论”
我的六个比喻
第三编 自觉推进价值体系进化,开辟政治文明新境界
关于政治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
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到社会生活中去
主义当下即是说
儒家“大学之道”对党建工作的启示
把个人的闻道过程与主义运动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打破政治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我们在讨论政治文明建设时,也应当研究政治文明建设所能达到的境界。就像有的人会先富起来一样,在政治文明建设上也一定会有一些人、一些地区和国家“先富起来”,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政治文明的新境界在由具有更高价值体系发展水平的人组合起来的集体中自然地呈现出来的,而不是刻意达到的;这就像人的风度是其内在修养的外部表现一样,如果人们仅仅在外部模仿,那就会表现为做作。价值体系的高度决定社会制度的高度,一个更高级的制度只能在更高的价值体系水平上产生出来,水可载舟的比喻也可以用在这里,人民价值体系的高度是水,政治体制是舟,水涨船高,如果是在人民价值体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提高政治体制的水平。因而要想打破政治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使社会政治过程进入一个新境界,就必须在价值体系的进化上下功夫,就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这个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便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认识,把个人利益放到社会公共利益之中来认识,从而引导人性进化,提高社会政治水平。只有坚持党人的这一价值体系,才能提升社会生活过程,走出治乱循环,这个价值体系是党所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必须坚持用它来改造旧世界,而不能反过来被旧世界改造了。
政治文明的这个进入新境界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应当是一种历史必然性,但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则更像是一种“打彩”,要靠运气。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在说民主,可在实质上存在两种彼此对立的民主理想,是建设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还是简单地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这一矛盾贯穿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政治过程。在这样一个表面的分歧之下,还存在一个更深刻的根本矛盾,即是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民众。这是检验真民主与假民主的试金石,那些坚持着抽象民主也即假民主的人们,所向往的东西其实是西方那一套价值体系,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起来,强调个人利益,其个性发展的不充分使他们不能想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这样一种发展不充分的个性使他们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是问题人物,没有能力对自己的主张和行为负责,其对社会生活的无知决定了他们的民主诉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所主张的这种西方式民主必然地要使社会政治过程重新进入旧轨道,在这条路上如果走得太远就难以找到回来的路,就会锁定在旧轨道上,失去了进一步进化的机遇,掉进“茅缸”。在历史上经常看到,愚蠢也有可能形成潮流,从而引导或裹挟着人们沿着错误的方向把整个社会推向毁灭,所以,善良的人们必须提高警惕,要想不重蹈覆辙,就必须在价值体系问题上保持清醒。
我们目前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以资本主义为方向,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另一种是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正是西方民主所造成的各种弊端以及盲目跟从者的幼稚,使越来越多的人头脑清醒了,看到了西式民主道路是走不通的。因而只有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才是真正的切实可行的民主,沿着这个方向才能使社会政治过程进入新的轨道。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很高,但到现在也没有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这是因为他们的发展方向被锁定了。而我们则幸运地走上了另一条岔路口,所以就有可能总结西方人的教训,创造出一种更高水平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使社会政治过程进入一个稳定和谐的境界。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实践层面的关注度。理论光辉固然重要,但如果无法落地生根,终究是空中楼阁。“建设”二字,意味着需要具体的路径和方法论。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孤立的事件记录,而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用以印证特定价值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粘合剂”角色。例如,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平诉求日益凸显的矛盾面前,这本书是如何引导我们去构建一套平衡效率与正义的核心价值导向的?我期待的不是僵硬的规定,而是能够激发社会主体能动性的价值引导力。这种引导力,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能够内化为民众的自觉行为,而非仅仅依靠外在的强制力。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工程蓝图的桥梁,这对于理解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概念界定上的严谨与精妙。他似乎没有急于给出宏大的结论,而是花费大量篇幅梳理了“核心价值”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逻辑。这使得后续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概念地基之上,避免了空泛的议论。我特别欣赏他对“建设”过程的细致描摹——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假设,更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书中对于“文化自信”与“价值输出”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了耐人寻味的探讨。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将二者割裂或绝对化,而是揭示了它们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内在机制。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工具,去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并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政治哲学图景下进行检验。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比被动接受教条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庄严和深度,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这个比喻很巧妙,它暗示了我们即将面对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这个领域中最璀璨、最核心的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解析,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构建一个统一、稳固的核心价值体系,究竟需要哪些理论基石和实践路径。尤其是“社会主义”这个限定词,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现代政治语境中,对这一概念进行重新诠释和深化,使其能够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我猜测,书中可能包含了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对当代意识形态冲突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未来社会治理模式的前瞻性构想。作为一个对政治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化、逻辑严密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价值体系在国家治理和个体精神塑造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王冠上的宝石”式的定位,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结晶,承诺为读者带来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而非仅仅是碎片化的信息。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那种沉稳大气的装帧设计所吸引,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厚重与权威。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在处理价值冲突和多元化议题时的态度。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观点肆意的时代,建立一套被广泛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足够坚韧、同时又具备足够包容性的理论框架,来消化和整合那些看似对立的社会思潮?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平衡“共识”的建立与“个体自由”的尊重之间的张力。如果它仅仅是口号式的宣传,那自然无法担起“王冠上的宝石”的重任。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从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中汲取养分,同时又扎根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去构建一套既具有时代性、又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规范。这种对复杂性的深入挖掘和理性建构,才是真正考验政治学深度的试金石,也才配得上书名所蕴含的崇高期待。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书名所暗示的政治学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社会凝聚力的“使用说明书”,一本关于集体心灵重塑的“指南针”。它挑战了那种认为价值体系是固定不变的旧观念,强调其在历史洪流中的动态适应性。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描绘成一个完美的、无需修正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开放性与坚定性之间不断校准航向的复杂系统。这种审慎、务实的态度,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说服力。它不仅解答了“我们应该相信什么”的问题,更深入地探讨了“我们如何才能共同相信”这一更为困难的社会学和心理学难题。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并对人类社会治理的未来走向进行理性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难得一见的深度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