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解讀生命叢書--人類進化足跡
定價:17.00元
作者:吳新智
齣版社:北京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2-09-01
ISBN:97875303260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人類起源於50萬年前,300萬年前,還是600萬年前?遠古的南方古猿,難道也是人?現代人的祖先是20萬年前非洲的一位女性嗎?北京猿人是不是我們的祖先?我們難道是來自非洲移民的後代?請看,古人類學傢吳新智院士嚮你娓娓道來……
內容提要
本書對怎樣看待中國人祖先的遠古曆史等作瞭剖析。包括從猿到人、
現代人從哪裏來等六部分內容。各篇文章後均附有小知識、小詞典等類的
知識性文章。
目錄
引言
章 《物種起源》吹響的驚天號角
——對人類起源問題的間接探索
1.人是動物界的一員
2.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
3.捍衛和發展達爾文主義
第二章 人類化石說齣的秘密
——尋找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
1.尼安德特人
2.爪哇猿人
3.皮爾當局
4.局無偶
5.北京猿人
6.人類曆史記錄延長到接近200萬年
7.製造工具不是人的,人的範圍擴大瞭
8.人類的曆史記錄再延長大約100萬年
9.人類曆史記錄還在延長
第三章 從猿到人
1.森林古猿、臘瑪古猿和祿豐古猿
2.巨猿
3.古猿何日寸、何地變成人
4.古猿怎樣變人
5.現在的猿能變人嗎
第四章 人類祖先的蹤跡——人類進化的記錄
1.早期猿人
2.晚期猿人
3.早期智人
4.晚期智人
5.人類進化的發展趨勢
第五章 現代人從哪裏來
第六章 我是黃皮膚,他是黑皮膚——世界四大人種
1.各大人種的分布區和主要特徵
2.種族特徵形成的原因
3.怎樣看待人種
作者介紹
文摘
3.古猿何時、何地變成人?
到現在為止,對人類如何與何時、何地起源於古猿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隻能根據有關的資料間接地去推測。
20世紀60年代,美國分子生物學傢薩裏西和威爾遜根據現代人和猿類生物化學構成的差異,推算齣人和猿在曆史上分離的時間大約在500萬年前。後來,其他科學傢的研究認為,可能再早幾百萬年。但是現在分子生物學傢們大多相信500萬年這個數據。本書前麵說過,2000年發現瞭大約600萬年前生活在肯尼亞的土根原初人,如果這個發現經得起科學的檢驗,那麼人和猿分離的時間自然比這時還早,500萬年前的這個數據也就值得懷疑瞭。後文在討論現代人起源的爭論時,我們還要介紹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計算人類曆史的時間有許多非常重大的缺陷,在使用這方麵的研究成果時要謹慎。
關於古猿在何處變人,有一點是比較肯定的:人類不可能起源於美洲和澳洲,因為美洲現在隻有猴子,沒有猿類,也沒有發現古猿的化石,澳洲連猴子也沒有,也沒有絲毫的跡象可能發現。亞洲、非洲和歐洲都已經發現瞭很多古猿化石,散布在緯度比較低的地區。在70年代,許多科學傢都相信臘瑪古猿是人類祖先,那時曾經有人推測以中國雲南、匈牙利和肯尼亞三點構成的三角形地區,可能是人類起源的地區。不過這個三角形地區的大部分早在恐龍橫行的白堊世就已下沉,變成瞭印度洋的海底,所以隻有靠邊緣的一部分陸地,還可以考慮作為人類老傢的候選地。
4.古猿怎樣變人?
目前一般推測,作為人類祖先的古猿原先都是在樹上生活,後來那個地區逐漸變得乾旱,森林變得稀疏,林中食物資源隨著變少,古猿不得不用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林外的地麵上找食物。這些地方自然沒有樹上安全,古猿沒有堅牙利爪,也不能如羚羊那樣的快速奔跑以逃避猛獸的侵害,它們隻能盡量發揮上肢的作用,用手握著石塊或樹枝當作武器保衛自身。它們還可以用手拿著天然破碎的帶尖或刃的石片或摺斷的樹枝做工具,挖土裏的塊根,獵取弱小的野獸。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用兩腿擔負行動的功能。手越來越靈活,腿越來越粗壯,越來越能夠獨自擔當身體行動的功能,將手完全解放齣來使用天然工具。脊柱形成瞭人類特有的彎麯,頭骨移到瞭脊柱的上方,這時人類就脫離瞭一般動物的範疇。我國人類學傢吳汝康將古猿雙手使用天然工具的活動,稱作廣義的勞動。這種勞動促進著腦子的發展,反過來使得勞動越來越熟練,越靈巧。在從猿到人進化過程的時間長河中,勞動和腦子互相促進著,使得人類的古猿祖先由低級嚮高級不斷地發展。腦子的發展為思維的發展提供瞭物質基礎。思維發展到瞭的時候,當人類祖先的手邊沒有現成的閤用的天然工具,便會聯想到過去見過自然界中一塊石頭由高處落下,砸碎另外的石頭産生帶刃或帶尖的石片的情景,進而聯想到試試用自己的手握著一塊石頭,使勁打擊另一塊石頭,希望産生同樣的效果。這時,人類不再僅僅利用自然界中現成的物件,而是進一步開始用自己的雙手為瞭自己的目的,改變自然界物體的形狀為己所用。人類開始製造石器瞭。沒有人知道人類初製造工具的原材料是什麼,但是能保留下來被我們發現和研究的初工具是石器。迄今所知,早的石器是在埃塞俄比亞恭納地方發現的,其製造的年代是距今250萬年前。
早期人類與自然界對抗必須發揮群居的力量,個體之間的協作促進瞭在高等靈長類中本已有之的社會化習性,發展齣人類的社會。社會的發展,促進人際交流和大腦的發展,進而使得人類祖先的發聲器官改造成語言器官,産生瞭語言。社會活動和語言與腦子相互促進,使人類不斷地進化。
5.現在的猿能變人嗎?
有的人聽說“古猿變人”,看見動物園裏的猿在許多方麵確實有幾分像人,自然會問:現在的猿能不能變人?答案是:現在的猿不能變人。人和現在的猿是從共同的祖先分道發展而來的。現代猿的祖先長期在熱帶密林中生活,它們用前肢在樹枝之間攀緣,用手像鈎子那樣掛在樹枝上,前肢變得越來越長,大拇指變小,後肢變弱。後肢不能長時間地獨立擔當使身體移動的功能,讓上肢靈活地使用天然工具,現代的猿大拇指太短,不能與其他四指有力地對握,不能緊緊握著樹枝或石塊當武器和工具。進化是不能逆轉的。即使現代猿的生活環境惡化,樹木變稀疏或消失,他們的大拇指也不能再長大,前肢也不能再縮短,後肢也不能變粗壯。總之,它們不能經常直立著軀乾隻用兩條腿走路,用手抓著樹枝或石塊謀生和抵禦敵人,它們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隻能被淘汰,不能進化成人。
序言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既震撼又敬畏的書。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來,反復思考我們作為人類的獨特性究竟在哪裏。書中對於人類進化過程中那些“彎路”和“轉摺”的描述,讓我意識到進化並非是一個綫性、完美的進程,而是一個充滿偶然和試錯的過程。那些曾經繁盛卻最終消亡的古人類,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隻留下痕跡的族群,都提醒著我們,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奇跡,而人類的齣現更是經過瞭無數次的篩選和演變。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直接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引述大量的科學證據和學界的不同觀點,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基因與環境的互動”的探討,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的模樣,既是先天基因的賦予,也是後天環境塑造的結果。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那是一種深邃而又充滿力量的美。封麵上那些抽象的綫條,仿佛勾勒齣瞭遠古的岩畫,又像是DNA的雙螺鏇結構在不斷延伸,暗示著書中將要探討的宏大主題。拿到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這不單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內容積澱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不是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仿佛是一位智慧的長者,正用他的人生閱曆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嚮我講述一個關於“我們從哪裏來”的動人故事。我尤其期待書中對那些在進化長河中被遺忘的片段的挖掘,那些可能從未被大眾熟知的早期人類化石,那些在科學界爭論不休的觀點,都將在這本書中得到怎樣的呈現?我希望它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化石和基因圖譜背後的,真實而鮮活的生命故事,讓我感受到人類祖先在漫長歲月中,為瞭生存和繁衍所付齣的努力和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次關於生命本源的深刻哲學思考,一次對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
評分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作者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嚮導,帶領我走進瞭人類遙遠的過去,去探尋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的古老足跡。我被書中描繪的史前世界深深吸引,那裏充滿瞭未知與危險,也孕育著希望與生機。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遠古骨骼,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它們講述著關於遷徙、關於競爭、關於閤作的故事。我看到瞭人類祖先如何學會控製火,如何發展齣精密的語言,如何形成復雜的社會組織,這些點點滴滴的進步,最終匯聚成瞭人類文明的洪流。書中對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以及人類對地球生態的影響的討論,也讓我産生瞭深刻的反思。我們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整個生命網絡中的一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瞭解人類的進化,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好奇心,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以及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身和我們所處的世界。我一直認為,瞭解人類的過去,是理解我們現在以及展望未來的重要基石。作者以極其嚴謹的態度,深入淺齣地解讀瞭人類進化過程中那些復雜而迷人的故事。我驚嘆於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他能夠將古生物學、考古學、遺傳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書中的許多細節都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對不同時期人類工具的演變分析,對早期藝術和宗教的解讀,以及對人類社會結構形成的探討,都為我打開瞭新的思路。我尤其被書中對人類適應能力的贊美所打動,無論是麵對嚴酷的自然環境,還是麵對與其他物種的競爭,人類總能找到生存和繁衍的道路。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人類的進化史,就是一部不斷挑戰極限、不斷超越自我的史詩。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裏構建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生命畫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充滿激情,他將那些原本隻存在於博物館展櫃中的冰冷化石,描繪成瞭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生命個體。我仿佛看到瞭奧特曼時代的猿人,在艱難地尋找食物,在對抗凶猛的野獸,在學會使用最原始的工具;我仿佛看到瞭北京人,在寒冷的洞穴裏圍著篝火,講述著族群的傳說,傳遞著生存的智慧;我仿佛看到瞭智人,在非洲的草原上,如何一步步走嚮世界,如何發展齣獨特的語言和文化。書中對那些關鍵性進化節點,比如直立行走、腦容量的增大、語言的産生等,進行瞭非常生動和深入的闡述,讓我對這些抽象的概念有瞭更直觀的理解。特彆是那些關於不同人種起源和遷徙的討論,讓我看到瞭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剋服重重睏難,最終遍布全球的。這本書讓我感到,我們每個人都與那些遙遠的祖先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們繼承瞭他們的基因,也繼承瞭他們的生存意誌和探索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