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研究7辑(2013年 冬)
定价:89.00元
售价:60.5元,便宜28.5元,折扣67
作者:陶东风,周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97587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7辑2013年冬)》组织了“城市文化研究”“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保罗·维利里奥研究”三个专题。**个专题是《文化研究》一直关注的专题。第二个专题,紧扣国际热点话题研究,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以不同作者的论题和风格,体现专题研究的多样化。第三个专题,介绍英国学者阿米蒂奇的保罗·维利里奥研究,希望这个**原创性的军事战略家、城市规划理论大师、速度政治思想家、技术艺术批评家和西方未来的考古大师能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周宪主编的《文化研究(7辑2013年冬)》组织了“城市文化研究”“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保罗·维利里奥研究”三个专题。个专题是《文化研究》一直关注的专题,《文化研究(7辑2013年冬)》在选题、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上都更具特色,更加多样化,且更加关注本土题材与视野。第二个专题,紧扣国际热点话题研究,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以不同作者的论题和风格,体现专题研究的多样化。第三个专题,介绍英国学者阿米蒂奇的保罗·维利里奥研究,希望这个*原创性的军事战略家、城市规划理论大师、速度政治思想家、技术艺术批评家和西方未来的考古大师能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主编的话【陶东风】文本解读与历史反思 见证极权环境下的人性变异——《血色黄昏》解读【陶东风】专题一 城市文化研究 编者按 帝京的明信片——清代文人画作中的北京城市景观【鞠 熙】 北平沦陷的瞬间——从“水平轴”的视野【袁一丹】 “都市梦”与“反都市”:清末民初留日学人的都市观【蒋 磊】 永井荷风的文学漫步:都市漫游与日本现代性的反映【马尔文·马克斯(Marvin Marcus) 著 郑以然 译】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构建——21世纪中国公共艺术生态考察【李 雷】专题二 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 编者按 事件化:哲学反思与历史叙事【宋 伟】 后国家和前国家时代的纪念与忘却——近年华语电影对抗日战争的描绘【钱 坤】 知青文学的一个盲点:论知青小说中经历的处理【梁丽芳】 “艾赫曼审判”之后:1960年代以色列本土作家的大屠杀书写【钟志清】 “由侧面切入”:历史创伤与叙事模式【裴尼柯(Nicoletta Pesaro)】 文化创伤与记忆伦理【陈全黎】专题三 保罗·维利里奥研究 译者按 保罗·维利里奥简介【〔英〕约翰·阿米蒂奇著 李会芳 常海英 译】 20世纪军事战略家保罗·维利里奥:战争、电影与知觉的后勤学【〔英〕约翰·阿米蒂奇 著 李会芳 常海英 译】 《消失的美学》介绍【〔英〕约翰·阿米蒂奇著 李会芳 译】其他论文 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主体与绝爽【杨小滨】 莫言的《蛙》与社会主义优生学【毕新伟】 论文化记忆-文化想象的“共生环”——基于南京民歌、“新民歌”的研究【徐一超】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时尚秀场文化研究【史亚娟】 粉丝群的形成:娱乐产业、文化消费与粉丝实践【同 心】 瓷们,工体去!——北京国安青年球迷亚文化研究【刘 佳】
周宪,男,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1985)、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1998)。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赴韩国崇实大学讲学(1994),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意大利做合作研究(2000),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教授(2006)。 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西方美学》、《审美是美学?》等。主编“现 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商务印书馆)等丛书。
读完《文化研究7辑(2013年冬)》,那种如同置身于一个思想的万花筒中的感觉,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我并非是那种习惯于将书籍一蹴而就的读者,相反,我更喜欢让书中那些深刻的观点在我的脑海里慢慢发酵,就像老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道。这期《文化研究》恰好给了我这样的空间。它不像某些学术期刊那样,将论点赤裸裸地抛出,而是通过一种更为温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尤其喜欢它对当代社会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的探讨。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城市角落里涂鸦艺术的文章,不仅仅是记录了这些“非法”的创作,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边缘群体的心声,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主流的审美和权力结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每天匆匆路过却从未留意过的街景。此外,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简单地列举词汇,而是剖析了这些语言如何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情绪、价值观念以及人际交往的变化。这让我意识到,语言,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工具,其实也是解读时代最敏锐的传感器。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老友,不疾不徐地与你分享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认知边界,也加深了对周遭世界的理解。
评分最近一口气读完了《文化研究7辑(2013年冬)》,感觉就像刚参加完一场高规格的思想派对,大脑依旧充斥着各种新奇的观点和深刻的见解,一时半会儿还消化不完。我一直对媒体在塑造社会认知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而这期杂志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探究欲。其中几篇文章对于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文字、图像、视频等媒介形式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媒体现象,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涌动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例如,关于社交媒体上的“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的讨论,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并非是全然客观的,而是经过算法和群体心理的双重过滤。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每天刷手机的习惯,以及我所关注的那些“同温层”信息,是否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我的视野。另一篇关于流行文化如何成为社会议题讨论的“引爆点”的文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电视剧的某个情节到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都可能成为社会集体反思的契机,而媒体则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推手角色。这本书让我更加警惕地去辨别信息,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媒体使用者,我们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生态的构建中。
评分读完《文化研究7辑(2013年冬)》,我感觉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迷宫,在迷失与发现中,逐渐找回了对这个世界的更清晰的认知。我一直对“空间”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感到着迷,而这期杂志中的相关研究,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其中关于城市空间的叙事,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所居住的城市。作者们不仅仅是在描绘城市的地理面貌,更是在揭示城市空间中隐藏的社会分层、权力分配以及文化象征。例如,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如何被特定群体所“占领”或“排斥”,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空间中的日常活动如何反映出其社会地位的讨论,都让我对熟悉的街道和广场有了全新的理解。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空间并非是中立的,而是被深刻地打上了社会烙印。此外,关于“身体”与“社会”的关联,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书中对于身体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身体的规训以及身体如何成为表达身份和抵抗的载体的探讨,都充满了启发性。我开始反思,我们对于“美丽”、“健康”的定义,是否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对于身体的感知,都与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息息相关。它鼓励我去更细致地观察身边的环境,也促使我去思考,在这些看似日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评分《文化研究7辑(2013年冬)》这本书,像一位善于解谜的朋友,带着我一层层剥开那些被表象所掩盖的文化肌理。我一直对“全球化”这个概念颇感兴趣,但总觉得它过于宏大和抽象。而这期杂志中的几篇文章,则将这个宏大概念细化到了每一个具体的文化现象中,让我看到了它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细微却深刻的影响。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跨国流行文化”的探讨。比如,那些从亚洲涌向全球的音乐、影视作品,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发生有趣的碰撞与融合。作者们并未停留在简单的“东风西渐”或“西风东渐”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文化交流背后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心理动因。这让我意识到,文化的传播并非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充满协商、变异和再创造的过程。另外,关于“文化产业”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们揭示了在资本的驱动下,文化产品如何被商品化,以及这种商品化对文化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可能带来的冲击。读到这里,我不得不开始反思,我所喜爱的那些电影、音乐、书籍,在成为“产业”之后,它们原本的纯粹性是否受到了影响?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具批判性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能开放地与世界交流。
评分不得不说,《文化研究7辑(2013年冬)》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但这种冲击并非那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惊涛骇浪,而更像是深海中涌动的暗流,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原有的认知格局。我一直对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颇感兴趣,而这期杂志中的相关篇章,无疑是对此议题的一次深度解构。它跳出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聚焦于个体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挣扎与构建。读到那些关于移民社群如何在新旧文化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年轻一代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形成独特身份的案例时,我感同身受。作者们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访谈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中不仅仅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还揭示了其中潜藏的权力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这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所认同的“自我”,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烙印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印记。此外,关于消费文化如何塑造个体欲望的分析,也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那些看似为满足我们而存在的商品,实际上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营销策略,编织起一张无形的网,引导着我们的选择,甚至定义着我们的价值。这本书让我对“自由选择”这个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也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和背后隐藏的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