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的旅行:珍藏版:行路篇 | 作者 | (日)關野吉晴 |
| 定價 | 76.90元 | 齣版社 | 浙江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13076282 | 齣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l “的旅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全球探險,而是現代人類迴溯人類祖先誕生地的探索之旅。高更通過一幅畫嚮人類發問:“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而關野吉晴則以雙腳重走“的旅行”之路的方式,來反思人類的現狀和未來。 l 大約180萬至2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從非洲齣發,穿越西伯利亞,走過北美大草原,*終來到南美*南端的火地島。布萊恩·費根把上述壯麗的遷徙之旅稱為“的旅行”,它是人類迄今為止所有冒險活動中*的,“能稱得上人類下一次‘的旅行’的,也就是人類進入其他星係的時候。” 在南美洲的亞馬孫叢林和安第斯群山間探險20年後,日本人關野吉晴逐漸萌生瞭僅憑人力重走“的旅行”的宏偉計劃。他要用自己的腳走,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三個關乎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關野吉晴挑戰的正是憑藉關野吉晴的堅韌和勇氣,我們纔能又多領悟一點“人之為人”的意義。這樣的探索正暗閤瞭中國人的古訓:讀萬捲書,行萬裏路。 |
| 作者簡介 | |
| 關野吉晴 日本探險傢、人類學傢、外科醫生,重走“的旅行(探尋人類的起源)”和“新的旅行(探尋日本人的來源)”的人。 1949年齣生於日本東京都墨田區,現任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從1971年開始,關野吉晴與他人共同發起成立瞭“一橋大學亞馬孫流域探險隊”,並多次齣任探險隊隊長。在之後的20年間,曾先後31次深入亞馬孫叢林或安第斯山脈,還在巴塔哥尼亞高原、圭亞那盆地和奧裏諾科平原留下瞭足跡。 從1993年起,他用10年時間,憑自己的腳力走完瞭全程5.3萬公裏的“的旅行”;在2007—2011年間,又率領團隊藉助親手打造的無動力帆船完成瞭從印度尼西亞到日本石垣島的“新的旅行”——從海上探索日本人的由來。2013年,他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舉辦瞭主題為“的旅行·人類的旅程”特彆展覽。 |
| 目錄 | |
|
01橫穿麥哲倫海峽 (1993年11月—1994年1月) 起程 橫跨火地島 橫渡麥哲倫海峽 02縱穿巴塔哥尼亞南部冰床 (1994年1月—1994年3月) 騎自行車嚮阿根廷湖進發 劃皮劃艇渡過阿根廷湖 前往巴塔哥尼亞南部冰床 行走於風暴中的巴塔哥尼亞南部冰床 乘皮劃艇前往巴塔哥尼亞峽灣 03走嚮南美 (1994年3月—1996年3月) 走在巴塔哥尼亞走廊上 暫時迴到日本 兩次開始巴塔哥尼亞自行車之旅 前往泛美公路 縱穿阿塔卡馬高原 橫渡的的喀喀湖 前往秘魯 騎自行車縱穿安第斯山脈 縱穿達連地峽 04穿越中美·北美 (1996年4月—1997年8月) 騎車遊中美 哥斯達黎加 尼加拉瓜 洪都拉斯 薩爾瓦多 危地馬拉 墨西哥 暫時迴國接受手術,進行療養 從納瓦霍族保留地到加拿大 橫渡阿拉斯加東南海峽的皮艇之旅 從墨西哥再度騎車北上 乘狗爬犁橫貫阿拉斯加西部 進入白令海峽 阿拉斯加的自行車旅行 沿育空河順流而下 橫渡白令海峽 05橫穿西伯利亞 (1998年2月—1999年9月) 乘著狗爬犁踏入隆鼕的西伯利亞之旅 穿越夏季的冰原濕地 雪中坐著皮艇下品仁納河 馴鹿雪橇之旅 再度乘狗爬犁穿越西伯利亞 騎車通過科雷馬公路 沿西伯利亞鐵路嚮貝加爾湖進發 穿越國境,前往濛古 06西進絲綢之路 (2000年3月—2001年3月) l騎車走濛古 l騎駱駝縱貫戈壁沙漠 l絲綢之路 l翻越喜馬拉雅,通往尼泊爾的順路之旅 l絲綢之路的鼕日之旅 l輾轉中亞諸國 07走嚮非洲 (2001年3月—2002年2月) l在波斯舊曆新年中前往伊朗 l進入敘利亞 l進入約旦 l皮劃艇橫渡紅海 l經西奈半島、蘇伊士運河前往非洲 l進入埃及 l縱貫埃塞俄比亞的自行車之旅 l騎駱駝縱貫努比亞沙漠 l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l“的旅行”0年的目的地 附錄:“的旅行”全行程一覽錶 後記 譯者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一個熱愛探索未知世界的讀者。我常常覺得,所謂的“旅行”,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是一種對世界保持好奇心和開放性的錶現。“行路篇”似乎預示著一段充滿故事的旅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選擇他的目的地,又是如何規劃他的行程。更重要的是,他在這段旅程中,究竟會遇見些什麼?是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是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是驚喜的際遇,還是意料之外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旅行的“真實”麵貌,不僅僅是那些光鮮亮麗的風景,也包括那些可能遇到的睏難和不確定性。因為正是這些,構成瞭旅行最真實的體驗,也往往是成長最快的契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在路上”的感受,讓我體會到探索的樂趣,以及在陌生環境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初讀之下,就勾起瞭我對“旅行”二字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所描繪的“旅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是地理上的跋涉,還是心靈的探索?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行路篇”這個副標題,似乎更偏嚮於物理空間的移動,勾勒齣的是一段段具體的行程,是在陌生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跡。但我也隱約覺得,真正的旅行,從來不隻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對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觀察與體悟。我很好奇,作者在“行路”的過程中,是如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風景,是如何記錄下那些偶然遇見的人與事,又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片段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精心繪製的地圖,標注著一個個有趣的地點,又像一本細膩的日記,記錄著旅途中的點滴感悟?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齣固有的生活圈,去感受更廣闊的世界,去遇見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觸碰的人情冷暖。
評分拿到這本《XXX的旅行:珍藏版:行路篇》,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似乎承載著一種沉甸甸的過往,一種對曆史和文化深深的探尋。書名中的“旅行”,或許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移動,更可能是一種對過往歲月的迴溯,對人類文明脈絡的追溯。而“行路篇”,則讓我聯想到的是那些古老的商道、絲綢之路,或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瞭深刻印記的探索者們的足跡。我很好奇,作者在這次“旅行”中,是以怎樣的視角去觀察和解讀他所經過的地方?他是否會關注那些被現代文明所遺忘的角落,去發掘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去理解人類文明的演變和發展。它或許不像一本簡單的遊記,更像是一部融匯瞭曆史、文化、地理的宏大敘事,讓我能夠在閱讀中,獲得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描繪齣鮮活場景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關於旅行的著作。總覺得,一本好的旅行讀物,不應該僅僅是行程的堆砌,而應該能夠喚醒讀者感官上的體驗。我期待在這本《XXX的旅行:珍藏版:行路篇》中,能夠看到那些細膩的描寫,比如清晨薄霧籠罩下的山巒,午後炙熱陽光下斑駁的樹影,或是黃昏時分異域街頭彌漫的食物香氣。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他生動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當地的風土人情,那些淳樸的笑臉,那些古老的傳說,那些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我相信,優秀的旅行文學,能夠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仿佛身臨其境,聽到市場的喧囂,聞到海邊的鹹濕,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的溫柔。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作者在旅途中拍攝的照片,那無疑是錦上添花,能夠讓文字的想象更加具象化,也更能體會到作者所見所聞的真實。
評分這本《XXX的旅行:珍藏版:行路篇》的裝幀設計我真的太愛瞭!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實、帶著淡淡紙張香氣的觸感,瞬間就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寶貝”。封麵用瞭復古的色調,隱約可見的地圖紋理和手繪風格的插畫,都透露著一股沉靜而充滿故事的韻味。打開之後,內頁的紙張也很有質感,不是那種光滑的、容易反光的紙,而是略帶磨砂感的,即使在燈光下閱讀,眼睛也不會覺得疲勞。印刷清晰,字號大小適中,排版也很舒服,不會顯得擁擠。我特彆喜歡它采用的那種鎖綫膠裝,翻頁的時候非常平整,不像有些書那樣容易散架。而且,珍藏版的細節處理也到位,比如書中會不會附帶一些地圖或者老照片的復刻,或者有沒有作者的手跡復印等等,這些細節都能極大地提升閱讀的沉浸感。拿到這樣一本用心製作的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感覺就像在開啓一段未知的旅程之前,先收到瞭一張精美的“邀請函”。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它所承載的文字和故事瞭,相信它一定會帶給我很多驚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