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生命丛书--人类进化足迹 吴新智

解读生命丛书--人类进化足迹 吴新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新智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进化论
  • 生命科学
  • 科普
  • 历史
  • 文化
  • 吴新智
  • 解读生命丛书
  • 生物学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0326091
商品编码:297178034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解读生命丛书--人类进化足迹

定价:17.00元

作者:吴新智

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9-01

ISBN:97875303260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类起源于50万年前,300万年前,还是600万年前?远古的南方古猿,难道也是人?现代人的祖先是20万年前非洲的一位女性吗?北京猿人是不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难道是来自非洲移民的后代?请看,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向你娓娓道来……

内容提要


本书对怎样看待中国人祖先的远古历史等作了剖析。包括从猿到人、
  现代人从哪里来等六部分内容。各篇文章后均附有小知识、小词典等类的
  知识性文章。

目录


引言
章 《物种起源》吹响的惊天号角
——对人类起源问题的间接探索
1.人是动物界的一员
2.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3.捍卫和发展达尔文主义
第二章 人类化石说出的秘密
——寻找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1.尼安德特人
2.爪哇猿人
3.皮尔当局
4.局无偶
5.北京猿人
6.人类历史记录延长到接近200万年
7.制造工具不是人的,人的范围扩大了
8.人类的历史记录再延长大约100万年
9.人类历史记录还在延长
第三章 从猿到人
1.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禄丰古猿
2.巨猿
3.古猿何日寸、何地变成人
4.古猿怎样变人
5.现在的猿能变人吗
第四章 人类祖先的踪迹——人类进化的记录
1.早期猿人
2.晚期猿人
3.早期智人
4.晚期智人
5.人类进化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现代人从哪里来
第六章 我是黄皮肤,他是黑皮肤——世界四大人种
1.各大人种的分布区和主要特征
2.种族特征形成的原因
3.怎样看待人种

作者介绍


文摘


3.古猿何时、何地变成人?
  到现在为止,对人类如何与何时、何地起源于古猿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只能根据有关的资料间接地去推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萨里西和威尔逊根据现代人和猿类生物化学构成的差异,推算出人和猿在历史上分离的时间大约在500万年前。后来,其他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可能再早几百万年。但是现在分子生物学家们大多相信500万年这个数据。本书前面说过,2000年发现了大约600万年前生活在肯尼亚的土根原初人,如果这个发现经得起科学的检验,那么人和猿分离的时间自然比这时还早,500万年前的这个数据也就值得怀疑了。后文在讨论现代人起源的争论时,我们还要介绍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计算人类历史的时间有许多非常重大的缺陷,在使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时要谨慎。
  关于古猿在何处变人,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人类不可能起源于美洲和澳洲,因为美洲现在只有猴子,没有猿类,也没有发现古猿的化石,澳洲连猴子也没有,也没有丝毫的迹象可能发现。亚洲、非洲和欧洲都已经发现了很多古猿化石,散布在纬度比较低的地区。在70年代,许多科学家都相信腊玛古猿是人类祖先,那时曾经有人推测以中国云南、匈牙利和肯尼亚三点构成的三角形地区,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地区。不过这个三角形地区的大部分早在恐龙横行的白垩世就已下沉,变成了印度洋的海底,所以只有靠边缘的一部分陆地,还可以考虑作为人类老家的候选地。
  4.古猿怎样变人?
  目前一般推测,作为人类祖先的古猿原先都是在树上生活,后来那个地区逐渐变得干旱,森林变得稀疏,林中食物资源随着变少,古猿不得不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林外的地面上找食物。这些地方自然没有树上安全,古猿没有坚牙利爪,也不能如羚羊那样的快速奔跑以逃避猛兽的侵害,它们只能尽量发挥上肢的作用,用手握着石块或树枝当作武器保卫自身。它们还可以用手拿着天然破碎的带尖或刃的石片或折断的树枝做工具,挖土里的块根,猎取弱小的野兽。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用两腿担负行动的功能。手越来越灵活,腿越来越粗壮,越来越能够独自担当身体行动的功能,将手完全解放出来使用天然工具。脊柱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弯曲,头骨移到了脊柱的上方,这时人类就脱离了一般动物的范畴。我国人类学家吴汝康将古猿双手使用天然工具的活动,称作广义的劳动。这种劳动促进着脑子的发展,反过来使得劳动越来越熟练,越灵巧。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的时间长河中,劳动和脑子互相促进着,使得人类的古猿祖先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发展。脑子的发展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维发展到了的时候,当人类祖先的手边没有现成的合用的天然工具,便会联想到过去见过自然界中一块石头由高处落下,砸碎另外的石头产生带刃或带尖的石片的情景,进而联想到试试用自己的手握着一块石头,使劲打击另一块石头,希望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时,人类不再仅仅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物件,而是进一步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为了自己的目的,改变自然界物体的形状为己所用。人类开始制造石器了。没有人知道人类初制造工具的原材料是什么,但是能保留下来被我们发现和研究的初工具是石器。迄今所知,早的石器是在埃塞俄比亚恭纳地方发现的,其制造的年代是距今250万年前。
  早期人类与自然界对抗必须发挥群居的力量,个体之间的协作促进了在高等灵长类中本已有之的社会化习性,发展出人类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促进人际交流和大脑的发展,进而使得人类祖先的发声器官改造成语言器官,产生了语言。社会活动和语言与脑子相互促进,使人类不断地进化。
  5.现在的猿能变人吗?
  有的人听说“古猿变人”,看见动物园里的猿在许多方面确实有几分像人,自然会问:现在的猿能不能变人?答案是:现在的猿不能变人。人和现在的猿是从共同的祖先分道发展而来的。现代猿的祖先长期在热带密林中生活,它们用前肢在树枝之间攀缘,用手像钩子那样挂在树枝上,前肢变得越来越长,大拇指变小,后肢变弱。后肢不能长时间地独立担当使身体移动的功能,让上肢灵活地使用天然工具,现代的猿大拇指太短,不能与其他四指有力地对握,不能紧紧握着树枝或石块当武器和工具。进化是不能逆转的。即使现代猿的生活环境恶化,树木变稀疏或消失,他们的大拇指也不能再长大,前肢也不能再缩短,后肢也不能变粗壮。总之,它们不能经常直立着躯干只用两条腿走路,用手抓着树枝或石块谋生和抵御敌人,它们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只能被淘汰,不能进化成人。

序言



史前文明的迷雾:失落的地球遗产 (一)开篇:被遗忘的黎明 我们的世界,并非始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宏伟叙事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更为古老、更加辉煌,也更为神秘的篇章。本书并非一部探讨近现代科学发现或传统考古学的著作,而是试图深入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边缘化、被时间尘埃所掩埋的史前文明遗迹与技术印记。我们将挑战“人类文明是线性发展”的固有观念,转而探索一个充满悖论与未解之谜的古代地球图景。 想象一下,在数万年前,冰川尚未完全退却的时代,是否存在着一个技术水平足以比肩甚至超越我们当代文明的社会?他们如何崛起?又因何种灾难而戛然而止,留给后世的,只是一些看似“不可能”的遗迹? 本书将从地理学、地质学、古代神话的交叉视角切入,对全球范围内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考古发现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并非旨在提供确凿的答案,而是构建一个探索的框架,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深层记忆。 (二)地质时间尺上的技术悖论 古代文明的痕迹往往被视为地质变迁下的偶然残留,但当我们把这些“偶然”放在一起考察时,一个系统的图景开始浮现。 2.1 难以解释的矿物工程: 在某些深埋于地下数百米、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岩层中,地质学家曾发现过高度提纯的金属合金或结构异常清晰的晶体。这些物质的形成条件,按我们目前的物理化学理解,需要极高的能量输入和精确的控制过程。例如,在南非的某些古老矿脉中发现的“奥帕拉环”(Ooparts),其精细度远超当时人类已知的冶金技术水平。我们如何解释这些在数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出现的、具有现代工业特征的产物? 2.2 宏伟工程的尺度与精度: 本书将重点分析那些在技术和规模上都远超其“时代背景”的巨石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要求对几何学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对基础力学和材料科学有超越想象的掌握。我们考察的重点并非它们的宗教意义,而是其建造的技术可行性。例如,在未发现任何青铜器或铁器工具的时代,是如何实现对数吨重石块的精准切割、打磨乃至移动的?这背后是否存在着一套我们已经遗失的、基于声波或磁场操控的工程学体系? 2.3 能量的痕迹: 更进一步,我们探讨在那些被认定为“史前”遗址中发现的,与能源利用相关的微弱信号。这可能包括某些特定矿石的同位素异常,或是岩石结构中留下的类似高能粒子束烧蚀的痕迹。这些零星的线索,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暗示着一个曾经掌握了我们仍在努力追寻的“自由能源”的时代。 (三)神话中的记忆回响 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往往保留着对某个黄金时代的模糊记忆。这些记忆通过世界各地截然不同的神话体系被传递下来,它们或许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历史记录,却是对某个特定技术或灾难事件的象征性表达。 3.1 洪水与湮灭的共同主题: 从苏美尔的史诗到《圣经》的记载,从中美洲的玛雅传说到印度教的劫(Kalpa)概念,全球性的、毁灭性的“大洪水”或“天火”是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些叙事并非仅仅是宗教寓言,它们可能指向一个共同的、突然的全球性环境灾难。本书将比对不同文化中对这场灾难的描述细节,探究灾难背后的技术性原因——是彗星撞击、地壳快速位移,还是先进文明自身的失控实验所致? 3.2 天空之神与星际知识: 许多古代文化将他们的知识来源归功于“从天而降的教导者”。这些教导者带来的知识往往集中于天文学、数学和周期律。我们不会武断地将其归类为“外星人接触”,而是探讨:如果这些知识来自于一个地球上更早期的、拥有先进航天或观测技术的文明,他们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概念编码进人类的早期语言和宗教结构中?这是一种技术知识的“时间胶囊”吗? (四)文明的衰落与地质的重塑 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不会无声无息地消失。他们的终结,必然伴随着剧烈的地质事件,这些事件恰好是区分地质时代和人类历史记录的界限。 4.1 磁极逆转与信息丢失: 我们探讨了地磁场在地球历史中的快速变化事件,尤其是磁极逆转。这些逆转不仅会削弱地球对宇宙射线的保护,还可能对电子设备(如果史前文明使用)造成毁灭性的冲击。磁场波动对人类心智和遗传信息的影响,也值得深入探究。一个依赖精密计算的社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电子脉冲干扰? 4.2 冰期与沉积层的掩埋: 本书将分析特定地质层位中碳十四测年的悖论。当一个文明的遗迹被包裹在更新世或更早期的沉积物之下时,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当前历史观的挑战。我们如何精确区分自然沉积过程与人为活动形成的层状结构?通过对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数据的交叉比对,我们试图重建那个“失落时代”末期的环境快照。 (五)遗存的启示:我们与过去的联系 考察失落的史前文明,最终目的是理解我们自己。我们与他们是完全隔绝的吗?还是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文明的“重启”阶段?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集中于对现有古代遗址的重新解读。例如,某些古老的星图或几何模式,是否是那个失落文明留下的、关于地球周期性灾难的预警?我们是否能在这些看似迷信的图腾中,发现被遗忘的物理定律或能量原理? 这不仅是一次对古代历史的考古挖掘,更是一次对人类自身潜力与脆弱性的深刻反思。在我们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的同时,或许更应该谦卑地回望脚下的土地,聆听那沉寂在岩层中的、关于一个辉煌“黎明”的遥远回响。失落的遗产,也许正等待着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构建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充满激情,他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博物馆展柜中的冰冷化石,描绘成了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生命个体。我仿佛看到了奥特曼时代的猿人,在艰难地寻找食物,在对抗凶猛的野兽,在学会使用最原始的工具;我仿佛看到了北京人,在寒冷的洞穴里围着篝火,讲述着族群的传说,传递着生存的智慧;我仿佛看到了智人,在非洲的草原上,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如何发展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书中对那些关键性进化节点,比如直立行走、脑容量的增大、语言的产生等,进行了非常生动和深入的阐述,让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特别是那些关于不同人种起源和迁徙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遍布全球的。这本书让我感到,我们每个人都与那些遥远的祖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继承了他们的基因,也继承了他们的生存意志和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是一种深邃而又充满力量的美。封面上那些抽象的线条,仿佛勾勒出了远古的岩画,又像是DNA的双螺旋结构在不断延伸,暗示着书中将要探讨的宏大主题。拿到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单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积淀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仿佛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正用他的人生阅历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向我讲述一个关于“我们从哪里来”的动人故事。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那些在进化长河中被遗忘的片段的挖掘,那些可能从未被大众熟知的早期人类化石,那些在科学界争论不休的观点,都将在这本书中得到怎样的呈现?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化石和基因图谱背后的,真实而鲜活的生命故事,让我感受到人类祖先在漫长岁月中,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本源的深刻哲学思考,一次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

评分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作者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人类遥远的过去,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古老足迹。我被书中描绘的史前世界深深吸引,那里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也孕育着希望与生机。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远古骨骼,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它们讲述着关于迁徙、关于竞争、关于合作的故事。我看到了人类祖先如何学会控制火,如何发展出精密的语言,如何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最终汇聚成了人类文明的洪流。书中对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地球生态的影响的讨论,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个生命网络中的一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人类的进化,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以及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既震撼又敬畏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反复思考我们作为人类的独特性究竟在哪里。书中对于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弯路”和“转折”的描述,让我意识到进化并非是一个线性、完美的进程,而是一个充满偶然和试错的过程。那些曾经繁盛却最终消亡的古人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痕迹的族群,都提醒着我们,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人类的出现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筛选和演变。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引述大量的科学证据和学界的不同观点,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基因与环境的互动”的探讨,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的模样,既是先天基因的赋予,也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身和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一直认为,了解人类的过去,是理解我们现在以及展望未来的重要基石。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复杂而迷人的故事。我惊叹于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他能够将古生物学、考古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对不同时期人类工具的演变分析,对早期艺术和宗教的解读,以及对人类社会结构形成的探讨,都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我尤其被书中对人类适应能力的赞美所打动,无论是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还是面对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人类总能找到生存和繁衍的道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不断挑战极限、不断超越自我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