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定价:45.00元
作者:巴义尔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06335454
字数: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影像,对原创作者的新采访,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照片定格了时代,记录了曾经的震撼,也在瞬间锁定了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本质,成为一张张历史的切片。这让我们能够从容地回顾历史,品嚼其中的味道。这些照片所表现的时代和事件,今天看来让我们发笑,也让我们流泪,更让我们感动。本书收录了一些摄影名作,并配上了作者的访谈资料和原作,是一本可读性强、资料性强的休闲书。
内容提要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名中的“烙刻”有被迫和自愿两层含义。这些影像自然已经深深地烙刻在了故人的记忆中;但我们希望它们继续烙刻在新人的记忆中。只是这新旧两种烙刻的本质意义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必须说明的是,因为淡化、回避了现代人的观点,使得《烙刻:记忆中的影像》不是一册厚重深刻的读物,它只是把这些堪称“中国现代史缩影”的照片罗列在这里,同时捉洪一些比较真实、鲜为人知的拍摄背景资料。至于这些照片所反映的历史和了川们更深层的真相和意义,只能有待后人来揭示了。叩击记忆的门扇,减缓下该忘却的忘却,留下思想的引子——我们目前只能做到这个程度。
作为编者,我首先要感谢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及相关人士对成书无私的帮助,尤其感谢作者巴义尔在工作之余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工程”。如果此书还能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乐趣,如果它还有一点现实的、历史的价值,就让我们在回味、铭记这些影像的同时,也稍微留意一下拍摄这些照片们人吧——虽然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并不是什么知名人士,可能也不属于长期铭记的内容。此书得以面世,我们还要感激、铭记中央文献研究室按照出版规定对《烙刻:记忆中的影像》的审查、把关。
目录
序 铭记与忘却
《占领总统府》:一个王朝的终结
《开国大典》:照片辉煌的背后
上甘岭的照片,上甘岭的故事
中国的胜利:《欢送志愿军回国》
一幅照片,一桩姻缘
《接见亚非拉青年朋友》
绝版的“四巨人”合影
大地颤抖中产生的摄影名作
吕相友:挥手我前进
中国颗原子弹爆炸
看得见的《东方红》
长城照
飞机坠毁的照片
划时代的握手
谁是“四五英雄”
王立平:音乐家,摄影家
吴鹏:端着相机的“四五英雄”
《您好》:定格了一个新时代
只有这张照片把“”拍全了
《彭德怀在前线》:中国军队高级领导人在前线的惟一照片
杨绍明:聚焦伟人
《畅游长江》:奋斗其乐无穷
经理给总理照相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
“黑”的画家,白了一头青丝,掉了满口白牙
《我们热爱和平》:一张令无数英雄洒血无憾的照片
《学习雷锋好榜样》
留得“样板”在史册
《西沙民兵》:红光亮的代表作
《上访者》:中国批判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里程碑
“高”的照片
鲁迅与中国摄影的先驱者沙飞
希望的“大眼睛”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高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终因敌强我弱,供应不上,志愿军被迫转入坑道,坚持斗争。坑道战比阵地战更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十五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
坑道战是艰苦的。许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戏称为“光荣茶”。战士们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牺牲在坑道中。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近的地方500米,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要通过10道封锁线。即使到了坑道口,要进去也很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
十五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秦基伟曾对尤继贤说:“打罢上甘岭,给后勤记头功。”
坑道里挤满了战斗员、伤员和烈士的。硝烟、血腥混合在一起。粮没了、水没了、药也没了……双方已经都很难坚持了,这时就看谁能沉住气了。为了掌握情况,志愿军决定抓俘虏。通过审讯俘虏,秦基伟心中有了数。他在日记中写道:“敌人两个师已有半数以上死伤,按美军(每个)师1.8万人,伪军(南朝鲜)1.2万人,合计3万人。现在能够参与战斗的不到1万人,敌人为争夺我们两个连的阵地,用了两万人的死伤,而阵地仍然夺不去。我想,敌人是不愿意这样来拼消耗的,美军不是缺钢铁而是缺少人力……”据此他决定开始筹备反击战。
11月11日15时45分,志愿军的榴弹炮、火箭炮、追击炮、山炮、野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秦基伟指示炮兵要巧妙地运用火炮的威力:15时45分炮火进行次急袭后,停歇5分钟,再急袭5分钟,然后假意发出步兵攻击信号,但并不冲锋,把敌人引诱到前沿工事后,才使用火箭炮覆盖,几十门榴弹炮也一起轰击。这几次急射,1万多发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537.7高地北山一片火海,地堡飞上了天,铁丝网被炸断,敌人的尸首四处飞扬。
序言
仅仅是书名《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能够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书籍,而这个名字恰恰点燃了我心中的那团火。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种关于回忆的探索,一种对时间流逝中沉淀下来的情感与经历的梳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而那些真正重要的、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记忆,却常常被遗忘在角落。巴义尔先生用“烙刻”这个词,暗示着一种深刻、一种无法轻易抹去的印记,这让我对书中可能蕴含的深刻思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录,更可能是一种哲学式的审视,一种对个体生命轨迹的深情回望。作家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出版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著称,我对于他们选择出版这本书,充满了信任。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某种情绪的契合点,能够通过作者的文字,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时光,发现那些被遗忘却又至关重要的“影像”。
评分“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个书名就如同一扇门,悄无声息地开启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刻骨铭心的瞬间,那些在时间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画面,它们或许是温暖的、或许是痛苦的、又或许是平静的,但都以某种形式“烙刻”在了我们的生命之中。我猜想,作者巴义尔先生,是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去描绘和呈现这些“影像”的。这不单单是简单的叙事,更是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一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我想象着,书中可能充满了富有画面感的文字,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到作者所构建的记忆场景之中,去感受那些情感的起伏,去体会那些深刻的触动。作家出版社的出品,也为我增添了对这本书的信心,我相信它一定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发现那些能够触动我心弦的文字,能够通过作者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生命中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烙刻”。
评分“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我通常会被那些名字能够引发丰富联想的书籍所吸引,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立刻想到,这是一个关于“留下痕迹”的故事,或许是关于那些深刻的经历,或许是关于那些影响我们一生的画面。我想象着,作者巴义尔先生,或许是以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方式,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如同烙印般深刻的记忆,用文字一一呈现出来。这或许是一种对过去的回溯,一种对生命印记的追寻,也可能是一种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叹。作家出版社的信誉,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基础的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情感张力和思想深度的世界,在那里,我能够看见那些被“烙刻”下来的,关于人性的、关于情感的、关于生命意义的种种细节。它可能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一定是一本能够引人深思、涤荡心灵的书。
评分这本《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吸引我的,首先是它那极具诗意的书名,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入一个充满光影与情感交织的内心世界。虽然我还未正式翻阅,但仅仅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种深刻而隽永的基调。我想象着,作者巴义尔先生,定然是一位擅长捕捉转瞬即逝的感官体验,并将其凝练成文字的巨匠。这种“烙刻”的意象,让我联想到那些深刻在记忆深处的画面,那些不经意间触动灵魂的瞬间,无论是童年旧事,还是某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它们就像被烙铁在记忆的皮层上一样,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我好奇这本书将以何种方式,将这些“影像”呈现出来。是细腻入微的描写,还是意象化的诗句?是叙事性的展开,还是片段化的拼贴?作家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保证,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勾勒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轮廓,等待我去一步步发掘其中隐藏的宝藏,去感受那些被“烙刻”下来的,关于生命、关于时间、关于情感的无数细微之处。
评分《烙刻:记忆中的影像》——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如同在我的脑海中投下了一枚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被这个名字所蕴含的意境深深吸引。它唤起了一种对过往的追溯,一种对那些深刻而难以磨灭的瞬间的探寻。我设想,作者巴义尔先生,一定是一位善于捕捉生命中那些“烙痕”的观察者,并将它们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或许书中描绘的,是那些构成我们人格基石的童年记忆,又或者是那些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重大事件。这些“影像”,它们不仅仅是画面,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如同被刻在灵魂深处一样,永不褪色。我期待,作家出版社能够为我带来这样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能够引发我内心共鸣的章节,能够通过作者的笔触,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的“烙印”,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本身,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的,不曾忘怀的过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