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华夏文库民俗书系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刘爱华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48507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景德镇以瓷闻名,名扬海外。如今,那些饱含温情、和谐素美的旧瓷业习俗已经远逝,丰富多样的新瓷业习俗不断产生。这些习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精神寄寓的价值,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并加以创新。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发达,制瓷技艺高超,瓷器精美绝伦。景德镇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使陶瓷文化不断累积、沉淀,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官方认可的陶瓷科技、陶瓷技艺、陶瓷管理、陶瓷名人、陶瓷教育等方面,还体现在温润素朴、疏拙俗美的生产习俗、时岁节令、歌谣俗语、信仰禁忌、传说故事等民间瓷业习俗中。
一 “瓷”化的城市地标——地名故事
1 景德美景地名歌
2 裘记瓷器碎满街
3 又爱又恨罗汉肚
4 吊脚楼口路难行
5 裤裆弄里富商多
6 除妖惩恶半边街
7 护地三打黄家洲
二 泥与火的艺术
1 瓷坯的成型
2 “热”的行业
3 红店与红店佬
4 辅助行业
三 名目繁杂的行帮规约
1 “陶阳十三里”
2 “要做窑,先投行”
3 都帮、徽帮与杂帮
4 衍生的行帮组织
5 会馆:乡谊联结的纽带
6 都帮、徽帮与杂帮
四 记忆边缘的行话谚语
1 旮旯里的行话
2 渐逝的瓷业谚语
五 融入生活的神灵信仰
1 人性化的自然神
2 多元化的行业神
3 娱乐化的民间祭祀
六 循规蹈矩的节庆生活
1 井然有序的传统节俗
2 独特的瓷业节俗
3 行帮聚会性节俗
七 枝繁叶茂的歌谣传说
1 文人雅士的瓷都印象
2 简朴俚俗的民间歌谣
3 枝枝权权的人物传说
4 纷纷扰扰的地方风物传说
参考文献
作为一个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瓷都拾遗》以一种极其独特且深入的方式,剖析了景德镇作为“瓷都”背后所支撑的方方面面。它超越了单纯的器物研究,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围绕着瓷器生产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以及一系列的习俗与信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土”的论述,从不同窑场的泥土特性,到如何通过经验判断泥土的优劣,再到不同泥土在烧制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手工艺人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与尊重。此外,书中对于“火”的探讨也同样精彩,窑炉的搭建、燃料的选择、烧制温度的控制,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背后却凝结着无数代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种“七十二行,窑火为尊”的行业地位,以及对“窑神”的敬畏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系统,一个将技艺、信仰、生活融为一体的独特文化生态。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书。初看书名,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当我随手翻开,就被书中文字的力量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冰冷的史料和枯燥的工艺流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温度”。它不像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着人情味。我看到了那些辛勤劳作的窑工,他们如何在高温的窑火旁度过漫长的岁月;我看到了那些技艺精湛的画师,他们如何在洁白的瓷坯上挥洒出灵动的色彩;我看到了那些传承百年的家族,他们如何将一份对瓷器的热爱延续至今。书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比如关于某种釉料的配方,是如何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才得以确定的;比如关于某种烧制技法的口诀,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与那些鲜活的生命进行对话,去感受他们的人生,去体味他们的艰辛与快乐。这本书让我对景德镇的瓷业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我拿到这本《瓷都拾遗》完全是出于偶然,当时只是被“华夏文库民俗书系”这个名字吸引,觉得应该会是一本比较扎实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严谨的学术研究,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具耐心的倾听者,他走进了景德镇的老巷,拜访了那些世代以瓷为业的手艺人,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技艺、他们的生活点滴,都细致地记录下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土”的论述,关于不同地域泥土的特性如何影响瓷器的品质,关于那些经验老到的老师傅如何凭借一双手就能分辨出泥土的细微差别,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叹的智慧!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易懂。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朴的方言,感受到那些泥土的芬芳,甚至闻到窑炉里升腾的烟火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景德镇的瓷业,更是关于人与土地、人与技艺、人与传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都非常考究,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拿到手的时候,厚实的手感就让我觉得物有所值。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器物,特别是陶瓷器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瓷都拾遗》带给我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它并非那种堆砌图录或者单纯介绍瓷器风格的书籍,而是深入到了瓷器生产的“幕后”。作者非常注重细节,对于景德镇瓷业的各个环节,从原料的采集、处理,到坯体成型、窑火的控制,再到釉料的配制、彩绘的工艺,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而且,他不仅仅是介绍“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讲述“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这些流程背后所蕴含的经验、智慧和传承。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与瓷业相关的社会风俗,比如节庆祭祀、行业规矩、师徒传承等等,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景德镇这个地方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瓷都生态。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细节之详尽,都让我觉得作者必定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进行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读起来让人敬佩。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近期阅读中最令人惊喜的一本。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带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沉淀的民俗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瓷都拾遗》正好击中了我的“好球区”。虽然书名点明了景德镇,但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瓷器的厚重史书,更像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瓷业生活画卷。从选材、制坯、烧窑到彩绘、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被拆解开来,辅以大量的口述历史和文献资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瓷都。书中不仅仅讲述了技艺,更深入地挖掘了围绕瓷器生产所形成的独特社会关系、家族传承、节日习俗,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信仰。例如,关于窑工的劳作场景,那些汗水与热火的交织,那些对“窑神”的敬畏与祈祷,都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烟火气和人文关怀。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瓷业发展中的一些挑战和变迁,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去呈现,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温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