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自觉:汉魏以来的文艺自觉与中国文化复兴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皇甫晓涛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34408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以中国历代文艺自觉与文化复兴的创新、发展关系研究全球语境的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与本土文化重构问题,其中有文艺自觉与文化复兴、比较文学与文化重构的东方思想史、学术史,也有中国文化创新与发展、重构与复兴的东方新理性、新人文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为东方文化智库的思想源与创造源,学术源与知识源,审美源与艺术源,亦有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审美文化知识文明创新体系相关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展望。
总论 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与比较文学发展的跨文明阐释
节 现代之源的文化还原与比较文学对现代文化的重构
第二节 中国原创文化的复兴与比较文学跨文明阐释的三大互动体系
第三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三个理论前提与中国原创文化复兴的几次历史重构
第四节 原典文学再阐释与原创文化复兴的比较文学建设
第五节 从“引外融中”“借西改中”到“用他构中”的中国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三重境界
章 中国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时代理论命题
节 本土性与现代性: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时代理论命题
第二节 开放的本土性与重写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文学再阐释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化复兴与文化重构的比较文学研究
第三章 近古理学复兴与中华人文的重构
第四章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文化精神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学术、文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文学新人文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三大思潮文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当代文艺思潮文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六节 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四大显学文化重构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现代文艺复兴与文学史的史学体系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念识别与文艺复兴
第三节 史学价值与人文要素
第四节 识别系统与价值构成
第六章 新文化的现代文化重构及其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研究
节 新文化的几个现代性困惑与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新文化“现代性”的复线结构与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思想渊源
第三节 现代性与人民性:新文化重构的两大母题与比较文学研究跨文明阐发的主题学构型
第七章 现代中国的人文基础与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
节 现代中国的人文基础
第二节 新人文与民族精神建设
第八章 新人文的现代文化重构及其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研究
节 从文化转型到文化重构:新人文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研究体系发微
第二节 从文化变异到文化复兴:新人文跨文明阐发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探索
第三节 从文化诗学还原到新理性文明重构:现代文艺复兴的比较文学研究与新人文跨文明阐发的文化诗学体系
第九章 中华性跨文化阐发的文化重构与中华民族复兴文化诗学体系的比较文学研究
节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东方文明重构
第二节 中华性与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华性与开放人文的发展
第四节 中华性与比较文学理论的人类学还原
第十章 中国文学再阐释的文化诗学体系重构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节 原创的,还是现代的
第二节 诗学的,还是科学的
第三节 世界的,还是本土的
第四节 言语的,还是文化的
第五节 高雅的,还是世俗的
第十一章 以文化复兴精神重构当代学术
节 文化与文化复兴精神的再阐释
第二节 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重构
第三节 当代学术的发展问题与现代人文的重构
第四节 当代学术重构与当代人文学科的文化复兴精神
第十二章 民族复兴的现代文化重构与比较文学跨文明阐发的全球文化互融
节 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
第二节 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的学术宗旨
第三节 当代人文学科的人文价值重构与全球多元文化互动的学者使命
后 记
从书名《文化自觉:汉魏以来的文艺自觉与中国文化复兴》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广阔。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在叙述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中国文化根脉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历史演进的精妙把握。 作者并非仅仅在罗列历史事件或艺术流派,而是试图探寻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从汉魏以来,是如何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内在的精神内核的。这种“自觉”,在我看来,并非是单向度的,而是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与时代思潮的碰撞相互交织的结果。书中对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分析,将“清谈”与士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结合起来,揭示了当时文化自觉的独特面貌。而进入近现代,作者更是将焦点放在了中国文化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经历痛苦的挣扎与深刻的反思,最终走向一种新的复兴。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复兴视为对传统的回归,而是强调了在批判继承中实现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性。这种 nuanced 的理解,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当下与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学术气息和深沉的历史感。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而是将笔触聚焦在“自觉”这一核心概念上,从汉魏时期开始,循序渐进地梳理了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自我认知与精神重塑的历程。 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文化复兴”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复兴简单地等同于对过往的简单复制或回溯,而是强调在与外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如何找回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气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五四时期对西方文化的激进反思,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层层推进,展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自我更新的艰难而又光辉的过程。书中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文化担当的描写,更是令人动容,那些在东西方文化夹缝中挣扎前行的先驱者们,他们的思考与实践,为今天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拿到这本《文化自觉:汉魏以来的文艺自觉与中国文化复兴》,最初的吸引力来自于其宏大的标题,它预示着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度探索。而阅读的过程,也果然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他将汉魏时期那种在乱世中迸发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如同一颗种子,在接下来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生根发芽。 书中对“文艺自觉”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艺术技巧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从魏晋风流的玄学思辨,到唐宋的诗歌、词曲的繁荣,再到明清小说、戏曲的世俗化,作者都巧妙地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之下,考察了不同时期文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思想转变和艺术追求。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复兴的论述,他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挣扎、反思与重建。从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消化,到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扬弃与重塑,这个过程充满了复杂性与辩证性,而作者的叙述则层层深入,条分缕析,让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着实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特别是关于“自觉”这个概念的理解。它并非突如其来的灵感,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演进过程。作者通过对汉魏以来中国文艺历程的梳理,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从早期士人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到后来文人艺术家在各自时代背景下对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的创新,都离不开一种“认识到自身文化价值并努力发扬光大”的自觉性。 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期文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所打动。比如,作者在解析建安文学时,不仅仅罗列了作品,更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慷慨悲歌”与“五言诗”的兴起,将之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士人命运紧密联系。这种联系,让我看到了文学与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而对于中国文化复兴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回避其间的矛盾与挣扎,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深刻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独立性并实现创造性转化。
评分一本好书,如同醇厚的老酒,需要细细品味,方能体会其真味。最近拜读了《文化自觉:汉魏以来的文艺自觉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着实让我在思想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中国文化发展的宏伟脉络。从汉魏时期士人风骨的觉醒,到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在时代浪潮中的艺术探索,再到近现代中国文化如何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重塑自身精神内核,全书内容丰富,见解独到。 书中对于“文艺自觉”的阐释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将此简单地理解为艺术创作上的革新,而是上升到了民族文化自我认知的高度。在汉魏时期,曹操、建安七子等文人的诗赋,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当时士人对人生价值、家国情怀的深刻反思,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这便是最早的文化自觉的萌芽。随后,这种自觉在唐诗的盛世气象、宋词的婉约风华、元曲的市井活力中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元而又统一的文化生命力。作者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的解读,抽丝剥茧,揭示了不同时代文艺自觉的独特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