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华夏文库民俗书系 9787534850776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华夏文库民俗书系 97875348507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爱华 著
图书标签:
  • 景德镇
  • 瓷业
  • 民俗
  • 习俗
  • 陶瓷
  • 文化
  • 华夏文库
  • 传统工艺
  • 江西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50776
商品编码:2971351098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华夏文库民俗书系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刘爱华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48507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景德镇以瓷闻名,名扬海外。如今,那些饱含温情、和谐素美的旧瓷业习俗已经远逝,丰富多样的新瓷业习俗不断产生。这些习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精神寄寓的价值,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并加以创新。

内容提要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发达,制瓷技艺高超,瓷器精美绝伦。景德镇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使陶瓷文化不断累积、沉淀,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官方认可的陶瓷科技、陶瓷技艺、陶瓷管理、陶瓷名人、陶瓷教育等方面,还体现在温润素朴、疏拙俗美的生产习俗、时岁节令、歌谣俗语、信仰禁忌、传说故事等民间瓷业习俗中。


目录

一 “瓷”化的城市地标——地名故事
1 景德美景地名歌
2 裘记瓷器碎满街
3 又爱又恨罗汉肚
4 吊脚楼口路难行
5 裤裆弄里富商多
6 除妖惩恶半边街
7 护地三打黄家洲
二 泥与火的艺术
1 瓷坯的成型
2 “热”的行业
3 红店与红店佬
4 辅助行业
三 名目繁杂的行帮规约
1 “陶阳十三里”
2 “要做窑,先投行”
3 都帮、徽帮与杂帮
4 衍生的行帮组织
5 会馆:乡谊联结的纽带
6 都帮、徽帮与杂帮
四 记忆边缘的行话谚语
1 旮旯里的行话
2 渐逝的瓷业谚语
五 融入生活的神灵信仰
1 人性化的自然神
2 多元化的行业神
3 娱乐化的民间祭祀
六 循规蹈矩的节庆生活
1 井然有序的传统节俗
2 独特的瓷业节俗
3 行帮聚会性节俗
七 枝繁叶茂的歌谣传说
1 文人雅士的瓷都印象
2 简朴俚俗的民间歌谣
3 枝枝权权的人物传说
4 纷纷扰扰的地方风物传说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一窥千年瓷都的独特脉络 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景德镇这座享誉世界的“瓷都”,从独特的视角,探寻其绵延千年的瓷业习俗。这里不仅仅是白瓷、青花、釉里红的诞生地,更是一座承载着无数匠人心血、技艺传承与生活哲学的活态博物馆。我们不求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专注于那些散落在瓷都寻常巷陌,却又支撑起瓷业辉煌的细枝末节——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口诀,那些凝聚着风土人情的节庆祭祀,那些充满智慧与烟火气的日常劳作。 一、 泥土的呼唤:从选土、淘泥到塑形,浸润着天地的灵气 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能独步天下,其根源在于对原材料的极致追求。本书将详细描绘景德镇独有的高岭土和瓷石的开采与提炼过程。您将了解到,为何古人如此重视“土质”,如何通过经验判断土壤的优劣,以及历经“九淘三洗”等繁复工序,将粗糙的泥土转化为细腻如脂的泥浆。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加工,更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对品质的执着。 塑形,是赋予泥土生命的第一步。从拉坯、修坯到上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手与心智。本书将深入介绍手工拉坯的精妙技法,如何在指尖的触碰间,让泥土绽放出碗、盘、壶、瓶等千姿百态的形态。您还将看到,修坯师如何用一把朴实的刀,雕琢出瓷器的完美轮廓,去除瑕疵,赋予其优雅的线条。而上釉,更是为瓷器披上绚丽外衣的关键。书中将细致讲解釉料的配方、施釉的方式(如浸釉、刷釉、吹釉等),以及不同釉料在烧制后所呈现出的独特光泽与色彩,如温润如玉的青白釉、浓郁深沉的豆青釉、以及景德镇独有的卵白釉等,它们背后都蕴含着匠人的经验与对色彩的独特理解。 二、 火的炼金术:窑炉的温度,淬炼出瓷器的灵魂 窑炉,是景德镇瓷业的灵魂所在,是孕育出绝世美瓷的熔炉。本书将重点呈现景德镇传统龙窑的结构与烧制过程。您将跟随匠人的脚步,进入高温与烟火交织的窑房,感受那股扑面而来的热浪。我们会详细介绍龙窑的独特设计,如何利用坡度引导火焰,使温度均匀分布,以及不同窑位的温度差异如何影响瓷器的烧制效果。 烧窑,是一场与火的博弈,充满了未知与惊喜。书中将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瓷器对温度的精准要求。从“生烧”、“熟烧”到“火石红”的出现,每一个细微的温度变化都可能决定一件瓷器的生死。您还将了解到,窑工如何通过观察窑烟的颜色、火候的掌握,来判断瓷器的烧制状态,并在关键时刻做出调整。这种经验的传承,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无数次试验与失败换来的宝贵财富。 三、 纹样的密码:彩绘、刻划,流淌着匠人的情感与故事 景德镇瓷器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精美的纹饰上。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瓷器装饰技法,以及这些纹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青花: 作为景德镇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法,青花的绘制过程将得到细致的展现。您将了解到,用于绘制青花的钴料是如何从海外而来,以及不同钴料(如回青、平等青、石子青等)在色泽上的细微差异。本书将重点介绍青花勾勒、填色、点染等技法,以及在不同时期,青花纹样从简洁到繁复,从写实到写意的演变过程。那些笔触间流淌的龙、凤、山水、花鸟,不仅仅是图案,更是匠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情感的抒发。 釉里红: 釉里红的烧制难度极高,它是在釉下进行彩绘,对烧成温度的要求极为严苛。本书将揭示釉里红绘制的奥秘,以及其独有的红艳色彩是如何在高温炉火中淬炼而出。您将看到,匠人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如宝石般璀璨的釉里红纹饰,以及其从初期单色的简单图案,发展到后来与青花结合的精美之作。 彩瓷: 除青花和釉里红外,景德镇的彩瓷艺术也异彩纷呈。本书将介绍釉上彩(如粉彩、珐琅彩)和釉下彩(如五彩、斗彩)等技法。您将了解到,粉彩如何通过“玻璃白”的衬托,呈现出柔和细腻的色彩效果;珐琅彩如何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中国瓷器,创造出宝石般的华丽质感;而五彩和斗彩则通过在釉下和釉上两种不同层次进行彩绘,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视觉冲击力。这些技法背后,都凝聚着匠人对色彩的敏锐感知和对美的独特追求。 刻划与印花: 除了彩绘,景德镇的瓷器也善于利用刻划、印花等技法来丰富其纹饰。本书将展示如何通过刻刀在未干的泥坯上刻画出精美的图案,以及如何利用模具印制出规整的纹样。这些技法虽然不如彩绘般绚丽,却别有一番素雅之美,与彩绘形成和谐的对比与补充。 四、 技艺的传承:师徒制、口诀与经验,薪火相传的温度 景德镇的瓷业传统,最可贵之处在于其薪火相传的师徒制。本书将深入描绘这一独特的传承模式。您将看到,一位严师如何手把手地教授徒弟,从最基础的揉泥、拉坯开始,逐步深入到精细的彩绘、烧制等环节。这种“传、帮、带”的模式,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匠人精神的灌输,是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品质的坚守。 许多瓷业绝技,往往蕴含在师傅的口诀与经验之中。本书将尝试收集和整理一些流传于景德镇的关于选土、制泥、拉坯、釉料配方、烧窑火候等方面的经验口诀。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却凝聚了前人无数的心血与智慧,是宝贵的无形财富。通过这些口诀,我们可以窥见老一辈匠人对瓷器制作的深刻理解和精妙把握。 五、 节庆与生活:瓷器融入日常的温度与温情 瓷器在景德镇,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融入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探讨景德镇的节庆习俗与瓷器的紧密联系。例如,在特定的节日,人们会制作什么样的瓷器?祭祀活动中,瓷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婚嫁、乔迁等人生大事,又会与哪些与瓷器相关的习俗相伴? 本书还将关注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日常使用的碗筷、茶壶,到摆设观赏的瓷瓶、摆件,每一个瓷器都承载着主人的品味与生活方式。我们将呈现一些关于景德镇老百姓如何看待和使用瓷器的故事,描绘出瓷器与生活交织的温情画面。 结语: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是一部关于细节的书,关于温度的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艺术流派,而是试图去捕捉那些构成景德镇瓷业千年辉煌的细微之处——那些泥土的芬芳,火的温度,匠人的汗水,以及流传于口耳之间的古老智慧。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对景德镇瓷器“名贵”的认知,去感受其背后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去理解这座城市与瓷器之间,那份密不可分、相濡以沫的情感。这是一次深入景德镇肌理的探访,一次对千年瓷都独特脉络的拾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瓷都拾遗》以一种极其独特且深入的方式,剖析了景德镇作为“瓷都”背后所支撑的方方面面。它超越了单纯的器物研究,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围绕着瓷器生产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以及一系列的习俗与信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土”的论述,从不同窑场的泥土特性,到如何通过经验判断泥土的优劣,再到不同泥土在烧制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手工艺人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与尊重。此外,书中对于“火”的探讨也同样精彩,窑炉的搭建、燃料的选择、烧制温度的控制,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背后却凝结着无数代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种“七十二行,窑火为尊”的行业地位,以及对“窑神”的敬畏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系统,一个将技艺、信仰、生活融为一体的独特文化生态。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书。初看书名,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当我随手翻开,就被书中文字的力量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冰冷的史料和枯燥的工艺流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温度”。它不像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着人情味。我看到了那些辛勤劳作的窑工,他们如何在高温的窑火旁度过漫长的岁月;我看到了那些技艺精湛的画师,他们如何在洁白的瓷坯上挥洒出灵动的色彩;我看到了那些传承百年的家族,他们如何将一份对瓷器的热爱延续至今。书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比如关于某种釉料的配方,是如何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才得以确定的;比如关于某种烧制技法的口诀,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与那些鲜活的生命进行对话,去感受他们的人生,去体味他们的艰辛与快乐。这本书让我对景德镇的瓷业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

我拿到这本《瓷都拾遗》完全是出于偶然,当时只是被“华夏文库民俗书系”这个名字吸引,觉得应该会是一本比较扎实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严谨的学术研究,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具耐心的倾听者,他走进了景德镇的老巷,拜访了那些世代以瓷为业的手艺人,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技艺、他们的生活点滴,都细致地记录下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土”的论述,关于不同地域泥土的特性如何影响瓷器的品质,关于那些经验老到的老师傅如何凭借一双手就能分辨出泥土的细微差别,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叹的智慧!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易懂。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朴的方言,感受到那些泥土的芬芳,甚至闻到窑炉里升腾的烟火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景德镇的瓷业,更是关于人与土地、人与技艺、人与传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都非常考究,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拿到手的时候,厚实的手感就让我觉得物有所值。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器物,特别是陶瓷器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瓷都拾遗》带给我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它并非那种堆砌图录或者单纯介绍瓷器风格的书籍,而是深入到了瓷器生产的“幕后”。作者非常注重细节,对于景德镇瓷业的各个环节,从原料的采集、处理,到坯体成型、窑火的控制,再到釉料的配制、彩绘的工艺,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而且,他不仅仅是介绍“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讲述“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这些流程背后所蕴含的经验、智慧和传承。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与瓷业相关的社会风俗,比如节庆祭祀、行业规矩、师徒传承等等,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景德镇这个地方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瓷都生态。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细节之详尽,都让我觉得作者必定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进行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读起来让人敬佩。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近期阅读中最令人惊喜的一本。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带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沉淀的民俗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瓷都拾遗》正好击中了我的“好球区”。虽然书名点明了景德镇,但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瓷器的厚重史书,更像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瓷业生活画卷。从选材、制坯、烧窑到彩绘、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被拆解开来,辅以大量的口述历史和文献资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瓷都。书中不仅仅讲述了技艺,更深入地挖掘了围绕瓷器生产所形成的独特社会关系、家族传承、节日习俗,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信仰。例如,关于窑工的劳作场景,那些汗水与热火的交织,那些对“窑神”的敬畏与祈祷,都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烟火气和人文关怀。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瓷业发展中的一些挑战和变迁,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去呈现,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温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