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五十年 迈向航空、航天新纪元 赵海春

科技发展五十年 迈向航空、航天新纪元 赵海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海春 著
图书标签:
  • 航空
  • 航天
  • 科技发展
  • 中国航天
  • 航空史
  • 航天史
  • 科技史
  • 赵海春
  • 国防科技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41410
商品编码:297223613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发展五十年 迈向航空、航天新纪元

定价:23.80元

作者:赵海春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398414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Array

内容提要


本书特为刚刚开始自己人生征程,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而编写。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好时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他们更需要开阔眼界、启迪想象、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本书事例生动浅显,语言诙谐幽默,对于每天面对大量枯燥课本知识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充满新奇和渴望了解的,可以深入浅出地为青少年打开了了解科学技术的窗口。本书主要介绍了飞机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分类与构造,以及未来飞机的材料、航空航天的特种装备等小知识。还简介了航空、航天的概念与区别,人类的太空探秘历程,未来的航空、航天装备。后普及了火箭和卫星这类航天器的知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时代之翼: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纲(1860-1960) 作者:李明德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梳理1860年至1960年,中国在近一个世纪的剧变中,民族工业从萌芽、挣扎到初步崛起的复杂历程。这段历史不仅是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的交织,更是国家命运与工业基础紧密相连的缩影。我们将聚焦于这一百年间,中国制造业、重工业以及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所经历的独特挑战、探索与成就。 第一部分:晚清的觉醒与挣扎(1860-1911):洋务运动的遗产与局限 本部分将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到最终破产的背景开始,探讨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在引进西方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早期工业项目在体制、资金、人才和市场需求上的结构性矛盾,如何使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尝试最终未能构建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重点分析轮船制造、军工生产以及早期纺织、采矿业的初期发展模式,并考察民族资本的艰难起步,如何试图在外国商品和官僚体系的夹缝中生存。 第二部分:民国的开端与战火中的涅槃(1912-1937):民族工业的“黄金十年”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迎来了一段短暂而充满希望的“黄金时期”。本书将着重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提供的发展空间。我们将考察民营企业在轻工业(如面粉、纺织、卷烟)的快速扩张,以及在基础材料工业(如钢铁、水泥)的初步尝试。重点研究张謇、荣氏兄弟等实业家在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推动技术吸收方面的贡献与面临的困境。此外,还将深入探讨1927年后,国民政府在“建设与统一”背景下,对交通、金融和基础工业的有限规划与实践,以及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工业发展所呈现出的地区不平衡性。 第三部分:战争的洗礼与工业的西迁(1937-1949):危局中的坚守与重建 抗日战争是检验中国工业体质的关键时刻。本章将详述沿海工业中心的沦陷,以及国民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工业设备内迁过程,即“工业的西迁”。我们将记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科技人员和工程师如何抢救、拆解、运输和在西南腹地(如重庆、昆明)重建重要的军工、兵工和基础材料生产能力的艰苦卓绝历程。同时,也会探讨沦陷区内,日伪政权为满足战争需要而建立的临时性工业体系及其对中国技术积累的影响。战后,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与接收过程中的腐败,如何使得刚刚经历淬火的工业体系再度面临崩溃。 第四部分:新中国的奠基与初步布局(1949-1960):从一穷二白到工业体系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被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本书将详尽分析在建国初期,如何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工业生产力,以及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对中国重工业体系建立的决定性意义。我们将聚焦于钢铁、电力、煤炭、机械制造等关键部门的发展,剖析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调配的特点与效率。特别关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策略,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从速成班、技术学习到建立正规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最后的章节将展望大跃进时期对工业发展带来的冲击与调整,以及到1960年,中国初步形成的、以重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布局的意义与面临的挑战。 核心主题与方法论: 本书强调技术、资本与政治环境三者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档案资料、企业年报(如有幸存)、老工程师口述史及工程文献的交叉比对,力求还原技术决策背后的真实博弈。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建成了什么设备”,更是“谁来建、如何建、为谁而建”的深层逻辑。最终,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从手工到机械、从作坊到工厂的跨越——提供一个全面而扎实的叙事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科技发展五十年:迈向航空、航天新纪元》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闪烁的星辰,一架英姿飒爽的飞机划破天际,而远方,一枚火箭正昂首冲向宇宙。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人类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步步将梦想变成现实。从最初简陋的飞行器,到如今能够自由穿梭于地球大气层和浩瀚宇宙的先进载具,这五十年的跨越,其间蕴含的科技突破、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以及科学家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都让我无比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生活,并将继续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航空航天技术。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它承诺了探索未知、超越极限的旅程,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进程中的技术变革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深知科技的进步往往是推动社会发展最强大的引擎。《科技发展五十年:迈向航空、航天新纪元》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着过去五十年的科技发展,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跃,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并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梳理这五十年来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例如材料科学的进步如何支撑了更轻便、更坚固的飞机和航天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又如何让飞行器更加高效和安全?而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飞得多高”、“飞得多远”,更是关于“如何飞起来”,以及“飞起来之后,我们能做什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技术发展背后的人类努力和时代烙印。

评分

从最初的螺旋桨飞机到如今的超音速客机、隐形战斗机,再到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漫游车……这些成就,无一不彰显着人类科技的巨大进步。《科技发展五十年:迈向航空、航天新纪元》这个书名,仿佛一道通往辉煌过往和灿烂未来的邀请函。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深入了解那些关键的技术里程碑是如何被跨越的。比如,在航空领域,材料科学、发动机技术、导航系统的革新,是如何一步步推动飞机性能的飞跃?而在航天领域,火箭技术、轨道力学、生命保障系统,又是如何让我们的足迹能够抵达更远的星球?这本书不仅是技术的梳理,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与不懈探索精神的史诗。它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梦想,勇于探索,未来将有无限可能。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充满敬畏。从伽利略仰望星空,到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再到如今火星探测器的辛勤工作,这些成就背后凝聚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总是让我热血沸腾。想象一下,当年工程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出能够承受极端环境的火箭发动机;如何在无数次计算和模拟中,找到最精准的轨道;如何克服失重、辐射等种种挑战,将人类的足迹印在遥远星球的土地上。这本《科技发展五十年》恰恰描绘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画卷。它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更是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协作的赞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评分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决心和智慧,让一群人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人类的目光从地面引向天空,再引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科技发展五十年》这个标题,就带给我这样一种震撼。航空和航天,这两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人类对自由、对探索、对未知的无限渴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推动这些领域发展的幕后故事,那些为了实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我想了解,在那个信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如何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是如何在一次次失败中汲取教训,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写照,是关于梦想如何一步步照进现实的真实记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