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依法治国:国家与社会 |
| 作者: | 夏勇 |
| 定价: | 36.0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4-11-01 |
| ISBN: | 9787801903549 |
| 印次: | 1次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论述了法制与法治的内涵,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法制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加入WTO后中国法律的改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内容。 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和当年管仲讲的“以法治国”那样,是一个具有特殊语境的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治国方略。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正确认识和把握依法治国的由来、涵义、过程和效果,是研究和推进法治所不可忽视的。 本书九章,皆围绕执政关于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展开。章“法制与法治”和第三章“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写于1992~1993年,可以算作较早的对“法制”与“法治”做出重要区分,并对法治原则、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的关系等问题做出正面阐释的文字。第二章“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是新近写成的,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概述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继续推进依法治国面临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第四、五、六、七章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分别研究中国加入WTO之后的法律改革、西部大开发的法治保障、藏区基层的依法治理与民间法,以及抗击“非典”的法律问题。第八章通过评论新闻界人士的著作,着重论述老百姓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以及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其中,第二、四、六、七、八章尚未发表。已发表的三章,在编辑过程中做了个别调整。 |
| 目录 | |
| 前 言章 法制与法治第二章 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第三章 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第四章 加入WTO与中国法律改革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的法治保障第六章 迪庆藏区基层的依法治理与民间法第七章 抗击“非典”与依法治国第八章 舍法求法与媒体正义 |
| 编辑 | |
| 论述了法制与法治的内涵,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法制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加入WTO后中国法律的改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法治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内容。 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和当年管仲讲的“以法治国”那样,是一个具有特殊语境的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治国方略。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正确认识和把握依法治国的由来、涵义、过程和效果,是研究和推进法治所不可忽视的。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深沉的靛蓝色背景配上烫金的字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庄重,仿佛捧着的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献。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条文汇编,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并没有仅仅罗列那些冰冷的法条,而是巧妙地将它们嵌入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和政治博弈之中。比如,书中对某一关键立法过程的描绘,简直像在看一场精彩的剧本,充满了张力。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权力结构的演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将宏大的国家叙事,细致入微地分解到基层社会的具体运作层面,让人理解“法”是如何从抽象概念一步步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尤其是那些关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与抉择,读来让人深思,那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精准把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锐利,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插问题的核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的逻辑严密性,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驳倒的逻辑漏洞。他似乎对每一个概念都有着近乎偏执的清晰界定,避免了许多社会科学著作中常见的模糊不清。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头对照前文的铺垫,才能完全理解作者下一段话的深层含义,这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享受。它强迫你将自身的既有认知进行重构和校准。不同于那种人云亦云的评论,这本书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他对特定时期社会契约重塑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让我对一些传统理解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种思想上的碰撞感,是阅读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籍所能带来的最大乐趣。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对“法治”这个概念进行了极其深刻的“去神圣化”处理。作者没有将法律奉为圭臬,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诸多变量之中进行审视。书中对制度变迁的论述,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悲悯和清醒的现实主义。它揭示了在追求理想法治的过程中,权力机构是如何利用规则来巩固自身,同时社会又是如何反过来利用规则来制衡权力的微妙平衡。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对“法治”抱持一种天真的幻想,而是理解了它更接近于一场永无止境的、充满妥协与博弈的实践过程。这种祛魅的过程,反而让我对未来抱有更具建设性的期待,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行动”的空间,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评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国家权力与社会组织之间互动关系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即“国家是压迫者,社会是受害者”,而是描绘了一种复杂、动态的共生关系。书中大量引用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微观案例,使得理论分析不再悬浮于空中,而是有了坚实的地面支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结构如何“消化”和“转化”中央政策的部分印象深刻。那种自下而上的能动性,那种在既定框架内寻找生存空间的社会智慧,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韧性。读完之后,我对理解当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更为立体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时会有些门槛,因为它大量使用了精准的学术术语,仿佛在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语境,你会发现其精准度带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似乎不屑于使用那些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或煽动情绪,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冷静地陈述事实和推导结论。这种克制感,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因为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情感倾向,完全依靠理性去面对摆在面前的复杂现实。书中对关键概念的反复辨析,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诚信的极度重视,这对于任何严肃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无声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